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人們常用李商隱的這兩句詩讚揚年紀已大,卻充滿活力、老有所為的人。本文小作者飽含深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不一樣的世界」——一幅活潑、壯麗的圖畫,而這幅圖畫,正是一群活力四射的老年人的暢快表演。通過描繪「不一樣的世界」,讚揚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讚揚老年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多姿多彩」的內心世界。
寫法借鑑;運用反襯,強化效果。
本文題目是「不一樣的世界」,文章重點表現的是一群老年人敲鑼打鼓、揮舞彩綢、活力四射的表演活動。而在寫這些生動活潑的畫面之前,小作者卻著力渲染了另一番景象。奶奶家的小院子,「菜地」「窄小而又呆板」,「兩小段黃瓜架,歪歪扭扭地斜在院牆邊,瓜葉蔫蔫的,幾根小黃瓜掛在葉間,無精打採的。旁邊盛水的大黃桶,下半部分早已和磚縫間一樣布滿苔蘚」,「整個院子零亂破舊而又沉悶」,難怪「我」的心情「厭倦」「失落」「悵然若失」。「我」正「託著下巴在院中發呆」,「婉轉而悠揚」的蟬鳴吸引「我」來到樹下,看到那隻「蟬蛻下的皮」,不由得使「我」浮想聯翩……應奶奶的要求去看演出,於是欣賞到了那震撼心靈的場面。敲鑼打鼓的爺爺們身影矯健,「奮力揮動著手中的鼓槌」,「全神貫注沉浸在自己抑揚頓挫的鼓槌節奏中」。他們「充滿活力」,「沒有半點蒼老的感覺」。他們敲打的鑼鼓的聲音「遼遠而又喜慶」「震耳欲聾」「氣沖斗牛」,因此,「撩得我心裡痒痒的」,「我被深深地打動了」。「村裡留守的奶奶們」表演秧歌,「臉上的笑明豔豔的」「動作整整齊齊」「彩綢如道道彩虹飛舞」「這一切竟與開闊的地面、蔚藍的天空、朵朵白雲奇妙地融為一體,如此地生動和諧」。「我」從這生動活潑的表演中,發現了「不一樣的世界」。文章前後所見的景象以及自己的心情反差如此之大,到這裡,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先前有關破敗荒涼的景、惆悵失落的心情的描述,都是陪襯,都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後文朝氣蓬勃、活力四射的景象,是為了強化「我」興奮、激動和深受震撼的心靈。前後映襯對比,讓讀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世界」的精彩絕倫。就像一個人張弓射箭,往後拉的力量越大,往前發射的力量就越猛,這就是反襯的效果。
反襯手法,屬於襯託手法的一種。襯託,是用乙事物來作甲事物的陪襯,以突出甲事物的修辭方式。它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正面襯託中的乙事物與甲事物性質相同,那是一種「強中更有強中手」的襯託。例如,唐代詩人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開頭描繪天姥山的巍峨,「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詩中寫到了「天台一萬八千丈」,天台山夠高的,但在天姥山面前,卻好像倒向了東南一樣。用天台山的高,從正面襯託天姥山更高。再如,要表現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先著力寫青藏高原的高,然後寫出珠穆朗瑪峰更高,運用青藏高原的高度,來突出珠穆朗瑪峰非同尋常的高度。這是正面襯託。而反襯手法,主要利用事物間的相反或相對的條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鮮明。
常見反襯手法的類型:
(1)以動襯靜。即運用喧鬧的環境突出環境的寂靜。如現代作家碧野的《天山景物記》「騎馬穿行林中,只聽見馬蹄濺起在巖石上漫流的水的聲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靜」,以動襯靜,用騎馬穿行林間能聽到馬蹄濺起的水聲,來襯託天山森林的人跡罕至、幽深僻靜。再如南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用蟬的叫聲,突出林中的寂靜;叫聲聽得越清楚,越顯出這裡的寂靜。
(2)樂景襯哀情。即運用歡樂的景象表現、突出悲哀的感情。如魯迅《祝福》「我在朦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有爆竹聲連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鎮。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聖歆享了牲醴和香菸,都醉燻燻地在空中蹣跚,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這裡描寫了魯鎮人們年終祝福的歡樂、祥和的景象,而正是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時,祥林嫂卻悲慘的死去。人世的熱鬧與祥林嫂悽涼之死反差何其鮮明!祝福越烈,哀情愈甚。樂景與哀情的巨大反差,更加深了作者對祥林嫂悲劇的同情和對封建社會的鞭撻,深化了文章的主題。再如《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用「楊柳依依」的春天美景,襯託離開家鄉時的愁苦之情,更顯心中的悽苦。
(3)以人襯人。即用一個人或一部分人的情況突顯另一個人的情況。清代美學家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須知睹影知竿乃妙。」《三國演義》寫魯肅老實,乃反襯孔明之機巧;寫周瑜量小,乃反襯諸葛之智。再如梁實秋《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開頭寫到「過去也有不少顯宦,以及叱吒風雲的人物,蒞校講話,但是他們沒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後寫梁任公的演講,突出了梁啓超「「有學問,有文採,有熱心腸的學者」形象。借「不少顯宦,以及叱吒風雲的人物」來突出梁任公的非同一般。
(4)以外襯內。即運用外在的可視的東西,去襯託、對照看不到的內心世界。如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裡的客人大家小心些」,這樣一個穿著邋遢寒酸之人,在教育、治學上又如此嚴謹,不由人心生敬意。再如雨果《巴黎聖母院》中的卡西莫多,相貌醜陋無比,而內心卻非常善良。在強烈的反差中,人們對卡西莫多的人性之美有了更深刻的印象。這都是外在形象反襯內在的精神。
反襯手法,在寫人記事、寫景狀物方面,往往給讀者帶來很大的心理衝擊,會產生獨特的藝術效果。反襯手法的運用,要注意陪襯事物與主要事物之間,要有必然的邏輯聯繫,在性質上要相反或對立。反襯與對比雖有聯繫,但不完全一致。二者都是兩個互相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兩面並舉出來。對比手法,兩個方面彼此平等,沒有陪襯與被陪襯的關係,通過對比,使兩者的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而反襯手法二者關係主次分明;通過反襯,突出、強化主要人物或事物;對比手法,目的往往是表達作者的思想觀點,而反襯手法,往往強化、突出人或事物。如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裡說到的兩種人,「死」與「活」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影響,截然不同。在鮮明的對比中,表現了作者的看法。再如魯迅先生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如何對待敵人和普通勞苦大眾,立場堅定,態度分明。這都是對比。《荊軻刺秦王》中,為了塑造荊軻這個義士的形象,寫到了和他一起前往刺秦的秦武陽,「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於前』」,文中用秦武陽的「色變振恐」來突出荊軻鎮定自若、隨機應變。顯然秦武陽是陪襯人物,而荊軻才是作者要重點塑造的人物。兩人在秦王面前的表現,判若雲泥,這是反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