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老師說孩子會聽,父母說孩子卻不聽?可能是你忽視了對比效應

2021-01-14 飯飯媽媽育兒

文丨飯飯媽

相信在大部分父母的想法中,是有很多的教育方式的,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免不了會使用「棍棒教育」。

畢竟它的及時性,既可以解決父母內心的怒火,又可以讓孩子瞬間變得乖巧起來,可是長時間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很有可能會造成孩子心理創傷嚴重,甚至影響到孩子一輩子的發展。

在這種觀念的促使之下,大部分的年輕父母也轉向了另外一種比較盛行的教育方式,那就是講大道理,可是大家也都明白,這種所謂的講大道理孩子並不一定會買帳。

寶寶米亞:我家孩子別說講大道理了,現在你給他說一句話,他能頂10句嘴,有些時候明明非常正式的場合,他還能夠笑嘻嘻的給你說出來玩笑話。

育兒之道:之前每次孩子犯的錯誤總是打一頓,後來有朋友說打孩子不好,有可能影響到他們的心裡,會讓他們自卑。

所以,我選擇了另外的方式:「君子動口不動手」,那就天天給孩子講道理,沒想到孩子沒有感受到父母的嚴肅狀態,現在越來越不走心,批評他的時候,他還嬉皮笑臉的。

畫畫媽媽:現在這些孩子真的是太可怕了,棍棒教育不行傷害心理、講大道理也不行,他們完全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實在找不出來一個適合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真的讓人頭大。

01孩子長期接受一種教育方式,會對此作出分析

相信上面一些寶媽所說的問題,大家都在生活中遇到過,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試想一下,如果長期處於某一種環境,那麼必然會對這個環境有熟悉感,甚至會去分析在某個階段它會有怎樣的變化?

這是大家對於環境的感知能力,將這種所謂的感知能力,應用到父母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孩子長期接受一種教育,他們就會進行一定的分析。

在和父母交流的時候,他其實是掌握了父母說話的方式,既然已經了解到了父母說話的方式,並且預知了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了心理準備,孩子必然會出現漫不經心的狀態。

我可以承受的範圍是什麼?父母到底教育到哪個程度,我應該發脾氣,讓他認識到我內心真實的想法呢?

在父母教育我的過程之中,我可能承受的範圍是什麼呢?

父母所說的話,對於我到底有沒有傷害呢?

當孩子長期思考這些問題之後,他們就會對自己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界定,所以,在面對父母的教育的時候,基本上就會沒有任何的感覺。

父母的底線是什麼?父母在教育我的時候,到底會說什麼話呢?

到底在怎樣的情況之下,我做出什麼樣的表現,父母才不會生氣呢?

我如果給媽媽表現出來漫不經心的狀態,他是否會更為憤怒呢?

說幾句話之後媽媽才會原諒我吧!

這其實就是孩子對於父母教育狀態的一種分析。

02為何老師說話孩子喜歡聽,父母教育半天說不動?

可是當父母表現出來教育孩子困難較大的時候,大家會發現有這樣一個人成為孩子較為懼怕的存在,那就是老師。

很多時候在父母搞不定孩子的時候,就會將老師搬出來,比如在孩子寫不完作業的時候,就對孩子說:「明天早上老師必然讓你站到後面去,你現在還不快點寫作業?」這時候孩子也會表現出來比較積極的態度。

總之,好像在孩子的想法之中,老師威信更高,他們喜歡聽從老師的話語,但卻從來不願意去聽父母的說教,實際上出現這樣的差異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1、孩子教育的嚴肅性

在老師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他們僅僅只是師生關係,所以,是一種嚴肅對待的狀態,之間不參雜任何的其他略顯溫柔的情形。

孩子長期處於這種較為嚴肅的情境之下,必然對於老師有一個清晰的判斷,認知到老師需要孩子怎麼做?為了避免惹火上身,孩子必然不會去觸犯老師的規則。

2、親子相處親密性

父母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之中,一直是處於較為輕鬆的狀態之下,有些時候孩子不想做什麼事情和父母撒撒嬌就可以,但是和其他人就存在著一種距離感,孩子必然不會這樣做。

所以,我們也應該清楚,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本身就顯得不太嚴肅,而孩子平時和父母的相處也了解到了父母做事的風格,這時候有可能撒幾句嬌說幾句軟話,孩子自然而然就被原諒,這樣的教育必然也不能持續下去。

可是一直讓孩子處於這種輕鬆的環境之下,他們未來也並不會太成功,一些父母就在想辦法讓自己去尋找一種比較好的方式來應對孩子的成長。

一些兒童教育專家聯合心理學專家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他們發現或許父母使用好「對比效應」就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03什麼是「對比效應」?

為什麼老師教育孩子和父母教育孩子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呢?其實我們從字面意思來看,主要就在於職業的不同。

從深層次來看,或許就是父母和老師在對待孩子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狀態不同,最重要的是有一部分比較聰明的老師,他們了解到自己比較溫和的對待孩子,孩子會怎樣做事情?

較為嚴肅的去面對孩子,他們又會以怎樣的狀態去面對自己的學業,那些老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不斷的穿插自己的教學風格,以及本身的性格,這就影響到了孩子。

對比效應:

對比兩字就是兩方的對應,而在教育方式之中,我們就可以認識到類似於「棍棒教育」,以及「溫柔教育」是存在的一種對比狀態。

有相關的兒童教育專家曾研究表示,在一個班級中,如果有一名老師表現出了比較嚴肅的狀態,孩子們就會非常的聽話。

等到老師表現過溫柔的狀態,孩子會感到驚訝並且受寵若驚,他們在適應老師嚴肅的同時,又渴望得到老師溫柔的對待,所以,在生活中就會變得更為努力,而出現這種情況就被心理學家稱之為是對比效應。

04父母巧用「對比效應」,孩子也會變優秀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只偏向於某一種教育形式,從來沒有想過這種教育方式的偏差。

所以,我們從上面的故事之中也得出:如果想讓自家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巧用對比效應是一個不錯的方式。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利用對比效應?

1)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方式,思考是否可變換

並不是任何父母身上所存在的教育能力都非常強大,有一部分父母生下孩子後,也想好了所要利用的教育方式。

比如說棍棒教育,看似非常的清晰,但實際上卻沒有變化的可能,最重要的是,長期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也會形成一種固有的模式,想要改變就較難。

我們在想到上面所說的對比效應之後,一定要考慮自己身上平時對孩子使用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到底是溫和型、暴躁型、吼叫型,還是其他的?

同時也需要思考在這之間是否可以隨意的切換?只有我們分析清楚自己之後,才能夠明白孩子在接受這種教育方式之後所表現出來的狀態。

2)掌握教育孩子教育的規律,出其不意才有用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孩子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他們會分析父母的反應,同時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而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如果讓孩子抓住了自己教育他們的規律,必然會讓他們內心鄙視,甚至下次自己在教育他們的時候,他們也還是繼續表現出來嬉皮笑臉漫不經心的狀態。

所以,出其不意的教育才會對孩子有作用,讓他們認識到並不是自己想什麼父母就會做什麼。

當父母利用真實的行為打破孩子真實想法之後,他們才會減輕這種內心的盲目自信,同時認真的聽從父母的教育。

3)多種教育方式的變化,讓孩子抓不住規律

不管任何情況,當孩子已經抓到父母教育的規律他們在做任何事情都表現出來一種較為敏捷的思維。

可是如果有一次孩子的預測和父母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有著一定的偏差,就會讓孩子抓不住規律。

我們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之中,千萬不能僅僅以一種方式去應對,比如說長期以棍棒式教育,那麼孩子也會皮,但是內心不會有未知的感覺。

只有長期進行一定的變化,不管是吼叫,棍棒,溫柔,還是包容,又或者是講大道理?只有讓孩子感受到這種教育的變化性,才能讓他們安安心心的接受父母的教育。

我們內心對於一個人已經有一定把控的時候,必然不願意聽他們廢話,孩子也是這樣的心理。我們上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其實就彰顯出來孩子面對父母教育時候,基本上呈現的心理。

想讓自家孩子以較為認真的態度去面對父母的教育,那麼就必須掌握一定的對比效應,讓孩子抓不住規律。

在這個過程之中,其實也是慢慢的建立一定的新鮮感,讓孩子在對比之下得知父母的教育,從而不至於過分的反駁父母。

相關焦點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最好的關係從溝通開始
    經常有家長說:孩子不聽話,我怎麼苦口婆心地教導,他就是不聽。孩子是越來越大,和父母的關係也越來越僵,有時候也想打破局面,但是總找不到和孩子相處的方式。看著孩子不聽話,難免會生氣,會責罵,這樣如此循環下去,親子關係是越來越差。
  • 在家不聽父母,在校不聽老師,難管的孩子如何管
    聰聰獨自一人在那掄著繩子,旁邊不時有小朋友跑過,他的媽媽嚴厲制止他好幾次,他才不情願地放下繩子。接著他又跑去蕩鞦韆,鞦韆蕩得很高,我們都有些提心弔膽,既怕他傷到別的小朋友,也怕他傷到自己。幾個大人和聰聰媽媽(包括他的幼兒園老師也過來了,也住在我們小區裡),一起制止他,可怎麼說他也不聽,過了好一會兒才停下來。
  • 《囧媽》觀後感:你不聽孩子說話,也別指望孩子能聽到你的心聲
    ,父母的表現是在告訴孩子:孩子,你說著,我也聽著,只是我手裡還要忙其他更重要的事情。2、典型現象二: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父母和孩子在意見不和時,通常會你一言我一語接連不斷,各自都覺得自己說得有道理,雙方都聽不到對方講得是什麼。
  •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有一次閨蜜送孩子去上學,結果馬上就要遲到了,兒子還在那裡磨磨唧唧慢慢悠悠,這時閨蜜徹底火了,不停地給孩子說:"就要上課了,你怎麼就不能快點,剛才我就提醒你很多遍了,可你就是不聽,還是在這裡磨嘰。"閨蜜還沒有說完,孩子就開始捂著耳朵並朝閨蜜吼叫道:"你有完沒完,你能不能夠不嘮叨了?"接著甩門就走。
  • 孩子不聽你的話,卻特別聽老師的話,這時候家長怎麼辦?
    孩子上了幼兒園,或者是小學,你會發現他特別習慣於聽老師說的話,拿著老師的話當成「聖旨」,反而是生他養他的父母,說什麼孩子都不聽。 家長跟孩子說件事兒,他充耳不聞,該幹嘛還幹嘛,老師跟他說件事兒,他麻溜地去辦,一刻也不會耽擱,這是什麼原因呢?就六個字:原則、榜樣、態度。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說好你的潛臺詞才是關鍵
    不愛乾淨的孩子不好看,我們幫她洗洗乾淨吧!」玲玲當然樂意玩水了。在洗娃娃的時候,媽媽可以把洗的顏色抹一點在玲玲鼻子上,說:「你看,抹在玲玲臉上,玲玲就不好看了,抹在玩具身上,他們也會變醜的。我們不在它們身上塗顏色,讓它們和玲玲一樣乾淨漂亮,好不好?」這樣,避免了講道理和責罵導致的傷害,還讓孩子運用「共情力」,理解了玩具的「感受」,是不是更好呢?
  • 育嬰房【育兒】——為什麼說100遍孩子也不聽?終於找到原因了!
  • 周董說「要聽媽媽的話」,被父母逼婚時,你會聽嗎?
    父母的愛有時候就是這樣,像吃飯端上的一盆大雜燴,你喜歡吃的,不喜歡吃的,好的壞的都堆在一起,永遠不會讓你滿意。在婚姻這件事上,到底是否該「聽媽媽的話」?分享兩個身邊的故事。在父母的安排下,他就娶了他父母中意的一位女生,生了兩個小孩湊成了一個好字,父母甚是高興。然而,和諧在班花離婚回國後聯繫他開始打破了,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的他決定淨身出戶,離婚。當他跟我說時我差點驚掉下巴,他說他一直聽父母的,但現在人到中年,就想叛逆一次,真正活一回。
  • 好好和孩子說不聽怎麼辦,非得連嚷帶吼的才能做?
    我想說的是,孩子不聽話一定是有原因的,小孩子多麼單純啊,在他們天真的腦袋裡真的是沒有一點點惡意的,他們不是故意惹父母生氣。其一,可能是孩子的表達能力不足。小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們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可能他們心裡想的是一種情況,表達出來又會是另一種情況。這個時候,父母不理解,又責備孩子,孩子心裡一著急,更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了,可能就會情緒失控,在父母面前哭鬧。
  • 捷哥說:孩子不聽話的背後是根本不知道該聽哪一句
    1、在電影《小孩不笨2》有一段扎心的獨白,令我難以忘懷:「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他們都是自己講,自己爽。而我們都是經常假裝在聽,然後耳朵一邊進,一邊出……」而影片中楊氏兄弟,就是典型愛叛逆的小孩:媽媽一進門,就開始靈魂拷問:「功課做了沒有?」「今天測驗怎麼樣?」「該去洗澡了!」
  • 父母平時不經意的舉動,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說的是你麼?
    父母平時不經意的舉動,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嬌嬌家孩子今年6歲了,這段時間越來越沉默,從幼兒園回來之後,常常自己一個人悶在臥室裡。嬌嬌和老公工作比較忙,也沒有太在意。有一天,幼兒園的老師打來電話說,孩子將別的小朋友咬了,要嬌嬌去處理。
  • 孩子有這五種「毛病」,可能智商極高,父母千萬別忽視!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有些孩子小時候挺調皮,甚至是別人眼中的「熊孩子」,但長大之後卻越來越聰明,甚至大有出息?是的,根據專家研究,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這5種毛病,可能是因為智商極高或者有特殊才能,父母千萬別忽視了。
  • 你需要什麼就給你什麼!」 孩子最不想聽父母說的是這...
    這23句話對孩子「殺傷力」最強在「不想聽」列表下,有這些話,不少家長看完直呼「中招」:1.好好學習,學習是為了你自己,現在不學,以後後悔都沒機會。2.你以為你能考幾分?3.你真的有在好好學嗎?4.看看別人家的孩子……5.都是為你好。
  • 【天驕育兒】聽萌萌老師說丨這三種孩子,小時候看似機靈,長大後卻沒出息!
    有很多孩子,為了佔到一點點小便宜,使盡渾身解數,聰明才智仿佛都用在這上面了。比如我見過在商場的試吃攤位狂吃的小孩子,旁邊有人看不下去了說他幾句,他說:「怎麼了?這不就是試吃的嗎?不吃白不吃。」聽小好幼兒園老師講,之前幼兒園有一個女孩子叫晴晴,曾經把幼兒園的玩具和圖畫書偷偷帶回家,還想拿幼兒園的碗和勺子,老師問她,她說:「媽媽說了,好東西就要拿回家給家人用。」結果小朋友們都不跟晴晴玩了,害怕晴晴看上了他們的東西直接「拿回家」。後來晴晴上了小學,甚至開始學會偷別人的東西。
  • 孩子有點事就哭,哄也哄不好,說也說不聽,王小騫告訴你怎麼辦
    孩子沒有緣由地哭,父母的確不知如何是好,頭疼著急還很生氣!無論這個年齡的孩子讓你感到多麻煩,都不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粗暴的態度,感受到父母的不耐煩:「什麼不知道,就知道哭」!「哭什麼哭,多大點事」!類似這樣的話不能說給孩子聽。
  • 孩子不是講不聽,而是聽不懂!
    有很多媽媽常常來跟我抱怨,她的孩子「怎麼講都講不聽」,不像我的孩子這麼聽話;可是我想的是,孩子到底是講不聽,還是聽不懂?兒子才剛剛會走的時候,我擔心他以後到馬路上,遇到危險不懂得反應,於是帶著他們在公園裡玩「走走走、停!」的遊戲,一邊走一邊說「走走走!」在喊停的時候,做出誇張的靜止動作。
  • 胎教聽莫扎特孩子更聰明?讓音樂成為習慣,提升更高的認知
    她對我說:「姐,不說了,我要給寶寶聽音樂去了。」我說:「胎寶寶才多大,就要開始培養音樂細胞了?」表妹說:「這倒是其次,聽音樂能提升寶寶智力!」我差點吐血問:「你這是聽誰說的?」表妹一本正經地說:「姐,虧你還是海歸呢,連莫扎特效應都不知道!」想必很多關注寶寶智商的媽媽,都聽說過這個著名的「莫扎特效應」:如果孩子經常聽莫扎特的曲子,無論是歌劇,還是交響樂,都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家長多說3句話,孩子將來會感激你
    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弄錯一個問題:認為 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必須聽父母的安排。很多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把孩子當成孩子,他們必須聽從父母的安排。若家長真的這樣認為,不但阻礙了孩子性格的發展,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孩子也是需要慢慢成長的。
  • 孩子老是犯錯,家長的批評「重複」,容易讓孩子陷入「超限效應」
    文/琳妹育兒說(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為人父母,難免要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但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同一件事情我們在孩子耳邊嘮叨的次數越多,孩子反而越聽不進去。我們越是揪著孩子的某一個缺點不放,孩子卻越是屢教不改,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超限效應」可以來解釋這種現象。
  • 孩子不肯上學,說老師不喜歡自己
    她的孩子在學校不太受老師喜歡,原因未知。既然是原因未知,那家長怎麼就斷定老師不喜歡孩子呢?我問。好友說,是因為孩子的感覺,就是覺得老師對自己沒有像對其他學生那麼好。於是,情急的家長立刻和老師進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