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美國藍光版封套
《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民主萬歲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集中體現了何為美國,美國精神為何,它有著好萊塢黃金時代的信心和近乎幼稚的勇氣。
它言說自由民主和個人抗爭,它與《青年林肯Young Mr. Lincoln》(1939)、《十二怒漢12 Angry Men》(1957)、《殺死一隻知更鳥/梅崗城的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1962)、美劇《波士頓法律Boston Legal》(2004)等一起構成美國影視中延綿不絕的抗爭史。
此片也因為它「文化上、歷史上、美學上」的重要價值,被選為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典藏。
電影《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拍攝期間,導演弗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右)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左)琪恩·亞瑟Jean Arthur(中)合影
在美國電影協會2007年評選的「協會百年最棒的100部美國電影(10周年紀念版)」中名列第26位。在該協會2006年評選的「影史最鼓舞人心的100部電影」排行榜中名列第5。
先說一個題外話,偉大的1939年,影史迎來了名垂青史的《亂世佳人/飄Gone with the Wind》,那一年《亂世佳人》在奧斯卡上備受寵愛,獨攬7座小金人。
電影《關山飛渡/驛馬車Stagecoach》(1939)中,酷帥的約翰·韋恩John Wayne
1939年年僅12歲奧斯卡就狠狠得顯擺了一下,用提名名單告訴我們什麼才是黃金時代,什麼才是奧斯卡水準。
十部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亂世佳人》、《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綠野仙蹤Wizard of Oz》、《關山飛渡/驛馬車Stagecoach》、《人鼠之間/人與鼠Of Mice and Men》、《妮諾奇卡/情迷冰美人/異國鴛鴦Ninotchka》、《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愛情事件Love Affair》、《萬世師表Goodbye Mr.Chips》、《卿何薄命Dark Victory》。
電影《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1939)中,勞倫斯·奧利弗Laurence Olivier表演出彩
從一個歷史回望者的角度來看,這十部提名影片中有如今可稱作是經典的《亂世佳人》、《綠野仙蹤》、《關山飛渡》、《妮諾奇卡》、《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也有愛情文藝佳作《愛情事件》,帶著文學氣質的文藝影片《呼嘯山莊》,以及涉及社會、職責、生活的《人鼠之間》、《萬世師表》和《卿何薄命》。
弗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1897-1991)是一個說故事的高手。
影片從開始顯得詼諧幽默,配上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1908-1997)呆萌的表情,令人心生好感。
電影《妮諾奇卡/情迷冰美人/異國鴛鴦Ninotchka》(1939)中,一句「嘉寶笑了」讓萬千愛豆瘋狂
而對於詹姆斯·史都華這個角色的展現又可謂是淋漓盡致。影片至始至終都在刻畫主人公的骨子中正直的個性,對林肯雕像的仰望,對正義對自由的追求讓人不由得產生一種敬畏之情。
從詹姆斯·史都華的雙眸中你可以看得到一個孩子對於夢想的渴望和追求,無論你是正在追夢,還是早已夢醒不相信童話,這樣一雙赤子般的眼睛都會讓你打心底的感動,眼角在不知覺中便被淚水溼潤了。
詹姆斯·史都華和導演弗蘭克·卡普拉多次合作,弗蘭克·卡普拉最有影響的幾部片子幾乎都是找他作的主演。
電影《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劇照,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對林肯雕像的仰望
角色大多為正直善良的年輕人。他塑造的這些正面形象是如此深入人心,再加上他本人個性隨和,使他在好萊塢有「好好先生」之稱。他也因此片首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還獲得了當年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最佳配樂、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響等在內的另外8項提名。
從觀賞角度來看,好萊塢早期影片演員舞臺表演痕跡較重。具體表現來說,就是觀眾會覺得演員有點拿腔拿調的。但這並不影響這部片子的藝術價值和在影史上的地位。
電影《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劇照,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
《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是一部劇情喜劇片。一個參議員去世了,為了填補這個空缺,腐敗的州政府找到了一個不懂政治的熱血青年史密斯先生(詹姆斯·史都華飾演)來填補這個空缺。
政客以及幕後黑手都認為他是一個傻乎乎的菜鳥,不會參與到政治中,不會影響他們的水壩提案。在來自同一個洲的議員提議下,史密斯先生提交了一個新提案,可是這個提案與水壩的提案發生了衝突。
史密斯先生不知情,在女秘書桑德斯(琪恩·亞瑟飾演)的幫助下,他才知道真相,決定阻止他們,而且在其他議員與幕後老大的威逼利誘下,他也沒有屈服。
於是邪惡的參議員們製造出了一個騙局,讓人們以為史密斯先生是一個為自己牟利的人。灰心喪氣的他,決定離開華盛頓,但是在女秘書的勸阻下,他要用民主制度挑戰邪惡的參議員們。第二天,當他拿到發言權後,他緊抓不放,除非證明自己的清白,否則不會放棄。
在國會外,童子軍的報紙與幕後黑手的人也展開了爭奪。24小時過去了,在史密斯先生就要失敗的時候,同洲的參議員良心發現,承認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史密斯先生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影片在一個happy end的結局中結束。
電影《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劇照,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和琪恩·亞瑟Jean Arthur
電影著重表現了一個大資本家一手遮天,參議員唯唯諾諾只求保住飯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安穩日子,一個到處充斥著權力鬥爭,充滿烏煙瘴氣的美國國會——在那裡「真正有水平的是那些還是孩子的司儀和外國客人」。表面上,美國政治似乎已經不可救藥,
民主政治已經完全墮落,但是美國政治尚有一息薪火相傳的東西從那些偉大的美國國父、那些立法者們那裡保留了下來,除了灌注在《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中那逐漸被人遺忘「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等立國始基和追求獨立自由的美國精神,導演弗蘭克·卡普拉刻意表現的還有美國政治和司法執行過程中的「程序正義」:只要按照法律程序,參議員有發言辯護和申訴的自由,他就可以在國會內一直不停地講下去,哪怕像電影中史密斯先生那樣為了爭取時間獲得來自家鄉群眾的支持在國會一直演說二十幾個小時,直到最後昏倒在地。
電影《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劇照,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在法庭上展開「時間之戰」的演說
正是由於程序正義的支持,電影結尾才出現了那一戲劇性的逆轉。
通過抓住美國政治和司法中的閃光之處來體現政治和法律精神的電影,除了《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還有1957年亨利·方達Henry Fonda(1905-1982)主演的《十二怒漢12 Angry Men》,後者講了法庭陪審員亨利·方達如何通過美國司法中的「合理置疑」來為一個男孩贏得正義的,堪稱該片的姐妹篇。
在揭示美國政治與媒體的微妙關係上,本片也處理得非常到位。
電影《十二怒漢12 Angry Men》(1957)中,在人是連自己也會欺騙的說謊者中找尋答案
華盛頓的媒體是靠著報導政壇新聞吃飯的,與政壇的緊密關係使他們洞悉了政界的醜惡和政客的庸碌,因此記者們往往對政客持嘲諷的態度,史密斯先生初來華盛頓時就被誤認為是一個庸碌的政客而遭到媒體的譏諷。
同時,政客們也離不開媒體,他們的任何提案和議案必須要通過媒體才能為大眾所獲知,媒體的態度和報導傾向直接影響到群眾的支持率。
媒體中確實不乏恪守西方新聞倫理的優秀的新聞人,他們力求客觀如實地將消息傳遞出去,像本片中數次出現的那位CBS播報員那樣。
電影《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劇照,通過不同報紙的報導來譏諷史密斯先生
但政壇和媒體都有一位共同的主人,在這部電影裡就是那位大資本家約翰·泰勒(愛德華·阿諾德Edward Arnold飾演),無論是政治理想還是新聞的職業倫理,最終都不得不在強權的壓制下保持緘默,唯一不服從的就是那位堂吉訶德,我們的英雄史密斯先生。
事實上,到影片的國會高潮部分,史密斯和約翰·泰勒的鬥爭主要的角逐地就在對媒體的控制上。片中對爭奪媒體那一部分精彩的畫面讓人想起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導演的《晚安,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2005),只不過後者是最終媒體所體現的真實、正義得到了伸張,而在《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中,媒體是完全失敗了。
電影《晚安,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2005)
這部電影通過喜劇的方式,展現了民主制度以及美國政治的真實現狀。電影將美國民主制度的一面表現了出來,比如那個「發言權」,只要獲得了就可以一直說下去,直到死為止。
雖然這個規定看起來相當的荒唐,但是體現了美國政治制度人性、合理的一方面。片中的男主角就是運用這個權利,來獲得大家支持,來贏取戰鬥的。
當然,影片中的議會也有著黑暗的一面,編導正是運用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強烈的矛盾衝突,來推進劇情。通過正義與邪惡之間的對抗,將美國政治的方方面面呈現出來。
電影《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劇照
其實,本片是非常理想化的,編導通過影片編織了一個美麗的夢。腐敗在美國政治中是隨處可見的,美國政府絕不是完美清廉的,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也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更不是一個孤身奮戰的青年所能對抗的。
片中史密斯先生挑戰腐敗勢力的所作所為,只能出現在電影中。此外,電影最後的結局也是符合大眾觀點的——邪不勝正。太理想化的劇情,只能讓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開心一下,並不能改變社會的現狀。
電影《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劇照,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和琪恩·亞瑟Jean Arthur
本片依然笑點頻頻,帶給人歡樂,並帶給人們正面積極的精神。笑料大多集中在史密斯先生身上,他來到的華盛頓的時候就如同俗語說的「山炮進城」一樣,對於任何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個設定就充滿了喜感。
他如同鄉巴佬一樣,把女秘書桑德斯都弄得很無奈,搞笑至極。史密斯先生與女秘書之間的對話也充滿著笑料,簡單的話語、質樸的語言既能讓我們感受到兩人之間的差異,又能感受到兩個人之間的心理變化,一直到最後產生濃濃的愛。
這部電影的臺詞非常完美,有很多都值得回味。片尾史密斯先生的獨白更是擲地有聲,極具感力。此外,對於史密斯先生與女秘書之間感情的刻畫,細膩而浪漫。
這部影片的劇本可謂是極為出色,不僅深刻而且尖銳,又不顯得乏味,在嚴肅中又帶著些喜劇的色彩,在憤怒中又有美好的愛情點綴。而影片也完完全全展現了弗蘭克·卡普拉作為導演說故事的嫻熟和老練。
電影《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劇照,克勞德·雷恩斯Claude Rains
另一方面,弗蘭克·卡普拉在角色的刻畫上也花了不少心思,史密斯先生自不用說,女主角桑德斯的心裡的演變,和醜陋但又始終逃不過自己內心譴責的議員哈裡森·潘(克勞德·雷恩斯飾演)的沉思,以及社會各層人物的善良與醜惡都在弗蘭克·卡普拉的鏡頭下完美的呈現,在這裡他就像是一個窺探鏡,帶我們看盡世界的美醜善惡。
關於這部影片不得不提的是好似眾星捧月又全都大放光彩的表演,詹姆斯·史都華完美的詮釋了這個英雄般又帶著些土氣的角色,在他的演繹下,一個英雄不再是所謂的高大全,而是一個老實的有自己信念又有不少小缺點的青年。
電影《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劇照,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右)質問克勞德·雷恩斯Claude Rains(左二)
在影片開始時的木訥,仰望的那種崇敬,對腐敗的痛斥,以至於最後的聲嘶力竭都讓被他刻畫的層次分明,與影帝擦身而過讓人感到可惜。而影片中丑角也是極為出色,不僅僅不臉譜化,而且還能通過各自的表演讓人思考的更多。好比那個曾經也正義如今妥協了的議員哈裡森·潘,克勞德·雷恩斯Claude Rains(1889-1967)對他的心裡的掙扎的演繹讓人拍掌叫好。
《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是詹姆斯·史都華和琪恩·亞瑟Jean Arthur(1900-1991)繼《浮生若夢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1938)之後,在弗蘭克·卡普拉作品中的又一次合作。
電影《浮生若夢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1938)
女主角琪恩·亞瑟也給人印象深刻。她扮演的角色漂亮、聰明、睿智、善良,富有同情心,還有著強烈的激情。琪恩·亞瑟是1900年出生,1939年恰好39歲。屏幕上的她氣質高雅,相貌俱佳,再加上她獨特的嗓音以及說話方式,徹底把觀眾迷倒了!
琪恩·亞瑟曾被弗蘭克·卡普拉稱為「我最喜歡的女演員」,有著靈動的雙眸和濃密的金髮,漂亮的面孔和知性的氣質。她詮釋了不少弗蘭克·卡普拉的作品,大多是聰慧的白領女子,其中桑德斯是讓人最喜歡的一個角色。這個足智多謀的女秘書帶領史密斯走過低潮,用自己的智慧幫助他再次站在議事廳裡。
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和琪恩·亞瑟Jean Arthur在片場外為電影《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拍宣傳照
弗蘭克·卡普拉就是這樣吧,即使是揭示現實,即使主調是黑暗的,他也會在最後為我們帶來難以忘懷的溫暖。而他的精神就寄托在他一個一個擁有高尚品德的主人公中。
看著最後詹姆斯·史都華的歇斯底裡,心裡的酸楚和震撼不停的翻滾。或許就像那句話說得一樣,我就是死也要死於自己的信念,忠於自己的信念,和醜陋的世界對抗到倒下的那一刻。
史密斯先生的勝利不在於那個童話式的結局,而是他用他的真誠和堅持打動了那些原本嘲笑他的人,他們最終開始傾聽他所說的話。
電影《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片場內,導演弗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右二)坐在攝影機下看著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左)琪恩·亞瑟Jean Arthur(左二)表演
一個人的堅持也許不能撼動這龐大的機器,但只要有人用心傾聽和思考,就有希望的光芒。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非常棒的電影。
1939年,當這部電影剛上映時,因其中對財團和政客間互相勾結謀取利益的揭露,而遭到華府官員的強烈反對。
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在電影《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片場讀劇本
弗蘭克·卡普拉在他的自傳中提到,一天他和哥倫比亞老闆哈裡·考恩Harry Cohn(1891-1958)收到時任美國駐英大使約瑟夫·甘迺迪Joseph P. Kennedy發來的一封電報,要求中止這部電影在歐洲的發行,理由是:「這將會影響美國在歐洲的聲譽。」弗蘭克·卡普拉和哈裡·考恩把對這部電影的一些正面評論郵寄給約瑟夫·甘迺迪作為回答,約瑟夫·甘迺迪最終沒有再就此事進行追究。
電影《碧血煙花/戴斯屈出馬Destry Rides Again》(1939)宣傳照,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和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
詹姆斯·史都華在1939年也是非常「忙碌」,一年內就上映了4部電影:3月《1939年冰上大歌舞The Ice Follies of 1939》(1939),5月《美麗世界/俏冤家It's a Wonderful World》(1939),10月《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12月《碧血煙花/戴斯屈出馬Destry Rides Again》(1939)。
恰恰是在拍攝《碧血煙花》期間,詹姆斯·史都華卻讓片中女主演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1901-1992)懷孕,瑪琳·黛德麗的女兒在母親的自傳中這樣描述道:希望有個說法的瑪琳·黛德麗最後面對的卻是詹姆斯·史都華「一言不發,轉身而去」的背影。
1936年,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和琴逑·羅傑斯Ginger Rogers
再來看看青年時期的詹姆斯·史都華的戀愛史在當時的好萊塢那真是算很老實的了,畢竟像他這樣的一線男星不是基情四射,就是到處風流快活。
詹姆斯·史都華曾經戀慕老朋友兼合作女星瑪格裡特·蘇利文Margaret Sullavan(1909-1960),但瑪格裡特·蘇利文嫁給他的老友亨利·方達,離婚後又一再改嫁旁人。
1941年,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和奧利維婭·德哈維蘭Olivia de Havilland
未婚的詹姆斯·史都華在1934年、1938年、1939年有過3任女友,分別是亨利·方達牽線、離婚的琴逑·羅傑斯Ginger Rogers(1911-1995)——還是奧斯卡同屆帝後,大他8歲、丈夫剛去世的瑙瑪·希拉Norma Shearer(1902-1983),大他7歲、與丈夫分居多年的合作女星瑪琳·黛德麗,很快都沒有結果,對方且都是一生風流韻事不斷的女子。
1940年代初,與未婚的奧利維婭·德哈維蘭Olivia de Havilland(1916-2020)交往過,詹姆斯·史都華從軍後就再沒有下文。
電影《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美國版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