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綠色作為底色,發展才更有亮色。如今的蕭山正緊跟時代變革的腳步,在打造綠色低碳經濟發展之路上不斷探索前行。通過「騰籠換鳥」淘汰落後產能,執行激勵、倒逼機制,建設綠色智造產業基地,加速數字經濟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等創新舉措,蕭山掀起了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加快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良性循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蕭山的工業企業數量多,體量大,如何實現新一輪低碳綠色且又好又快發展?淘汰「低小散」、清理「散亂汙」、發展「高精尖」,這是蕭山以實際行動給出的答案。
位於空港經濟區的原浙江金首水泥廠地塊如今迎來新生。通過淘汰落後產能,「騰籠換鳥」「退二優二」等方式,盤活了該地塊,正在打造以生物醫藥為核心的生命健康產業園。隨著蕭康智邦等一個個高端生物醫藥項目的先後籤約落戶,該塊現有項目投產後,預計畝均稅收可達200萬元以上。
這樣提升畝產效益的案例,在蕭山不斷上演,「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遠的鳥」正不斷集聚。
區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推動蕭山綠色高質量發展,需要做到「既破又立」,整治關停「散亂汙」企業,就是補上環保、安全、科技、創新等發展短板,通過「騰籠換鳥」,為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發展騰挪空間,從而實現產業經濟在高起點上的新發展。
對此,蕭山以「畝產論英雄」,通過建立完善有效的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機制,加大「散亂汙」企業整治力度,騰出了新的要素空間。今年以來,我區已累計消化批而未供土地3180畝,供而未用土地3320畝,低效用地再開發3199畝,出清「殭屍企業」10家,包括空港、河上、衙前、益農等在內的不少老工業園區實現「鳳凰涅槃」。
推進綠色產業集聚發展
奔競不息的錢塘江畔,有一片廣袤美麗的沙質平原。20世紀50年代開始,蕭山人開始向益農閘外丘錢塘江灘涂圍墾,創造了50多萬畝人工造地的奇蹟。
半個世紀過去,這片「圍墾森林」正在「長」出另一個讓人驚嘆的奇蹟——一個齊聚榮盛、恆逸、萬向三家「頂配版」企業的綠色智造產業新城正款款走來。它是全省為數不多的「萬畝千億」產業園區,這片37.4平方公裡的熱土,將承載著蕭山建設項目引領、產業高端、循環生態的先進位造基地使命。
根據我區「4286」產業載體建設行動方案,開發區益農拓展區塊與開發區橋南區塊成為「2」中的兩大產業基地,主攻發展動能轉換,為蕭山平臺經濟「破題」。
事實也證明,通過高起點完善產業規劃,用高標準優化空間規劃,綠色智造產業基地正在集聚一流、環保、綠色的數字工廠、智慧工廠。其中,萬向錢潮股份有限公司高端乘用車智能製造示範項目、浙江聯達化纖有限公司年產110萬噸新材料纖維項目、浙江恆逸聚合物有限公司年產140萬噸功能性纖維新材料升級改造項目,均入圍2019年省級重大產業項目。
今後,這兩大產業基地將創新開發建設模式,通過債券融資、引進實力雄厚的央企參與建設等多種模式,推進開發建設,帶著「產、城、人」的思路,在這裡配套更完善的產業生態空間、研發創新空間、交流服務空間等,推進綠色產業集聚發展,打造高端、智能產城融合新業態。
打造動能轉換「雙引擎」
走進大勝達數字工廠智能控制中心,一塊10平方米大小的屏幕上,人均產出、物料供應進度等數據實時跳躍。一塊數字大屏,閃耀的是數字經濟向智能製造提供技術支撐的迷人光彩。
大勝達工廠十公裡之外的錢塘江南岸,坐落著北京大學信息技術高等研究院。這是一家高能級信息技術服務平臺。該院與大勝達深度合作,挖掘「沉睡」的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這家製造企業與服務業融合,帶動製造業產業鏈重構。
數字經濟與新製造業,是未來蕭山發展動能轉換的「雙引擎」,也是推動綠色集約發展的主陣地之一。隨著紫光智造基地、紫光AI研究院、中睿信總部、京新生物生命科創中心等一批新興產業項目先後落地生根,綠色發展在蕭正當時,吸引了諸多大企業、好項目紛至沓來。
數據最有說服力。聚焦5G應用、人工智慧、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重點產業項目,今年我區新招引落地億元以上項目50個,總投資394.5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13個,總投資307.9億元,成效顯著。
根據蕭山網與蕭山日報社和蕭山廣電局的合作協議,蕭山網擁有蕭山日報、蕭山電視臺、蕭山人民廣播電臺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的網上獨家發布權,版權均屬蕭山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蕭山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