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們看電影
大家十分熟悉的神話故事《白蛇傳》將以越劇電影的形式搬上大屏幕,12月12日於滬上院線公映。12月11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看電影》請來導演陶海以及其中的主演金靜,與主持人張穎一起來聊聊這部越劇電影。
越劇電影《白蛇傳》
越劇《白蛇傳》是戚雅仙、畢春芳兩位越劇大家,於上世紀50年代創排的經典劇目,半個多世紀以來久演不衰。作為戚派非遺項目傳承人,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金靜攜手總導演陶海,於2012年起組織拍攝越劇電影《白蛇傳》。該劇以戚雅仙版同名劇目為藍本,並在傳統戲曲音樂的基礎上大膽創新。
據悉,越劇電影版《白蛇傳》將於12月12日起在滬上院線公映。為了表達對恩師戚雅仙的懷念和致敬,金靜及電影主創團隊別具匠心地將《白蛇傳》著名唱段「為了你」作為點映儀式的主題;金靜說,拍攝這部電影,是為了告慰戚老師的在天之靈,也是為傳承越劇事業和戚派藝術而努力。
在越劇界來講,《白蛇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劇目,有很多的戲劇理論家到現在都認為,1953年正式公演的《白蛇傳》代表了那個時期越劇的最高水平,也真正奠定了戚派的基礎。這部戲在當時連演3年,連滿3年,可謂鼎盛一時。
水漫金山
《白蛇傳》是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起,就被翻拍成電影、電視等眾多版本。陶海介紹越劇和電影之間的關係其實非常深厚,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就是越劇電影《梁山伯和祝英臺》。到了新時代,越劇電影反而越來越少了。經過三年的拍攝和後期製作,《白蛇傳》首次以越劇形式呈現在大銀幕上,場面宏大、震撼人心。整部電影斥資人民幣500多萬元,三維特效與舞臺藝術,在電影銀幕上得到完美融合;傳統戲曲與現代科技,在越劇電影《白蛇傳》中相得益彰。
保留戲曲的優美動作
遊湖
陶海談到在真正拍攝時,他就遇到了難題,既想保留戲曲表演中精妙優美的無實物表演動作,又要滿足電影觀眾對情景化的需求。譬如第一場戲中的遊湖,熟悉戲曲的觀眾都知道,舞臺上是通過艄公、許仙、白蛇、青蛇四個演員精彩的表演讓觀眾一下就能感覺到這艘船,在電影裡,如果真的出現一艘船,戲曲演員精彩的表演也就沒有了。要不要有一艘船,陶海可說是苦思冥想,連做夢都在想這件事情,最後還真的是夢幫他解決了這個難題。
陶海說他夢到自己走進了一片桃花林,早上醒來,他一下子就想到了解決方法。船在開頭還是出現了,以滿足電影觀眾對實景的需求,接下來船隻隱掉,只拍演員的半身。機械軌道前後放上桃花,通過讓桃花移動製造出演員在動的效果,但事實上演員們是不移動的,仍然像在戲曲舞臺上一樣表演。許多觀眾看到這裡都相當興奮。
一人演遍所有旦角
斷橋三插花
為了更好地呈現越劇電影《白蛇傳》,主創團隊特邀大牌加盟:資深戲曲導演周志剛擔任舞臺導演,著名京劇大家蓋叫天嫡孫張善元擔任武術指導,在音樂和表演上都有了全新的打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主演金靜在劇中的演繹,不同於一般的舞臺表演,金靜在電影版《白蛇傳》中 將戲曲的所有旦角演了個遍;文戲細膩,武戲精彩,將角色的內心世界與人物形象淋漓展現。
周志剛稱讚金靜實在膽大,這部戲很少有一個演員從頭演到底,因為行當不同。一開始比如「遊湖」、「定盟」,在戲曲裡屬於閨門旦,到後面的「盜仙草」「水漫金山」,又是刀馬旦的戲,而最後大段唱腔則應該是由青衣演員完成的。
20分鐘長鏡頭
合缽
戚派的特色是有大段唱腔在一邊哭一邊唱。尤其是最經典的那段「合缽」,長達20分鐘,這對導演和演員提出了挑戰。金靜說作為一名演員,如果一直讓她停,她是哭不出的。而陶海則很擔心兩個演員是否能完美配合,大段唱腔加上繁複的身段動作,稍有一個眼神走掉,20分鐘就白拍了。拍這場戲時,所有工作人員提早3個小時到,從凌晨開始鋪軌道,準備燈光,創造一種嚴謹的氛圍,兩位演員到了以後,大家一句話也都不講,就開始拍。沒想到20多分鐘拍完了後,演員和工作人員都沉浸在戲裡出不來。
受邀參加米蘭世博會
參加米蘭世博會
2015年7月,越劇電影《白蛇傳》受邀參加義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大舞臺」的演出;領銜主演金靜同時獲得「中國戲劇表演傳播大使」稱號。怎樣讓義大利人聽得懂越劇,怎樣讓中國傳統戲曲走向世界?越劇電影《白蛇傳》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中華藝術的種子又一次在萬裡之外的異國他鄉播撒開去。
陶海介紹本來還擔心國外觀眾看不懂,卻沒想到當晚整個世博園最熱鬧的就是他們的舞臺區,觀眾站的裡三層外三層,結束之後許多人熱情地要與每個演員合影。在海外出演獲得的巨大成功也讓陶海覺得傳播中國文化絕不是一句空話。在未來,他們會繼續向全世界傳播中國戲曲的博大精深。
(以上文字根據節目內容以及嘉賓談話整理)
關注星文化 請掃描二維碼
走近經典 藝術人文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