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中期,英國樸茨茅斯造船廠建成一艘裝有102門鐵鑄火炮的「勝利」號戰列艦—— 移動的「海上堡壘」
在英國樸茨茅斯軍港內,靜臥著一艘200多歲高齡的軍艦——「勝利」號戰列艦。走進軍港,凝視這艘斑駁的古老戰船,一段傳奇的造艦往事浮現腦海。
時針回撥至18世紀中期,當時歐洲各國開始爭奪海上霸權,英國海軍為了爭奪海上火力壓制權,下令建造一艘能裝備100門主炮的戰艦。
這一想法在當時很多造船企業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然而,樸茨茅斯造船廠高層認為這種全巨炮戰列艦正是未來海上艦艇的發展方向。
1759年,「勝利」號戰列艦開始建造。6年後,「勝利」號下水。在這艘史無前例的戰艦上,英國造船技術得以展現:「勝利」號船體長70米,其中僅火炮甲板長度就達57米,艦上裝備著102門鐵鑄火炮和2門能發射68磅炮彈的巨型短炮,單舷炮一次齊發的炮彈重量可達半噸。
建造過程中,為了讓「勝利」號戰列艦的「筋骨」更加壯實,樸茨茅斯造船廠不惜消耗2000多棵橡樹和38噸鐵。建成後,「勝利」號滿載排水量達到3500噸,一次能裝載35噸火藥以及120噸炮彈,儼然是一座移動的「海上堡壘」。除此之外,他們還在艦體上設置了3隻超大風帆,使得戰艦擁有8-9節的高航速,一次可連續航行6個月。「勝利」號戰列艦憑藉出色的綜合性能,迅速成為同時代的「明星」戰艦。
在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英國對戰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開戰前,法西聯合艦隊信心滿滿。開戰後,「勝利」號戰艦作為英國艦隊司令霍雷肖•納爾遜中將的旗艦率先出戰,直接切入法西聯合艦隊的陣形中,左右兩舷百餘門火炮同時開火,瞬間打亂了敵軍的陣腳。
5個小時激戰後,英軍憑藉強大的火力擊敗了法西聯合艦隊,而納爾遜中將則在此次戰役中殉國。
1922年,為了紀念在海戰中犧牲的納爾遜中將,「勝利」號戰列艦被批准進行重修,並永久保存在樸茨茅斯軍港內。
來源:解放軍報 轉自:中國軍網
責任編輯:鄧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