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色血案》挑戰美國電檢制度 最粗糙最真實的展現程序正義

2020-10-15 石坊青斜


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美國標準收藏The Criterion Collection藍光版封套

《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這是奧託·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1906-1986)導演,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1908-1997)主演的一部劇情片。

本片被譽為最經典的法庭片之一,這是一部拍得相當引人入勝的法庭推理電影,編導手法雖然稍嫌誇張,但臺詞大膽有力,高潮起伏有致,很能掌握住觀眾情緒。每人均有出神入化的表演。

影片涉及到了很多法律概念,不僅對案情,也對刑事訴訟的程序做了精細的介紹。從司法鑑定到證據提交,從陪審團審查到交叉盤問。對於想了解美國刑事司法程序的朋友,是很有幫助的。

導演奧託·普雷明格的這部《桃色血案》,再次挑戰了好萊塢電檢制度,因為這是一部帶有性暴露主題的強有力的法庭律政片,在當時引起極大爭議;該片中有很多大膽的對話包括性交、賤人和精液等術語,這些話在美國的大銀幕上可是頭一次出現,別忘了那是1959年!

導演奧託·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光頭白衣者)在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片場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電檢執行人員已經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各地的電檢人員,也不太會大加幹涉電影自由。奧託·普雷明格對於這一套早已是輕車熟路,他在這個電檢最鬆懈的時刻,仍然想讓他們睜大眼睛看看自己的新招數。

《時代周刊》在影片公映後發表評論說「一場法庭戲,看起來談及解剖(指肉體)多過謀殺。」扮演被告律師的是老實巴交的詹姆斯·史都華手中拿著被告梅森(本·戈扎那Ben Gazzara飾演)中尉的妻子蘿拉(麗·萊米克Lee Remick飾演)的內褲,一邊指著一邊說著「女士內褲」(Panties)。

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劇照

這在法庭上當然這不稀奇,但在銀幕上卻令人吃驚。不過電檢法沒有驚訝,因為這些辯護和引用的名詞,都是現實中會發生的。況且,報上的法庭新聞,如涉及情殺或姦殺的字眼兒也著實不少。最後決定讓它們通過,他們已懶得再跟導演奧託·普雷明格作戰了……

《桃色血案》於1960年獲得第3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等6項提名,半個世紀後入選「美國影史類型電影」中的十大法庭片。法庭片是憲政建國的美利堅的典型類型片,既講述奇異的法律案件,更揮灑這些案件在推動言論自由和民主人權方面立下的汗馬功勞。

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劇照,從左至右: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本·戈扎那Ben Gazzara阿瑟·奧康納Arthur O'Connell

看這種法庭片特別讓人熱血沸騰,因為一個國家的言論自由有時是由一個「瘋子」個體傾情捍衛的。但《桃色血案》這種法庭片不致力於讓你熱血沸騰,它是優雅的,聰明的,與劇中男主角貝克(詹姆斯·史都華飾演)的品味一脈相承——喝波旁威士忌,抽雪茄,釣魚,聽爵士樂,看年久發黃的書。

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劇照,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

本片不涉及一宗改善法律或權利的裡程碑案件,也不具備一個聖鬥士般的當事人,而是體現在律師如何於無證據的困境中幫當事人洗脫罪名,而扮演者詹姆斯·史都華之前曾在《反案記/離奇血案777Call Northside 777》(1948)中扮演一名深入調查冤獄的記者,為殺警嫌犯洗脫了罪名,看看這次他的通天本領何在。

詹姆斯·史都華被地方檢察院解職後,有天接手了一樁殺人案,為被告做辯護律師。被告梅森是個年輕中尉,在妻子蘿拉告之被人強姦毆打後,熱血衝頭,瘋一般找上那雜種,開槍殺了他。

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片場內,導演奧託·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右)正在給本·戈扎那Ben Gazzara(左)分析庭上審問的這場戲

但是,由於警方沒有找到梅森中尉妻子蘿拉被強暴的證據,加之這位妻子呢,照梅森中尉的獄中獄友說法:那麼一個放蕩不羈的尤物啊!照律師的女秘書說法:是那種男人喜歡佔她便宜的女人。因此這齣戲,有看頭了……

兩個多小時的片長,一多半在庭審中度過,這就無法不涉及到一些法律概念和辯護技巧。起初原告辯護律師克勞德·丹瑟(喬治·C·斯科特George C. Scott飾演)很狡猾,不追究梅森中尉殺人的動機而只是追究中尉殺人這件事。

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劇照,麗·萊米克Lee Remick

我們都知道公正的審判應將行為與動機聯繫起來,原告律師克勞德·丹瑟之所以不這麼幹就是為了掩蓋真相。於是詹姆斯·史都華煞有介事地揪住針對死者奎爾的精子檢查,儘管這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並且法官宣布可以忽略,但正如梅森中尉的疑惑,「陪審團怎麼可能忽略自己已經聽到的東西?」詹姆斯·史都華說,「不能」,他成功地將陪審團的注意力從謀殺扭轉為強姦以引起同情。

詹姆斯·史都華還用了一個危險走鋼絲、碰觸職業原則的辦法,即,協助或引導客戶尋找犯罪理由。

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劇照,喬治·C·斯科特George C. Scott——他最令人熟知的電影是《巴頓將軍Patton》(1970)

於是庭審中,梅森中尉聲稱在妻子蘿拉告訴他奎爾強姦了她之後,他出現暫時性的精神失常,走向旅館殺了奎爾完全是在一種「無法抑制的衝動」下行事。

詹姆斯·史都華成功地為客戶找到了犯罪理由以及前例(美國遵循判例法),但這只是階段性勝利,還必須把強姦一事夯實,才能使陪審團對梅森中尉徹底同情。如何夯實?在無目擊證人的情況下,只能尋找物證。

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劇照

物證又何在?就像柯林頓與萊溫斯基的緋聞最終坐實要感謝萊溫斯基的裙子一樣,對殘留其上的精液做DNA檢測才真相大白,《桃色血案》裡的案件也要感謝梅森中尉妻子的內褲,雖說這條內褲在案發後就不見了。

一個關鍵人物出場了,瑪麗·皮蘭特(凱絲琳·格蘭特Kathryn Grant飾演)小姐。何許人?她負責管理奎爾的旅館,在奎爾被殺的第二天,她在洗衣房分類整理洗完烘乾的衣物時發現了這條內褲,她把它扔進了破衣箱。

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劇照,凱絲琳·格蘭特Kathryn Grant

但是在庭審中,當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即謀殺背後竟隱藏著一樁強姦案時,她立刻回旅館洗衣房取來那條內褲作為呈堂供證。

法官的扮演者約瑟夫·韋爾奇Joseph N. Welch,早幾年時曾作為軍方律師出席臭名昭著的參議員麥卡錫的聽證會,面對飛揚跋扈的麥卡錫的責難,「你不懂禮儀和體面嗎,先生?」約瑟夫·韋爾奇以其篡改照片和信件的事還擊了他,「參議員先生,你還有沒有善良之心?」一夜間,麥卡錫聲名掃地。

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比利時版海報

《桃色血案》中一個可疑的強姦故事和一條被撕破的女性內褲,在當時的電影審查裡也算是不體面的,約瑟夫·韋爾奇法官再次主持公道,允許詹姆斯·史都華展示了這條內褲——還好,時尚但莊重,並非令人噴血的黑色丁字褲。至此,鐵證如山,定局已成。

然而,最精明的律法精英來挑刺了。他們甚至刻薄地調侃:如果有一個法庭災難博物館,那麼電影《桃色血案》裡原告辯護律師克勞德·丹瑟對證人瑪麗·皮蘭特小姐的盤問質詢,真該成為這場展覽的高潮,參觀者會看到一個細節詳盡的嚴重錯誤。

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劇照,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

看看這個細節——原告辯護克勞德·丹瑟,反覆指控瑪麗·皮蘭特「你和奎爾是情人」,瑪麗·皮蘭特結結巴巴地說,「不…」當她猶豫時,克勞德·丹瑟進一步逼問,「奎爾是誰?」最終,瑪麗·皮蘭特說,「他是我父親」。克勞德·丹瑟沮喪地回到辯護席,「沒有問題了。」

克勞德·丹瑟企圖使用威逼策略使瑪麗·皮蘭特成為一個偽證者,但他並不確信她將如何回答,她扔來的炸彈無疑粉碎了他的「嫉妒的情人」的邏輯——因為嫉妒,所以栽贓。

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劇照,喬治·C·斯科特George C. Scott

那麼錯誤在哪兒?想想看:奎爾是瑪麗·皮蘭特的父親而父親被謀殺了,那麼照常理,第二天瑪麗·皮蘭特好像更應該騰出點時間來悲傷,或者計劃葬禮、關照他父親的生意之類的事,而不是忙於那些世俗雜務比如說整理旅館洗衣房吧?

因此,在「什麼時間發現內褲」這件事上她有可能弄錯了,也就是說,不是在父親被謀殺之後的第二天,而是在這個大震蕩過去之後的某一天,那麼這也就意味著一種可能性——蘿拉有足夠的時間自己把內褲扔進奎爾旅館洗衣房的斜槽裡。

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劇照

如果這樣的話,事情就不一樣了……故從專業角度看,也許律師們都喜歡效仿克勞德·丹瑟的「全壘打」,因為這種戰略氣勢逼人、步步為營,但是他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把證人故事裡不合情理的一面擺在檯面上才是關鍵的,在制定辯護戰略時,如果能夠冷靜地按照時間來組織事件,或許更有效。

律政片往往都很好看,因為它具備如下的幾個要素:首先案子本身充滿懸念,吸引觀眾看下去;其次通過情節慢慢的展開還會發現更多的案情內幕,而且有時候還會推翻之前的結論,非常考驗觀眾的智商;第三,看著充滿邏輯性的法庭辯論,除了是一種享受之外,也是對自己理解能力的鍛鍊。

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劇照,宣判時刻眾望所歸

這也是為什麼《桃色血案》能入影史十大法庭片的原因之一,在戰術分析上,它真是個好案例。如今,電影老闆們可能強調娛樂性多過專業性,阿爾·帕西諾Al Pacino出演的《死亡醫生/你們不了解傑克You Don't Know Jack》(2010)就將重點放在他如何實施安樂死而不是安樂死的合法化如何在法庭上被辯論的。

但是即使有「戲劇性」的生產許可,《桃色血案》仍是迄今最粗糲最真實的法庭電影之一。

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劇照

如果你足夠細心,還會發現片中的辯護席前排坐著一個人,他叫保羅·伯格曼Paul Bergman,現實生活中給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法律系上「庭審辯護和證據」一課,領導著學校的「街法」講習班,還與麥可·艾斯默Michael Asimow合寫了《法庭到電影》。此種老實的嚴謹,也許只有黑白老電影才有?

這部電影更多的是在表現程序正義而非結果正義,表明一名律師的真正職責——在法律這個規則之下,最大程度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劇照,麗·萊米克Lee Remick挑逗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

這絕對是最能體現審判中語言藝術的電影,160分鐘的電影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法庭的庭審上,咬文嚼字、妙語連珠在這部電影裡表現得淋漓盡致。詹姆斯·史都華盡心思終於幫當事人逃脫了罪刑,可是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1959年,51歲的詹姆斯·史都華臉上平添了許多滄桑感。此時的他剛與懸疑大師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1980)合作了多部名垂影史的不朽傑作,可謂其演員生涯的第二個輝煌頂峰。這一年,詹姆斯·史都華與著名黑色電影大師奧託·普雷明格又為影迷們奉獻了一部經典的法庭電影《桃色血案》。

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合影

片中,詹姆斯·史都華飾演一名律師,幫助一名年輕美貌的少婦為其含冤的丈夫昭雪。在對這個角色的演繹中,詹姆斯·史都華沒有濫用以前早已建立的陽光、正派的銀幕形象,這個律師角色雖然遠不如《殺死一隻知更鳥To Kill a Mockingbird》(1962)中威嚴肅穆,剛正不阿的格利高裡·派克Gregory Peck(1916-2003)那樣深入人心,但那個叼著菸斗,時常露出無奈表情,又略帶幾分世故的律師卻也讓詹姆斯·史都華塑造得豐滿活潑,非常平民化,甚至為題材嚴肅的法庭電影帶來了一絲喜劇感。

導演奧託·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左)在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片場內看演員們的表演

《桃色血案》讓詹姆斯·史都華第5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也是其最後一次獲得影帝提名。

在美國電影審查改革的道路上,導演奧託·普雷明格功不可沒。1960年,他還僱傭過了列為黑名單的「好萊塢十君子」之一的達爾頓·特朗勃Dalton Trumbo(1905-1976)寫了《出埃及記 Exodus》(1960),達爾頓·特朗勃當然是匿名寫的;差不多同時,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1916-2020)也僱傭特朗博寫了《斯巴達克斯Spartacus》(1960)。

電影《桃色血案/桃色案件/對一場謀殺案的分析Anatomy of a Murder》(1959)美國DVD版封套

相關焦點

  • 「辛普森案」漫談——論程序正義的重要性
    「辛普森案」漫談——論程序正義的重要性王域廣 宋大偉【摘 要】「辛普森謀殺案」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最為轟動,舉世矚目的案件,當時被稱為「世紀大審判」。本案的被告辛普森是知名的美國黑人橄欖球明星,而被害人是其白人前妻及其男友。
  • 程序正義為什麼重要?
    陪審團成員確定的「真實」,雖然不是確實無疑的真實——辛普森可能殺了人,也可能沒殺人,我們不得而知——但在這種情況下,卻是法庭所能找到的最有說服力的真實了。辛普森案,還體現出「正當程序」在司法中的獨特價值。
  • 評論:招遠血案是完善證人保護制度的契機
    評論:招遠血案是完善證人保護制度的契機 2014-08-22 10:35:46來源:揚子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吳濤   招遠血案牽動著全國的眼球,其中被害人家屬對兇手判決之後可能會遭到邪教組織的報復的想法,值得人們警惕,在關注兇手被嚴懲、正義被伸張之後,被害人家屬、乃至證人的安全問題不應當被忽略,公安機關理應重點研究如何保護好被害人家屬和證人,而不是到了邪惡再度肆虐、悲劇再次發生才去阻止。招遠血案的後續工作,也應當成為中國證人保護制度發展的一個新契機。
  • 程序正義與結果正義——從知乎童瑤(超)詐騙案說起
    我如果拿出童超詐騙的案子來說,人們可以找到無數條理由支持結果正義:比如童超發道歉文說請大家不要修改他支付寶密碼,以便於他能把所有騙到的錢退回網友,然而當他貼出來幾張打款截圖之後,被火眼金睛的網友們認出這是PS的圖片,這才引發了最激烈的那波人肉潮,他在銀行取款的照片都被曝光。
  • ——《桃色血案》觀影感悟
    1959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公司出品的黑白故事片《桃色血案》曾獲多項奧斯卡獎提名,號稱迄今為止最富質感、戲劇性最強的法律題材電影之一。
  • 《桃色血案》:庭審大戲 餘音繞梁
    ▐  壹1959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公司出品的黑白故事片《桃色血案》曾獲多項奧斯卡獎提名,號稱迄今為止最富質感、戲劇性最強的法律題材電影之一。缺乏法律專業素養的12名陪審團成員並不具備專業的法理鑑別能力,要他們對被告人的精神狀態作出評價想必也是強人所難,而他們對「桃色事件」存在與否的興趣還可能遠遠大於對「無法控制的衝動」能否成立的興趣。
  • 《辛普森:美國製造》程序正義
    我倒認為辛普森案最讓人心生恐懼的地方恰恰不是辛普森的脫罪,而是如果沒有辛普森天價請來的辯護團和一幹刑偵專家,辛普森幾乎必死無疑,正是這群天價辯護團曝光了檢方粗製濫造的所謂鐵證,我們假如辛普森只是你我一樣的普通人,那麼檢方幾乎可以輕而易舉的靠著這些漏洞百出的證據把他送上電椅,這意味著警察和檢察官可以用毫無技術含量的拙劣手段輕鬆誣陷一個清白的人,這樣的司法體系對於普通民眾的威脅比區區一個有可能是兇手的辛普森大多了想到律師就想到了美國著名的辛普森殺妻案
  • 崎嶇的正義|米蘭達|辛普森|程序正義_網易新聞
    雖然美國大法官休尼特說過:「正義只會遲到,從不會缺席。」但所有的正義必須沒有絲毫破綻,不允許存在任何風險,只有在法律面前無懈可擊的正義才能恆久   姚宏科  美國有兩個非常著名的案件,不只深刻地影響著美國的司法制度,同時也深深地嵌進中國人的心中,給中國的法治建設帶來了很多啟示,一起案件是辛普森案,另一起是米蘭達案。
  • 傘言法語|辛普森「殺」妻案(二)之程序正義
    再次強推一波這個去年最愛的美劇抱著這樣的初心,今天想和大家接著聊一個更接地氣的話題,也是法律自誕生起就被各學派反覆爭論的焦點——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我們該選哪一個? 和我們國家以法官為主導的庭審不同,美國的陪審制度是司法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內容,換句話說,決定被告是否有罪的,是陪審團而不是法官。
  • 《最後的棒棒》用最粗糙記錄最真實
    這是一片瀕臨倒塌的棚戶區,何苦租的300元月租的房間是其中最豪華的,而其他棒棒們住的房間最便宜不過60元,搖搖欲墜的樓梯、僅容一人側身通過的過道、唯一的電器就大家公用的電飯鍋……而何苦在這兒一紮根就是一年,如果不是他在部隊早就習慣了吃苦耐勞,我幾乎想像不出,中國還有哪位導演能夠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生活下來,不僅和棒棒們同吃同住,還要每天扛數百斤的貨物。這樣的「秀」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出來。
  • 情人節香港屯門發生恐怖桃色血案……
    點擊關注橙新聞帶你認識一個真實的香港
  • 丹寧勳爵與看得見的正義——讀《法律的正當程序》 我讀
    責任編輯:翁雙杭助理編輯:李詩格圖片編輯:師文、李欣南、劉小鈴、金今《法律的正當程序》作為一本法科學生的必讀書目,其自身有著不可磨滅的特殊魅力,閃爍著法學大師的智慧光芒。妙趣橫生的真實案例,發人深省的詩篇警句,在為我們復原英國審判真實場景的同時,也展現了程序正義在司法實踐中的重要作用。
  • 「五分鐘名作」第19期 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 個體正義制度正義?
    4多餘的話4.1個體正義VS制度正義之前一直覺得蝙蝠俠跟超人之間的衝突,更深層次的根源在於程序正義跟實質正義,蝙蝠俠體現的是實質正義,超人體現的是程序正義,但是一直卡在這裡,沒法深入下去了。蝙蝠俠固然不怎麼合法,但是超人背後體現的也未必就是程序正義,除非將那些政客踢皮球、奉總統之命行事視為程序正義。如果超人嚴格尊總法律行事,那是無可質疑的程序正義。但是遵從政客的指示……政客未必合規,尼克森就是典型。最近忽然想到的是,蝙超之間的衝突也許更多的是個體正義VS制度正義。
  • 張進德 司法文明與程序正義
    司法改革的終極目標在於,「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具體言之,便是要實現司法體制的文明與訴訟程序的正義。司法體制與訴訟程序之間是血與肉的關係,兩者深嵌於彼此之中。司法體制是「肉」,偏重於一種靜態的存在,確立了司法運作的基本架構;訴訟程序是「血」,偏重於一種動態的呈現,穿針引線使得司法架構得以固立,並將司法制度與國民之間緊密聯繫起來。
  • 坪檢之星 | 從審判到檢察 守衛正義初心不變——駱謙
    坪檢之星 | 從審判到檢察 守衛正義初心不變——駱謙 2020-10-09 1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當《沉默的真相》認為程序正義是荒謬的,害怕追求程序正義時
    即便如此,我們卻必須尋求一個遲到的正義,這是對受冤枉者的交代,對受辱者的供述,對工薪者的供述安息。在《沉默的真相》中有一個詞:程序正義。這個詞似乎充滿了諷刺,程序正義似乎如此官方。我們認為,程序正義是最現實、最正確的。我理解的程序正義是結果正義,追求結果的過程也是正義。
  • 江西高安:「未成年人刑事特殊制度」傳遞檢察溫度 正義網
    來源:正義網正義網宜春9月9日電(通訊員陳國華 甘如亭)「感謝檢察官給我機會,讓我能夠重返校園實現自己大學夢。」近日,江西省高安市檢察院檢察官接到被附條件不起訴人謝某(化名)打來的電話,當得知謝某高考成績超出國家二本分數後非常欣慰。
  • 作為公平的正義:讀羅爾斯《正義論》
    有人評價羅爾斯《正義論》中抽象的人,實際上就是一個美國的中產白人。還有學者評價說,羅爾斯的正義理論中充滿了白人的傲慢。但,無論是什麼,羅爾斯,都是在道德和宗教這種夾纏不清的場域之外,從政治的視角,在最根本處,為人的存在開放出合理性。所以,《正義論》無可置疑的是二十世紀政治哲學的奠基和集大成之作,在此之前,人們認為自由主義的政治哲學已經死了,失去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