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賞析:「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我是大夫覺成,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歡迎關注。
01前言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出自[明]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通篇悲涼,厚重,體現了作者在遭受人生多重打擊,仕途無望的境地下,生出了看破紅塵之心,漸漸養成了放下所有,自由自在,笑談人生的生活態度。
雖然作者在文中表達了"看破、放下"的思想,但也只是皮毛,還沒有進入到"解脫"的境界,也只能說,這種生活態度已經有了佛教的影子而已。
02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03作者創作這首詩詞的背景
楊慎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24歲中狀元,任翰林院修撰。
武宗微服出行居庸關,楊慎上疏抗諫,受到廷杖之刑。
武宗帝駕崩,沒有留下後代,擁立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為嘉靖帝。
嘉靖帝想立自己已去世的父親為先皇,楊慎等二百多臣子在「左順門」痛哭,堅決反對。
楊慎留下了千古名言:「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楊慎成了出頭鳥,被嘉靖帝廷杖,下令杖死!後經群臣力求,停止杖刑。但楊慎已經被打的奄奄一息,差點死去。
隨後,楊慎「謫戍於雲南永昌衛」,被充軍守邊,發配雲南,終生不得返回京城。這就是著名的嘉靖帝與臣子之間「大禮議」之爭事件,以嘉靖帝獲勝而結束。
嘉靖帝恨楊慎入骨,經常過問楊慎的情況,得到楊慎境遇悲慘的情況,嘉靖帝才算心裡平衡一些。
楊慎36歲遭貶,直到35年之後,病死在雲南,享年72歲。
中途遇到朝廷六次大赦,都沒有楊慎的名字。可見,嘉靖帝對楊慎的恨有多重。
這首詩詞就是楊慎在雲南戍邊時所作。
04此詩反映出了作者看破紅塵,放下所有,自由自在,笑談人生的生活態度。
楊慎的這種生活態度與他的經歷是分不開的。
年紀輕輕,正是為國效力,精力充沛之時,卻因性情耿直,與皇權對抗,從而遭受不公待遇,被發配戍邊,終生不得返京。
仕途無望,也不能回鄉祭拜父母,更不能與家人團聚。內心的苦悶,只有作者自己能體會箇中滋味。
久而久之,作者心性大變,由剛直不阿,仗義執言,堅持己見,變成了「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徹底放下了所有的執念。認識到「是非成敗轉頭空」,看破紅塵,功名利祿已經不放在作者眼裡。
發出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人生苦短的感慨。嚮往自由自在,笑談人生的生活,「白髮漁樵江渚上」「一壺濁酒喜相逢」成了作者樂此不疲的生活常態。
05看破、放下、自由自在、笑談人生的生活態度,並沒有進入到解脫的境界
什麼是看破、放下、解脫?
「看破」:就是不要被眼前所接觸到的這些境界所迷惑。功名利祿都是身外之物,是無常的,是短暫的。
世間沒有永恆的存在,因為它們都是無常的,都會變遷、壞滅的。因此,眼前的一切不應該執著的去看,而應該看破這種幻象。
「放下」:就是看破了功名利祿的幻象之後,將對它們的執念,全都從思想意識裡排除乾淨。
既然是無常的幻象,又何必放在心裡,一切都是過眼煙雲。
「解脫」:就是真正的無我,無我見、我識。
這裡的「我」,包括一切在生活中體會、見識到的妄心及欲望。「自由自在」「笑談人生」還是一種「我見、我識」,不是真正的解脫。
這就像在空中自由飛翔的鳥兒,它是自由自在的,它有沒有解脫呢?它有沒有解脫功德受用呢?
在水中自由自在遊玩的魚兒有沒有解脫呢?那種不受水的限制的自由,又與解脫又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說,自由自在、灑脫地不受環境限制的生活,並且可以笑談人生,不應該成為是否是「解脫」的判斷標準。
換句話說,「自由自在、笑談人生」這種生活方式,只是隨性而已,只是有了「看破、放下」的皮毛,還在解脫的門檻之外。
06總結
楊慎的這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充分反映了當時環境下作者的思想境界,看淡了「功名利祿」,學會了享受生活的快樂,「自由自在、笑談人生」就是作者的思想與境界。
正應了作者的這首詩詞「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在這裡,我也是個人觀點,純屬「笑談」,就「都付笑談中」吧。
歡迎點讚、收藏、關注、評論、轉發,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你讀過多少孤獨的詩句?
文化賞析:從李白的生活經歷解讀他能成為文學大家的原因
問答古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你贊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