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茶涼這句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它出自哪裡。事實上人走茶涼出自京劇《沙家浜》。是劇中扮演"阿慶嫂"的戲劇演員洪雪飛說的。
大概是天妒英才,1994年年僅53歲的"阿慶嫂"在去新疆演出的途中,不幸喪命,給人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痛。
那麼果真是像京劇裡所說的那樣:人一走,茶就涼嗎?顯然不是的,有些人雖然離開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被歷史和人民銘記,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比如當年出演《沙家浜》的主角阿慶嫂,事實上當年人走茶涼就是她在劇中的一句臺詞。
阿慶嫂名叫洪雪飛,祖籍安徽,1942年生於上海,從小在杭州生活,知名的京劇演員,當年因為出演京劇《沙家浜》,扮演劇中的"阿慶嫂"一角,紅遍大江南北,大家都把她當做"阿慶嫂"的化身,她也是因為這部京劇進入人們視線中的,這部劇可以說是她的成名之作。
洪雪飛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因為她是庶出,又是一個女孩子,在以前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洪雪飛自然是得不到家裡人的喜歡的,因此,在她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拋棄了母親和她已經母親和前夫生的一個女兒,即是她的姐姐。
被父親拋棄後,母女三人為了維持生計,到處奔走。坎坷艱辛的童年經歷,讓她從小就學會了獨立和堅強。上天為你關了一扇門之後,總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的。雖然洪雪飛的身世坎坷,但是上天是公平的,給了她一副好看的皮囊和優秀的藝術天賦,洪雪飛長的十分俊俏、清秀。
1958年,是洪雪飛人生路上的第一個轉折點。這一年,正處在青春年華的花季少女洪雪飛考進了北方崑曲劇院,開始了學習正旦之路。剛開始,因為洪雪飛沒有戲劇基礎,所以在學習過程中也很吃力,但是從小的經歷培養了她不服輸的性格。
面對戲劇基礎不好的問題,洪雪飛以不服輸的精神,刻苦學習和訓練,經過四年的刻苦學習,她在戲劇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也讓她成為就成了頭牌旦角李淑君的唯一接班人,這說明了上天不會辜負任何一個真正努力的人。
1967年,是洪雪飛人生當中第二個重要轉折點,憑藉出演《沙家浜》中"阿慶嫂"一角走進觀眾心裡,她的事業迎來了黃金時期。
1966年,洪雪飛從北方崑曲劇院進入了北京京劇團,從唱崑劇到唱京劇,是她戲劇之路的一重大轉變。1967年,機緣巧合下由她出演《沙家浜》的女主角——阿慶嫂。
這個角色在當時很多人都想出演,阿慶嫂這個角色是聰明、勇敢、在惡人面前不卑不亢角色。
讓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洪雪飛把"阿慶嫂"的形象很好地表現了出來,使"阿慶嫂"這個人物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給了觀眾,讓觀眾讚不絕口,因為她完美的表現,所以1967年《沙家浜》這部劇成為了樣板戲,洪雪飛也由此聞名全國。
因為《沙家浜》被觀眾所喜愛,所以在1971年的時候,《沙家浜》又在大銀幕上上映,洪雪飛得此機會再一次飾演"阿慶嫂"一角,紅遍全國。洪雪飛在京劇和崑劇上都很有造詣,1985年,憑藉出演的《長生殿》、《三夫人》這兩部劇,洪雪飛榮獲了我國第二屆戲劇梅花獎。
在事業上收穫了成功的洪雪飛,也同樣收穫了令人稱羨的愛情,,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洪雪飛的丈夫是劉弼漢,是北京京劇劇團演出處的處長,兩人結婚後,洪雪飛生下了一位可愛的女兒劉洪,一家三口生活的平靜又幸福,十分令人羨慕。
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也不知道哪個先來。沒想到災難來到那麼突然。
1994,洪雪飛因為一場意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1994年9月份的時候年洪雪飛去新疆演出的途中,不幸發生了車禍,生命定格在戈壁,而原本幸福的家庭,也隨著她的離開而支離破碎。
1994年9月14號那天,洪雪飛去新疆參加克拉瑪依油廠建廠35周年的文藝晚會,從北京乘坐飛機到達烏魯木齊後,還要搭乘麵包車去往遠在300公裡外的油廠,因為路程漫長,而那個接洪雪飛的司機因為沒有休息好,在途中發生了車禍,洪雪飛不幸當場身亡。
洪雪飛的意外去世,讓所有人猝不及防,對於她的離開大家都深感惋惜和難過,但最悲傷的莫過於深愛她的丈夫和女兒了。洪雪飛的離開給丈夫劉弼漢帶來了巨大的打擊,處理完洪雪飛的後事之後,他難以接受這個事實,所以在那很長一段時間內他的精神狀態都很糟糕,人也憔悴了不少。
劉弼漢一直不肯接受妻子離開的事實,常常獨自一人前往洪雪飛的墓地發呆、掩面痛哭。最後,在女兒和親朋好友的安慰與陪伴下,他才慢慢振作起來。的確,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活著的人要堅強的好好活著啊,才能讓死者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安寧。
為了紀念自己的妻子,劉弼漢把演出方賠給洪雪飛的十萬元賠償款捐了出去,這十萬塊錢後來被用來設立"北京青年京昆演員洪雪飛鼓勵獎"即是現在的"北京市青年戲曲演員洪雪飛鼓勵獎",丈夫的這個決定,對於熱愛戲劇文化的洪雪飛來說,應該也是她所希望的吧。
為了表示對洪雪飛的思念,更為了更好地傳承洪雪飛的戲劇表演藝術和精神,在2015年11月的時候,在洪雪飛的家鄉安徽歙縣還設立了洪雪飛戲曲藝術陳列館。
人走,茶不涼,雖然她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是她永遠活在大家的心中,永遠是大家的"阿慶嫂"。她對我國戲劇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也會被歷史和人民銘記,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