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影星阿諾德·施瓦辛格與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合作拍攝的公益短片,呼籲人們從減少肉食、降低碳足跡開始,保護地球。(公益組織野生救援WildAid提供)
新華社北京4月20日電(記者欒翔)既能滿足肉食愛好者口腹之慾、又健康環保的首屆MeatFest「肉類節」本月27日即將在上海開幕,以烹製肉食聞名的幾位滬上國際廚師將使用在中國歷史悠久的「素肉」,製作佳餚美味,邀請「無肉不歡」的老饕們前來賞鑑。
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文化中,美食佔據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國古人出於憐憫生靈、不忍殺生的仁善初衷,利用大豆和小麥等植物蛋白製作「素肉」。
即將在「肉類節」上供滬上美食家們品鑑的各類「素肉」。受訪者供圖
活動發起人、旅居上海的維根諮詢機構創辦人伊芙·薩姆尤可塔表示,中國擁有悠久的素食傳統,「素肉」品種豐富、口感多樣,有素魚、素雞、素鴨、素腸、素海鮮等等。無論以傳統方式還是現代技巧都能烹調,與國際其他飲食流派「混搭」也相得益彰。
為此次「肉食節」「試刀」的幾位國際廚師表示,用中國特產「素肉」烹製出的菜餚口感令他們喜出望外。
即將在「肉類節」上供滬上美食家們品鑑的各類「素肉」。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素食作為一種生態友好型的生活方式日益在國際流行。分析過配方後,伊芙發現,除了為增加「血味」而特別添加的大豆亞鐵血紅蛋白外,國際流行的植物肉與中國傳統素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近年來,中國各地植物性食品研發也不斷加大科技含量。以來自臺灣的「齊善食品」為例,這家現代化素食專門企業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在大陸引進了先進的大豆分離蛋白生產線,目前其生產的植物蛋白製品有500多種,並出口到英國、澳大利亞、葡萄牙等國。
「『齊善』素食美味的秘訣就在於我們30年來專注於做好一件事,」「齊善食品」的薛鴻鈞告訴記者,通過現代科技將植物蛋白異構拉絲後可模擬肉的纖維口感。
即將在「肉類節」上供滬上美食家們品鑑的各類「素肉」。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有多項研究指出,從環保角度看,工業化大規模畜牧業對土地、水與食物資源消耗巨大,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養殖漁業與工業化捕撈帶來了海洋魚類的消減。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將素食作為綠色環保生活方式的一項建議。
此外,動物福利觀念的普及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素食者行列。
去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新生代好食品國際論壇」認為,在全球素食熱潮中,中國具有天然優勢和巨大商業潛力。
即將在「肉類節」上供滬上美食家們品鑑的各類「素肉」。受訪者供圖
「在中國,年長人群較為熟悉『素肉』概念,並視之為傳統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年輕一代則將『素食主義』視為包含美食、運動、時裝等方面的時尚環保潮流。」在北京經營素食健身中心及飲食企業的年輕創業者陳貞慧表示。
去年9月,陳貞慧和百餘家素食相關企業在北京聯合舉辦了首屆波普新潮植物美食節,吸引萬餘人參與。
「這次在上海舉行的『肉食節』,希望吸引更多想吃素但又偏愛肉食味道的人參與,在無需犧牲口味偏好的前提下,一起為環境保護和減少個人碳足跡而進行嘗試。」伊芙表示。
吃菜,不只是改善飲食結構的方式,更是減輕地球負擔的「新挑食主義」。在公益組織野生救援WildAid最新發布的公益廣告中,公益大使邀每個人「用每一口改變世界」。(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