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仙戲劇院《白蛇傳》選段

2021-02-09 莆仙戲名段


《白蛇傳》是中國戲曲名劇,故事初見明·馮夢龍著《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明人陳六龍編《雷峰塔傳奇》。清人著有《義妖傳》彈詞。全國幾乎所有的劇種,甚至包括木偶戲、皮影戲都有《白蛇傳》的演出。其中以文武開打、唱做並重的京劇《白蛇傳》最有特色。最早的《白蛇傳》,第一折戲叫《雙蛇鬥》,是用京劇、崑曲同臺合演的「風攪雪」演法。青雄白雌。青蛇要與白蛇成婚,白蛇不允,雙蛇鬥法,最後白蛇戰勝青蛇,青蛇甘願化為侍女,姐妹相稱,而後下山。該劇是清末名演員餘玉琴(飾白蛇)、李順德(飾青蛇)的拿手好戲。戲中有對雙劍、走旋子、大開打等技藝,還置有砌末,並配火彩,此劇今已失傳。故事內容編輯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據明末《警世通言》記載,傳說南宋紹興年間,有一千年修煉的蛇妖化作美麗女子叫白素貞,及其侍女青青(也稱小青、青魚、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藥店之王主管許宣(或名許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見鍾情,白蛇逐生慾念,欲與書生纏綿,乃嫁與他。遂結為夫妻。婚後,經歷諸多是非,白娘子屢現怪異,許不能堪。鎮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贈許一缽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後,顯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魚。法海遂攜缽盂,置雷寺峰前,令人於其上砌成七級寶塔,名曰雷峰,永鎮白、青於塔中。

眾僧買龕燒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臨去世時,亦有詩八句,留以警世,詩曰:

祖師度我出紅塵,鐵樹開花始見春。

化化輪迴重化化,生生轉變再生生。

欲知有色還無色,須識無形卻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後世根據此傳說又添加了一些的情節,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眾的口味,得以流轉至今,內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時的鎮江市。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 識,並嫁與他。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還有可愛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1] 

歷史流傳編輯

白蛇傳關係圖

白蛇傳關係圖

《白蛇傳》在中國廣為流傳,開始時是以口頭傳播,後來民間以評話、說書、彈詞等多種形式出現,又逐漸演變成戲劇表演。後來又有了小說,民國之後,還有歌劇、歌仔戲、漫畫等方式演繹。到了現代也有根據《白蛇傳》拍成的電影,編排成的現代舞,新編的小說等。這個故事以《白蛇傳》的名字出現大抵出現在清朝後期,之前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

《白蛇傳》不但在國內流傳,在日本也有拍成的電影。法國漢學家儒蓮也曾將《白蛇傳》翻譯成法文。

由於《白蛇傳》的故事早期以口頭相傳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與細節。原來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貞被鎮壓到雷峰塔下就結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產子的情節,還有版本有後來白蛇之子得中狀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歡喜的結局。但這個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認為在南宋就已經具備了。

目前發現《白蛇傳》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記載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清代初年黃圖珌的《雷峰塔》(看山閣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創作流傳的戲曲,他只寫到白蛇被鎮壓在雷峰塔下,並沒有產子祭塔。後來又出現的梨園舊抄本(可能是陳嘉言父女所作,現存本曲譜已不全),是廣為流傳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節。

清朝乾隆年間,方成培改編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傳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從《初山》《收青》到《舟遇》《訂盟》,第二卷是《端陽》《求草》,第三卷有《謁禪》《水門》,第四卷從《斷橋》到《祭塔》收尾。《白蛇傳》故事的主線綱架自此大體完成。而這齣戲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時被獻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覽的招牌,使得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沒有人不知道《白蛇傳》的故事了。後來在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說《雷峰塔奇傳》。嘉靖十四年,又出現了彈詞《義妖傳》,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經完全由單純迷惑人的妖怪變成了有情有義的女性。

清代中期以後,《白蛇傳》成為常演的戲劇,以同治年間的《菊部群英》來看,當時演出《白蛇傳》是京劇、崑曲雜糅的,但是還是以崑曲為主,同時可以看出,《白蛇傳》中祭塔的情節產生的時代較晚。

現代,有根據《白蛇傳》拍成的臺灣大陸合拍戲劇《新白娘子傳奇》,基本是按照已經形成的故事再加的一些內容,風靡整個中國。此外,還有京劇、越劇、川劇等戲曲《白蛇傳》,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小說《青蛇》亦借鑑了白蛇傳的故事,而後經導演徐克拍攝後搬上銀幕(不過只是借用了白蛇傳的人物名,故事則和傳統《白蛇傳》沒有多大的聯繫)。臺灣明華園戲劇團的白蛇傳歌仔戲露天表演,常在端午節前後演出,故事內容無較大的改編,但在舞臺設計上與傳統戲劇表現的設計,有許多突破,其中水淹金山寺的橋段更出動消防隊的灑水車,還有吊綱絲的設計,製造出白蛇與青蛇騰雲架霧的感覺。另外,本作也被日本東映動畫改編成同名動畫電影《白蛇傳》(1958年上映),是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長篇動畫電影,堪稱日本動畫史上的裡程碑(值得注意的是本作中按照了原本故事的設定——小青是青魚而不是青蛇)。

這個故事經過了近千年的演變,除了故事情節不斷豐富外,人物性格也在逐漸的演變。

相關焦點

  • 活動預告丨體驗戲劇人生——戲劇賞析系列講座活動(莆仙戲專場)
    莆仙戲《踏傘行》劇照屆時將邀請福建省莆仙戲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吳清華,福建省莆仙戲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黃豔豔擔任主講嘉賓,以《莆仙戲藝術講座暨<踏傘行>劇目賞析》為主題,講解莆仙戲特色樂器,展示莆仙戲行當科介,共同賞析《踏傘行》片段。
  • 他們讓莆仙戲「活」起來!
    福建省莆仙戲劇院《踏傘行》《海神媽祖》在南寧人民大會堂的演出,讓人看到這樣的新氣象。在南寧,這兩齣戲能受到戲劇界專家與觀眾的優評,蓋緣於此。演出結束後,記者就此次莆仙戲參演東協戲劇周活動採訪福建莆仙戲劇院院長吳清華、副院長黃豔豔。吳清華國家一級演員,福建省莆仙戲劇院黨支部書記、院長,莆田市莆仙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負責人。
  • 【今日贈票福利】宋元南戲「活化石」唯美呈現 福建省第九屆青年演員比賽決賽莆仙戲專場等你來
    福建省青年演員比賽,是由福建省文化廳主辦的一項全省性專業藝術賽事。第一階段戲劇類決賽時間為10月11日至17日,每天下午和晚上各舉行一場。
  • 莆仙戲《踏傘行》獲福建第二十七屆戲劇會演一等獎
    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戲劇家協會理事,福建省專業技術優秀拔尖人才,畢業於福建省藝術學校莆田分校。工閨門、青衣、師承黃寶珍、王國金、王少媛。2000年進入莆仙戲劇團,2011年7月調進福建省莆仙戲劇院並擔任副院長。
  • 助力「海絲」建設 傳播媽祖文化 莆仙戲《海神媽祖》昨晚首次唱響...
    12月12日晚,已在國內外演出60多場的莆仙戲新編傳奇劇《海神媽祖》首次唱響國家「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城市——廣西南寧。在廣西參加東協戲劇周的雲南、浙江、河南、廣東等地藝術家,福建省派駐廣西口岸工作組的部分代表,廣西福建總商會、南寧莆田商會等鄉親和南寧高校學生戲迷近千人慕名前來觀看演出。該劇由國家一級演員、福建省莆仙戲劇院副院長黃豔豔領銜主演,飾演海神媽祖林默;國家一級演員、福建省莆仙戲劇院黨支部書記、院長吳清華,「文華獎」得主鄭仁森等參演。
  • 莆仙戲驚豔中國—東協戲劇周
    來源:臺海網臺海網12月12日訊 據莆田晚報報導 昨晚,莆仙戲《踏傘行》在南寧人民大會堂劇場展演,國家一級演員吳清華、黃豔豔及劇團的其他演員們用豐富飽滿的演技,演活了一出傳統卻又直面人性的才子佳人戲。這次聽說莆仙戲來南寧展演,他和父母特地帶上96歲的爺爺、14歲的兒子前來觀看。他告訴記者,離開家鄉十幾年了,聽到久違的鄉音很激動。演員的表演很精彩,他很震撼,也很滿足。而從長沙與同事特意趕來的長沙市湖南省藝術職業學院戲曲系、國家一級演員李亦敏老師則告訴記者,她跟同事對莆仙戲很感興趣,福建的莆仙戲很有特色,各種行當的作派特別有特色。
  • 莆仙戲《海神媽祖》選段
    點上面,關注莆仙戲院莆仙戲院
  • 杜近芳京劇《白蛇傳》「斷橋」選段合輯賞析,字正腔圓,回味無窮
    杜近芳老師中年時期表演代表作《白蛇傳》斷橋,爐火純青京劇《斷橋》杜近芳-葉少蘭,經久不衰的文化遺產,展現國粹的魅力,戲曲,文藝,藝術,曲藝,文化京劇大師杜近芳、袁世海先生1994年演唱的《斷橋》、《將相和》選段
  • 莆仙戲《目連救母》在莆公演!姚清水老師帶您賞析
    《目連救母》連續在莆仙大劇院戲劇廳公演。6月16日起,還將赴泉州梨園古典劇院演出,並連演三日。為了讓戲迷能夠更好地看懂該戲,並深刻體會該劇目所蘊含的意義及文化內涵,戲劇專家姚清水老師帶領您一同賞析莆仙戲《目連救母》劇目,並與戲迷們互動,共同傳播莆仙戲文化。
  • 莆仙戲的百科全書!戲娘《目連救母》公演引轟動
    圖文:海礁錄像:福建省莆仙戲劇院莆仙戲《目連救母》號稱「莆仙戲之母」,莆仙戲的百科全書!6日9日、11日,由福建省莆仙戲劇院復排的莆仙戲古老劇目《目連救母》在莆仙大劇院連續公演,使廣大戲迷有幸在劇場內也能欣賞到這一保存於民俗活動中(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超度亡靈等)的古老劇目——《目連救母》。
  • 鄉音丨林啟賢:莆仙戲的鼓聲
    △莆仙戲演員在演出前化裝。圖丨新華社 初三返鄉,當天晚上我就到興化府城隍廟看戲,看久違了的莆仙戲。在莆仙戲的鼓聲裡,我又一次領略了濃濃的家鄉年味。在莆田市(含仙遊縣),不論是山區、平原,還是沿海、市區,只要有宮廟、堂觀,現在大都有戲臺,沒有的則屆時搭戲棚(戲臺),常年累月都不時有莆仙戲演出,年節猶多。我從小就是個戲迷,這與父母喜歡看莆仙戲有關。我曾經由母親抱著進劇場看戲,當時一票才五分錢。
  • 黃美雲,莆仙戲女神一樣的存在!
    偶像與粉絲(2018年  蘇濱/攝影)近日,我有幸隨同福建師範大學音樂系的莆仙戲課題組學生,來到涵江拜訪了省級非遺項目莆仙戲代表性傳承人黃美雲師傅。她猶然記得,在練莆仙戲科介「細蹀」時,師傅讓她在膝蓋內側夾了張報紙練習走蹀步,於足尖著力,一蹺一落搓著前行,同時還要配合手、肩與身段表演,並使膝蓋的報紙不落地。通過這樣嚴苛的練習,使得黃美雲逐漸具備紮實的基本功,養成她細膩、平穩、優美的莆仙戲旦角表演風格。
  • 以年輕人的視角看莆仙戲
    但毋庸置疑的是,莆仙戲已在宋朝初具雛形,無論是宋王邁《瞿軒集》中記載「惟梅叔兼其所長故自少至老挾耿耿者以遊四方而歲得子弟束脩及青雲貴人餽遺以自肥其遯家衡日買姬妾數十人吹笙鼓琴歌舞以娛賓客」,還是南宋莆田詩人劉克莊留下的關於莆仙戲況的記載,或者是莆仙戲保存著我國現存流傳至今最早的一部南戲《張協狀元》的種種證據,都可以證明莆仙戲在宋元時期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並進一步吸收「楚謠」「吳歌」和各類民間劇種、地方曲調
  • 曾風靡全國,先後被600多個劇團移植的莆仙戲
    莆仙戲經典劇目(3)——《春草闖堂》相國李仲欽之女李半月,仳丫頭春草上華山進香,遇吏部尚書吳侗這子吳獨糾纏,幸遇薛玫庭解危,心甚感佩。《春草闖堂》是陳仁鑑根據莆仙戲傳統劇目《鄒雷廷》改編而成。傳統劇目《鄒雷廷》的出目是:打死奸兒、冒認姑爺、將錯就錯、以女報恩、縣令吞金、打虎救駕、法場阻刑、褒封團圓。原劇中並沒有「春草」這個丫環,而是有一個院子名叫李用。他闖堂後用眼淚和磕頭乞求李相國和小姐的同情與憐憫。
  • 千年莆仙戲《天嬌搶親》《棄官尋母》12月13日精彩上演!
    千年莆仙戲,文化惠民,周周有戲莆仙大劇院公益惠民演出演出劇目:莆仙戲《天嬌搶親》演出時間:12月13日(周日)14:00演出劇團:莆仙戲潮洪劇團演出地點:莆仙大劇院戲劇廳演出票價:15元售票電話:0594-6920099
  • 從「伯仁含冤」到莆仙戲「新亭淚」
    莆仙戲經典劇目(5)——《新亭淚》東晉時有位名士周顗,為西晉安東將軍周浚之子。1981年,鄭懷興根據這個歷史典故,創作了莆仙戲《新亭淚》。這齣戲基本沿著真實的歷史脈絡。衣冠南渡之後,飄搖的東晉小朝廷,處於上下猜忌、權臣相互傾軋之中,因此引發了王敦之亂。周顗力求挽狂瀾於既倒,即慘死於屠刀之下。
  • 天津歌舞劇院雲端《歌劇魅影》世界經典歌劇、舞劇選段專場音樂會
    本月20日,在天津濱海新區文化中心圖書館推出《歌劇魅影》世界經典歌劇、舞劇選段專場音樂會,本場音樂會也是自疫情發生以來天津歌舞劇院在線上的首場演出。天視文藝頻道《藝苑現場》欄目、「津雲」客戶端將同步直播,廣大音樂愛好者足不出戶即可在線觀看音樂會。
  • 今晚福建省歌舞劇院將亮相央視「首屆雲端藝術季」
    東南網8月16日訊(福建日報App-新福建記者 李珂)今晚,福建省歌舞劇院將亮相全國「首屆雲端藝術節」直播現場。「首屆雲端藝術節」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聯合「央視頻」5G新媒體平臺推出的直播藝術節,邀請了包括福建省歌舞劇院在內的全國50家文藝院團,旨在用數位技術與優秀劇目相結合,以線上直播的方式推動演藝市場。「首屆雲端藝術節」於8月9日啟動,至8月18日結束,目前活動正在熱烈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