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細長,兄弟成雙,
只愛吃菜,不愛喝湯」
「酸甜苦辣它先嘗」……
相信聽到這些謎語,
大家能很快猜出謎底——筷子!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筷子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作為特色餐具,筷子不單單是用來取食的「兩根細棍兒」,還濃縮了傳承千年的中國禮儀和精神,承載了豐富的內涵和文化寓意。
「大傢伙兒動筷吧!」「不就是多雙筷子的事兒!」從一日三餐到說話聊天,再到現在的網絡流行詞「筷子腿」,娛樂界的組合「筷子兄弟」,筷子從日常走向了時尚。
哪種材質的筷子最好
筷子的種類有哪些?各自有什麼特點?可能存在哪些健康風險呢?
筷子樣式繁多,不同時期用於製作筷子的材質選擇也不一樣,最早是用象牙制筷,後來用石頭、玉、銀等材料制筷,到現在最常用的竹筷、木筷、金屬筷、聚合物筷等。
竹筷和木筷分別以竹子和樹木為原材料製成的筷子,材質天然,是最常見的筷子之一,也是推薦使用的筷子。雖然竹筷和木筷取材健康、天然、無毒、無害,但是材質本身在潮溼的環境下非常容易滋生致病微生物,如黃麴黴、大腸菌群、致病菌等。這些微生物隨著食物進入到胃腸道後,可以粘附在胃腸道黏膜表面生長繁殖,它們產生的毒素會引起嘔吐、腹瀉等胃腸道反應。如果這些毒素通過胃腸道黏膜屏障進入到血液中並隨血液侵入其他部位,可能會造成肝、腎損傷,嚴重者可以引起休克或死亡。
金屬筷主要包括不鏽鋼筷、銀筷、銅筷、鈦合金筷等。金屬筷相對比較重,容易清洗,不容易長黴,導熱較快,所以不適用於夾取太燙的食物。需要注意的是,金屬筷原材料選用不當,可能會含有鉛、鎘、鉻、砷、汞等有害重金屬,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這些有害重金屬在體內的蓄積,引發健康問題。
聚合物筷主要是密胺材質的塑料筷子,在食堂、餐館用的比較多。易清洗,不易長黴。但是容易摔斷,受熱容易變形。其原材料為高分子聚合物。由於生產工藝的原因,高分子原材料中會含有一些未反應的游離單體, 這些單體可能會在使用過程中遷移出來,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筷子用對才健康
筷子隨著一日三餐而與我們密切接觸,與健康息息相關,該如何健康用筷呢?
筷子的選擇很重要
建議首選竹筷和木筷,選擇簡單無紋理的筷子。因為花紋凹槽裡面比較容易滋生微生物、沉積灰塵等。此外,不要因視覺效應而選擇塗彩漆的筷子,雖然外觀精美、吸引人,但是外表的塗漆中可能含重金屬及苯等有害物質,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塗漆可能脫落而隨食物進入人體。
新買來的筷子在使用前要進行徹底的清洗
筷子的生產包括多個步驟,在生產和運輸的過程中非常容易沾染病毒、細菌等微生物及黏膠等化學物質。如果只是用水衝一下,沒有辦法徹底洗乾淨。因此,新買的筷子先用自來水清洗乾淨,然後用加入洗潔精的清水浸泡5~10分鐘,再放入鍋中用沸水煮半小時。最後撈出擦乾、瀝乾水分,或放入消毒碗櫃中消毒、烘乾後,放在乾淨、乾燥處備用。
講究飲食文明,備好公筷,最好專人專筷
為了自己和親朋好友的健康,我們要實踐「分筷」、「合餐分食」等符合現代飲食文明和健康的做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用的筷子和公筷,「布菜」、夾菜時使用公筷。入口時,使用自己的筷子,以免讓筷子成為「病從口入」的媒介。尤其是家中有肝炎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等,筷子一定要單獨清洗、存放。
及時徹底清洗,不給病原微生物留機會。
筷子用完後要及時清除食物殘留並徹底清洗。沒有及時清洗的筷子,殘留著的食物殘渣是黴菌、細菌最好的培養基,豐富的營養物質能讓其在幾個小時內就呈幾何速度增長,加速筷子黴變。
存儲要保持乾燥
細菌和黴菌等微生物都喜歡在潮溼的環境下生存,所以筷子清洗乾淨後應該將水分瀝乾、風乾,不給它們提供生存的條件。筷子盒也應該通風、有出水孔,避免存水。此外,還應該注意保持封閉,防止儲存的筷子被蒼蠅、蟑螂等「光顧」。
筷子需要定期更換,建議最佳的使用時間是3~6個月。貌似只要筷子沒斷,就可以用好多年,但是如果使用時間過長的話,筷子表面容易磨損而變得粗糙,出現裂紋、凹槽等,非常容易滋生細菌、黴菌等微生物。
一次性筷子少用
在外就餐或者點外賣時,大家經常會選擇一次性筷子。認為其在方便的同時,還乾淨、衛生。其實不然,一次性筷子除了不環保之外,還存在一定的健康隱患。首先,一次性筷子生產廠家以小型企業為主,衛生要求難以得到保障;其次,很可能使用到擱置時間過長的一次性筷子,過了保質期的筷子有可能已發生黴變;最後,一次性筷子一般都是拆開後就直接使用,未經過徹底清洗。
別看小小的一雙筷子,卻隱含著大大的學問,健康用筷,防止「病從口入」,這些你都了解了嗎?
來源:健康中國微信公眾號
監製:龍新華
編輯:閆丹丹
校對: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