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火槍手》正是四個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的故事,能與知己一起並肩戰鬥,其實是很多人的夢想吧。真正的朋友有2,3個就足夠了。人的一生,能有幾個同甘共苦的友人,又能有幾個一同上過戰場扛過槍?你要知道,最可怕的槍子,並不是敵人的槍子。
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人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以小說和劇作為主。他的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等。大仲馬小說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大仲馬也因而被後人美譽為「通俗小說之王」。2002年,大仲馬去世132年後遺骸移入了法國先賢祠。
故事內容是沒落貴族出身的達達尼昂到巴黎投軍,加入國王路易十三的火槍手衛隊,和其他三個火槍手成為好朋友。他們為了保護王后西班牙公主安娜·奧地利的名譽,抗擊紅衣主教黎塞留,擊敗黎塞留設置的重重障礙,前往英國,從白金漢公爵那裡取回王后的鑽石,挫敗了黎塞留挑撥國王和王后的陰謀。為了寫《路易十四史》,大仲馬在皇家圖書館搜尋資料,意外地看到了一本《達爾大尼央先生回憶錄》,像那個時期的大部分作品一樣,這本書是在阿姆斯特丹的紅石書店出版的,因為那個時期的作者既要堅持講真話,而又不想去巴士底獄或長或短地蹲上一段時間。達爾大尼央敘述他初次拜訪國王的火槍隊隊長德·特雷維爾先生時,在候廳裡遇到了三個年輕人,他們當時正在他請求得到錄用的這個著名的部隊裡效力,名字叫阿多斯、波爾朵斯和阿拉密斯。這三個外國名字引起了大仲馬的注意,不過是些化名,是達爾大尼央用它們來隱瞞一些也許非常顯赫的人名,要不然就是用這些名字的人自己在由於一時任性,由於心懷不滿,或者由於缺少錢財而穿上普通的火槍手制服的那一天挑選的。直到有一天,作者在當代作品中找到了與這些曾經引起好奇心的、離奇的人名有關的記載。當時,新教勢力強大,佔據了不少城市,形成國中有國的局面。為了法國的統一和政權的鞏固,1625年,紅衣主教奪取了新教的政治特權。這段歷史是當時法國重大的事件,本書以它為背景,卻不拘泥於歷史,把歷史中出現的事件和人物加以升華,演化成了一部波瀾壯闊、激動人心的文學巨著。大仲馬於1844年寫就《三個火槍手》,並於當年的3至7月間在巴黎《世紀》報紙上連載。
《三個火槍手》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之一。該書曾五次被翻拍成電影作品。本著作主要文學成就是在於它塑造了一系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達達尼昂的機智勇敢、重朋友之情,阿託斯的處事老練、嫉惡如仇,波託斯的粗魯莽撞、愛慕虛榮,阿拉米斯的舉止文雅、靈活善變,米萊狄的年輕美貌、心狠手辣,紅衣主教的深不可測、陰險奸詐,博納希厄太太的純真善良以及她丈夫的愚昧可笑的性格都活生生地躍然於紙上,表現得恰到好處,淋漓盡致,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向人們展示了當時法國社會的宏偉畫卷。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江旺路8號紅T時尚創意街區5號公交790路,792路江發路紅T時尚創意街區下車步行3分鐘即到公交:539、593、636、717、34、541、906、632、910、202、34、573終點站:白沙洲大道武泰閘站 步行160米 至萬隆廣場507,564等公交車到武金堤路武泰閘站下車步行3分鐘即到;514等公交車到巡司河路武泰閘站下車步行3分鐘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