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天壇的人
一定對天壇內建築的名字
記憶猶新
除了耳熟能詳的祈年殿
天壇其他建築的名字背後
也都體現了中國獨特的
歷史文化和內涵
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
天壇主要建築名稱背後的故事
丹陛橋
步步高升登臨「天庭」
天壇裡有一條貫穿南北的寬闊大道,叫做丹陛大道,也叫丹陛橋,是嘉靖皇帝賜諭建造的。
明明是路,為何叫「橋」
丹陛大道明明是條道路,為什麼要叫丹陛「橋」呢?原來,在這條路的下面,有一條東西向的隧道,是專門給祭祀要宰殺的牛羊通過的道路,因為它們地位太低,不能從上面通過,只能從隧道通過。丹陛大道也被看作是現代立交橋的雛形。
三條甬路有何講究
丹陛大道路面上有左、中、右三條縱向條石鋪砌的甬路。這三條甬路的等級制度十分森嚴。
中間為神道,供皇天上帝神靈行走,凡人不得涉足;東側為皇道,皇帝專用;西側為王道,供王公大臣通行。
北高南低為哪般
出人意料的是,丹陛大道並不是一條與地面平行的路,而是北高南低的坡道,北端高4米,南端高1米,兩端距離地面高度相差3米。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皇帝去祈年殿祭祀的時候,為了表示對皇天上帝的尊敬,必須從南邊向北行走。此所謂「北面而事之」,尊貴的人和神都是坐北朝南,地位較低的人和神要背南面北侍奉。皇帝地位比皇天上帝要低,因此要從南面向北面走,以表示對皇天上帝的尊敬。行走在南低北高的大道之上,會令人有步步登高的感覺,寓意皇帝步步高升登臨天庭。
圜丘
丹陛大道南端建築群
丹陛大道的南端有兩組建築群,一個是圜丘,另一個是皇穹宇。
「圜丘」的由來,背後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話說,當年嘉靖皇帝對於方形的大祀殿十分不滿,善於察言觀色的大臣夏言這樣上奏皇帝——
「祭之於壇謂之天,祭之於屋下謂之地,今大祀有殿,是屋下之祭地耳,未見有祭天之禮也」。
他提出祭天必須在露天的地方,還把「古人」給搬了出來,稱自古便有壇臺不應該放在屋子裡的說法。
公元1530年,嘉靖皇帝命夏言為督造官,在大祀殿的南面建造祭天用的圓形祭臺,並將天地壇正式更名為天壇。那麼,給新建造的祭壇起個什麼名字呢?夏言又接著向嘉靖皇帝上奏稱,早在西周初年,周公輔佐成王制禮作樂,就規定冬至日祭天是在地上建造圜丘。於是「圜丘」的稱謂便由此得來,一直沿用至今。
欞星門
「天界入口」
為了營造天庭仙臺的神秘境界,天壇圜丘內外圍牆的東西南北四面正中,分別設立了華表式石柱構成的欞星門。門頂部的石枋上雕刻有翻騰的雲,好似凡人踏進天界的入口。
欞星門
名字裡的玄妙講究
東門→泰元門
南門→昭亨門
西門→廣利門
北門→成貞門
若將各門名稱的第二個字順序排列,便為「元亨利貞」,這是根據《周易》的乾卦四德而定的。
「元」:天地生物無偏私
「亨」:萬物生長繁茂亨通
「利」:天地陰陽相合,從而使萬物生長各得其宜
「貞」:天地陰陽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萬物能夠穩固而持久
此外,圜丘四周還繞有兩層壝牆,外壝為方形,而內壝呈圓形,寓意「天圓地方」。
來源:首都之窗 天壇公園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