丹陛橋 圜丘 欞星門 天壇內這些主要建築名稱大有來歷

2020-12-22 文旅北京

去過天壇的人

一定對天壇內建築的名字

記憶猶新

除了耳熟能詳的祈年殿

天壇其他建築的名字背後

也都體現了中國獨特的

歷史文化和內涵

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

天壇主要建築名稱背後的故事

丹陛橋

步步高升登臨「天庭」

天壇裡有一條貫穿南北的寬闊大道,叫做丹陛大道,也叫丹陛橋,是嘉靖皇帝賜諭建造的。

明明是路,為何叫「橋」

丹陛大道明明是條道路,為什麼要叫丹陛「橋」呢?原來,在這條路的下面,有一條東西向的隧道,是專門給祭祀要宰殺的牛羊通過的道路,因為它們地位太低,不能從上面通過,只能從隧道通過。丹陛大道也被看作是現代立交橋的雛形。

三條甬路有何講究

丹陛大道路面上有左、中、右三條縱向條石鋪砌的甬路。這三條甬路的等級制度十分森嚴。

中間為神道,供皇天上帝神靈行走,凡人不得涉足;東側為皇道,皇帝專用;西側為王道,供王公大臣通行。

北高南低為哪般

出人意料的是,丹陛大道並不是一條與地面平行的路,而是北高南低的坡道,北端高4米,南端高1米,兩端距離地面高度相差3米。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皇帝去祈年殿祭祀的時候,為了表示對皇天上帝的尊敬,必須從南邊向北行走。此所謂「北面而事之」,尊貴的人和神都是坐北朝南,地位較低的人和神要背南面北侍奉。皇帝地位比皇天上帝要低,因此要從南面向北面走,以表示對皇天上帝的尊敬。行走在南低北高的大道之上,會令人有步步登高的感覺,寓意皇帝步步高升登臨天庭。

圜丘

丹陛大道南端建築群

丹陛大道的南端有兩組建築群,一個是圜丘,另一個是皇穹宇。

「圜丘」的由來,背後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話說,當年嘉靖皇帝對於方形的大祀殿十分不滿,善於察言觀色的大臣夏言這樣上奏皇帝——

「祭之於壇謂之天,祭之於屋下謂之地,今大祀有殿,是屋下之祭地耳,未見有祭天之禮也」。

他提出祭天必須在露天的地方,還把「古人」給搬了出來,稱自古便有壇臺不應該放在屋子裡的說法。

公元1530年,嘉靖皇帝命夏言為督造官,在大祀殿的南面建造祭天用的圓形祭臺,並將天地壇正式更名為天壇。那麼,給新建造的祭壇起個什麼名字呢?夏言又接著向嘉靖皇帝上奏稱,早在西周初年,周公輔佐成王制禮作樂,就規定冬至日祭天是在地上建造圜丘。於是「圜丘」的稱謂便由此得來,一直沿用至今。

欞星門

「天界入口」

為了營造天庭仙臺的神秘境界,天壇圜丘內外圍牆的東西南北四面正中,分別設立了華表式石柱構成的欞星門。門頂部的石枋上雕刻有翻騰的雲,好似凡人踏進天界的入口。

欞星門

名字裡的玄妙講究

東門→泰

南門→昭

西門→廣

北門→成

若將各門名稱的第二個字順序排列,便為「元亨利貞」,這是根據《周易》的乾卦四德而定的。

「元」:天地生物無偏私

「亨」:萬物生長繁茂亨通

「利」:天地陰陽相合,從而使萬物生長各得其宜

「貞」:天地陰陽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萬物能夠穩固而持久

此外,圜丘四周還繞有兩層壝牆,外壝為方形,而內壝呈圓形,寓意「天圓地方」。

來源:首都之窗 天壇公園官網

相關焦點

  • 丹陛橋、圜丘、欞星門……天壇內主要建築名稱的由來
    去過天壇的人,一定會對天壇內建築的名字記憶猶新。除了耳熟能詳的祈年殿,很多建築的名字背後,也都擁有著中國古代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內涵。今天,就讓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建築歷史研究室研究館員李衛偉,帶我們一起探秘天壇建築名字背後的故事。
  • 天壇裡的12大秘密,第一個就沒聽說過!
    祈年殿絕對算是天壇裡的一個360°無死角明星建築,因為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看,祈年殿長得都一樣,一圈都是門,打開後四邊都有穿堂風。可是,它為什麼會被建成這樣呢?要想說清楚這個問題,有必要先給大家簡單普及一下中國古代建築的分類和等級。中國古代建築主要分為兩類:正式和雜式。其中,正式主要包括廡殿式、歇山式、懸山式、硬山式和卷棚式,等級依次降低。另外,重簷的建築等級要高於單簷。而雜式則主要包括攢尖式、盝(lù)式和十字脊式,它們都沒有等級之分,比較少見。
  • 【陝西文物覽】西嶽廟——欞星門
    位於西嶽廟內的欞星門是一組非常完整的明清建築,其規模宏大,結構複雜,色彩絢麗。特別是鬥拱、飛簷部的龍頭,都顯示了西嶽廟的等級之高,也體現了歷代皇帝對西嶽神的尊重程度。
  • 北京天壇公園旅遊攻略:近距離接觸「小平樹」
    是因為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中共的第四課中的《鄧小平爺爺植樹》,鄧爺爺曾經連續三次去北京天壇公園植樹,現如今這些柏樹已成了天壇公園的風景,下面就帶大家去尋找「小平樹」。圍牆內有皇穹宇和三音石。皇穹宇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三音石是皇穹宇殿前御路的第三塊石板,人稱「三音石」。站在石上擊掌一次,卻能聽到三個回音,十分奇妙。
  • 天壇內壇70年首次呈現完整格局 泰元門是什麼門?
    泰元門為天壇圜丘東天門,位於圜丘壇內壇牆東南側,距圜丘約500米,為綠琉璃瓦歇山頂、磚座三孔拱券建築,大門朝東一側上方有石額,鐫刻滿漢文字「泰元門」。  泰元門東坡瓦面上長有粗大的樹木,造成瓦面破損十分嚴重,樹木根系深入壇門建築主體,威脅建築結構安全。泰元門古建外牆三面被鄰建遮擋,西側可見部位牆面表皮脫落嚴重。  而泰元門三個券洞曾有三家住戶。券洞內砌築隔牆,設有吊頂。壇門券洞內原地面被水泥地面覆蓋,券洞兩側被磚牆封堵,門扇被包砌在牆體內,門扇糟朽嚴重,門釘全部缺損。修繕前的泰元門(東面)。
  • 來北京必去的景點,內附詳細乘車路線
    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庭院深邃,建築緊湊,自成一體,秩序井然。
  • 成武欞星門的「看門人」:歷經3000年,「繡」在城市發展中
    成武縣責成文化部門先是對我們進行排查,篩選出一批年代久遠、建築規整、文化內涵豐富、歷史特徵鮮明的古建築、古遺址。政府聘請相關專家進行研究論證,最後確定保留有特殊文化元素符號的元代文廟欞星門、成武明清縣衙、清代呂氏民居、民國時期國民女子學校、紅旗劇院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古建築及一批古樹。由於主角光環,首先細說的便是身處鬧市的我:欞星門。
  • 天壇圜丘壇泰元門復原修繕完工
    目前天壇仍有大面積壇域被佔,未來將逐步騰退拆除。  新京報訊 昨日,經過搬遷騰退和為期3個月大修,位於天壇圜丘壇內壇牆東南側的泰元門復原修繕工程正式宣告完工。自此,天壇圜丘壇四座天門遙相對望,天壇內壇歷經70年首次呈現完整格局,內壇「環壇步道」也已經全部貫通。
  • 欞星門的由來居然與孔夫子息息相關
    孔廟的大門叫欞星門,欞星就是天田星。早在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祭天祈福時就祭祀天田星,期望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古人把天空分為東南西北四大區域,分由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主管。東方青龍的第一宿是角宿,也就是龍角,有兩顆星組成,天田星就是龍角的左角,天門星就是龍角的右角,黃道從青龍雙腳之間經過,所以古人認為這兩顆星就是天門的象徵,兩星之間的區域被稱為天關。後來人們以為門的形狀就像窗欞一樣,就把代表著天門的角宿二星叫做欞星。
  • 大國京典—遇見天壇,遇見中國傳統建築之美
    馮紹峰、楊冪、迪麗熱巴等當紅明星更親自帶觀眾走進天壇,通過小任務的方式將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和建築向人們娓娓道來,獲得良好的收視率,一度榮登熱搜榜。圜丘又稱圜丘臺、拜天台,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天壇最主要的建築。在「天圓地方」思想的指導下,圜丘設計成為三層露天圓臺,各層壇面均以艾葉青石鋪地,環以漢白玉欄杆,藉以象徵至高無上的天。
  • 隴師附小欞星門匾額為何人所書
    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打算移至一小的西端倉門街,當時請的「巧匠」說沒問題,就拆了,結果拆下來後「巧匠」也復原不了,其實就是毀了。附小的校門一直保存,後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隴西原來既是府建置治所,又是縣建置治所,故文廟有府縣二座。
  • 電影《不朽的古代建築》第三集「含蓄與禮制」
    )出午門,空間變為橫向,中間躺著曲折的金水河和橋,後面矗立著太和門,為下一個空間作了烘託和準備。太和殿(網絡圖片)一開始,我們的主要感覺是大;北京天壇(網絡圖片)說不盡道不盡的天壇,我們不去說它建築技術有多麼高妙
  • 明十三陵之六 欞星門:真的是通往天宮的門嗎?
    石像生的盡頭,有一座由中間用紅磚牆連接的3個柱出頭式的石牌坊組成的一組建築。這組門有三道,樣式相同,只是中間的要比兩側的更大些。每道門下面有兩塊門枕石,以前是安有門扇的。石柱上端穿有石雕雲板,頂部的石雕石盤上還有相向而望的蹲龍。三個門下面橫梁上向外還有4個梅花狀的門簪。最上面的橫梁(大額枋)的中部上端各有寶珠火焰的石雕裝飾物。三門之間的紅牆明朝時為黃綠琉璃飾件,在清朝修繕時改為紅牆,在1994年修繕十三陵神道時再度恢復為琉璃照壁的形式。
  • 故宮、頤和園、圓明園、天壇、北海公園,這些皇家建築有什麼區別
    不過,這些皇家建築很容易傻傻分不清。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以乾清門為界,主要分為皇帝和老婆們的住宅小區(後寢區);國家各種大典、要事的門面辦公室(前朝區)。
  • 《遇見天壇》楊冪李治廷入職天壇搬磚
    據悉,線索隱藏在一塊絲巾裡,絲巾上的圖案正是眾人解開天壇圜丘建築群秘密的「鑰匙」。節目中,楊冪、李治廷玩穿越情景復現鴛鴦尺的故事,馮紹峰苗苗化身「泥瓦匠」參與古建築修復,而黃明昊則在探秘回音壁時戲癮大發。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收看本期節目。《遇見天壇》北京衛視今晚(9月6號)21:05播出。
  • 吉祥入玉丨雲海結丹陛,福從C位來
    點擊上方 ↑「國玉和田玉文博館」關注我們故宮裡藏有太多驚人的秘密,平常走馬觀花似的遊覽參觀,大約只能看個表面,但偶爾有個相關的新聞
  • 天壇原總工徐志長回憶天壇往事:英國女王來訪,沒看夠祈年殿
    天壇主要面積有4000畝,天壇管著的2000多畝地中有1000畝是果園,果園下邊有很多農田,種著高粱、白薯和黃豆等農作物。因為當時剛剛過了三年困難時期,咱們國家當時執行的是園林綠化結合生產的政策,天壇也迫切希望儘快實現自負盈虧。那會兒果樹雖多,但大多是上世紀50年代末栽種的,還沒進入結果期。
  • 遊記:天壇公園之行
    在這裡除了傳統的牛肉拉麵之外還有很多炒菜,可惜晚上人太多,想吃的烤年糕烤饅頭這些都沒有了。牛肉拉麵的牛肉都是特別大片的;面從毛細到寬面各種尺寸的都有;湯頭是比較鮮美的香味不是城市裡較多的味精味。所有的菜品基本上都是清真特色,菜的分量很足,口味也很不錯,相當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