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為你好!你需要什麼就給你什麼!」 孩子最不想聽父母說的是這...

2021-01-16 杭州網

都市快報訊 上周日,杭高教育集團夏衍中學舉行了高一高二家長會,一樓大廳的幾幅易拉寶上的文字,吸引了不少經過的家長停留,有的家長邊看嘴裡邊小聲嘀咕:「這不就是我常說的……」

一位羞澀的爸爸趁經過的人不多,半蹲著拍下了易拉寶上的話。

湊近一看,易拉寶上寫的分別是孩子最不想聽到爸爸媽媽對他們說的23句話和想從爸爸媽媽那兒聽到的21句話。這些話,都是學校心理輔導站從全校800多名學生中搜集來的真實想法。

這23句話對孩子「殺傷力」最強

在「不想聽」列表下,有這些話,不少家長看完直呼「中招」:

1.好好學習,學習是為了你自己,現在不學,以後後悔都沒機會。

2.你以為你能考幾分?

3.你真的有在好好學嗎?

4.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5.都是為你好。

6.這都不算什麼,我們那時候……

7.一天到晚就知道抱著個手機,都是手機毀了你。

8.這麼簡單都不會,你還能幹嗎?

9.考了這麼點分有什麼好驕傲的,再努力一點就好了。

10.再這樣下去你考得上大學嗎?

11.別整天搞這些沒用的,有這個時間不如去學習。

12.你最近在學校有沒有好好學習啊?怎麼沒看到成績進步呢?

13.你現在沒有時間玩,快去學習!

14.我養你有什麼用?為什麼你這麼差?

15.你需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你這樣對得起誰?

16.我對你太失望了……

17.你學習又不好,眼睛近視都是玩手機玩的。

18.你周末肯定沒有寫作業。

19.為什麼你每周末回家都要惹我生氣呢?

20.妹妹生病了,你乖一點。

21.你比她大,怎麼會管不好她?

22.是你自己不努力,不爭氣。

23.你能不能對學習上點心?

而下面這些話,是孩子想從爸爸媽媽那兒聽到的,你可以多多嘗試對孩子表達:

1.你很棒,你已經努力過了!2.不愧是我家的孩子!3.周五來接你。4.沒事,下次會好的。5.是有什麼心事嗎?可以跟我說說。6.下次加油啊,我們相信你!7.寶貝,我們永遠愛你,永遠在你身後。8.沒關係,別有太大壓力。9.盡力就好,你很棒的。10.在學校辛苦了,累了吧,好好休息一下。11.最近壓力大不大?12.獎勵你一下。13.這不是你的錯。14.別怕,有我在。15.你做得已經很棒了。16.作業寫那麼久了,休息一下吧。17.我們一起努力,超過之前的自己一點點也是進步。18.這次雖然不夠理想,但你盡力了就行!咱們早晚可以超回來!19.你要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的。20.累了吧,媽媽給你做了你最愛吃的……21.放手去做吧,我們是你堅實的後盾。

學校心理老師薛賽男說:「在期中考試前,我在高一、高二每個班都上了一節緩解考試焦慮的心理課,在課上和他們交流了會造成考試焦慮的因素。有不少學生都提到,其實自己害怕的不是考試,而是考試之後的家長會,害怕家長對他們不滿意,說出那些會傷害他們的話。」

「平時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也總是能聽到不少對父母的抱怨。比如有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來找我,說因為表現不好,媽媽對他說了一句『早知道就讓你跟爸爸了』,給他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還有的家長在疫情期間看到孩子整天拿著手機就破口大罵,但其實孩子只是在上網課。我理解家長也常常頭疼,不明白為什麼孩子長大了,卻一回家就關起房門,不願意和自己交流。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做這樣一件事,告訴家長應該怎樣更好與孩子溝通,互相理解。」

一句話可以成為光

也可以變成傷害

11月12日,學校心理站發起「一句話的光,一句話的傷」活動,通過各班心理委員,搜集班裡同學想從親子間、師生間、同學間最想聽到的話和最不想聽到的話。同時,學校也通過微信公眾號向學生、老師、家長都發放電子問卷,邀請更多人參與進來。

其中同學們感觸最深的,就是親子間的部分。回收上來的問卷上,也記錄了很多曾激勵同學的「光」和影響過他們的「傷」。

薛老師說,在親子間最不想聽到的話中,提及頻率最高的就是被和別人家孩子做比較。

「從同學們反饋的情況看,確實大家都很不喜歡家長提別人家孩子,這算是一個孩子心中的『雷區』。」

其次,手機也是一個容易「爆雷」的點。不少有關成績下滑、近視的爭論,都從手機而起。

薛老師解釋,學校住校生的佔比大,平時孩子在學校,家長不太能掌握孩子情況。有時候周末回家,又看到孩子在玩手機,就會一下子冒火,甚至會以此懷疑孩子在校的狀態也是如此。孩子也會很委屈,覺得自己不被信任。

不過,在最想聽到的話中,也有不少溫暖的話語。比如「累了吧,媽媽給你做了最愛吃的……」「周五來接你!」

薛老師說:「很多孩子家裡住得遠,周五放學後自己回家要坐一兩個小時的公交車。所以聽到家長說周五來接自己,是非常高興的。雖然他們已經上高中,但是這種有家長來接的快樂還是很純真的。接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也是很好的親情溝通契機。」

比如學校高一(3)班吳雙同學的爸爸,就經常會來接孩子放學。放學路上,他總會問兒子:有什麼願意和爸爸分享的,孩子也很樂意和他說說。

上周五放學後,吳雙直接去醫院拔牙,爸爸則從醫院接他回家。即便嘴腫得說不了話,吳雙也要拿過爸爸的手機打字,然後用語音播放出來,迫不及待和爸爸分享這周在學校裡發生的新鮮事。

薛老師說:「孩子在慢慢長大,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成為讓孩子信任的家長,我們需要耐心一些,慢慢學習,讓照進孩子心中的光多一些,傷痕少一些。」

相關焦點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你好」的父母,有想過孩子的感受嗎
    孩子的每一天,都在重複的折磨中度過。最後,這個孩子被逼得想自殺,結局可想而知,孩子每自殺一次,媽媽就回退一次。無論孩子怎麼苦苦哀求,怎麼保證自己會努力,都沒有用。直到後來,長大的孩子奮力的拿到了遙控器,終於大吼道:「這不是你的遙控器,它是我的!」可媽媽的一句話徹底將孩子打回了原形,媽媽說:「你以為我只有一個遙控器嗎?」
  • 心理學家:父母的這3句話,表面是為你好,實際上可能是想操縱你
    如果說世界上什麼關係最複雜,那麼我們與父母的關係肯定是其中之一了。父母與子女的感情,既有天生的一種「血脈親情」,也有長時間陪伴,而自然而然產生的「陪伴情感」,還有基於文化所產生的「道德感情」。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段關係,由於關係過於親密,所以雙方都會經常侵入對方的「個人邊界」。就像父母看孩子的日記不會覺得自己「侵犯隱私」,孩子詢問父母的收入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過於親密就一定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控制」與「被控制」。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平等往往是很難得,絕大多數都是一方強勢一點,一方弱勢一些。
  • 《流金歲月》:多少孩子的悲哀,是因為有個「為你好」的父母
    不過,整部劇看下來,給我印象深刻的卻是謝宏祖對他媽說的那句話:「你從不了解我,哪怕你每天抽出兩分鐘多跟我說兩句話,你都能比現在了解我!」作為一個只要孩子好我就好的母親,這句話對我的衝擊力還是蠻大的。01這是《流金歲月》中最狗血最俗套的梗吧?謝宏祖的媽媽謝嘉茵逼他跟朱鎖鎖離婚,重新娶富家女趙瑪琳。
  • 為何老師說孩子會聽,父母說孩子卻不聽?可能是你忽視了對比效應
    在這種觀念的促使之下,大部分的年輕父母也轉向了另外一種比較盛行的教育方式,那就是講大道理,可是大家也都明白,這種所謂的講大道理孩子並不一定會買帳。寶寶米亞:我家孩子別說講大道理了,現在你給他說一句話,他能頂10句嘴,有些時候明明非常正式的場合,他還能夠笑嘻嘻的給你說出來玩笑話。
  • 「我們是為你好」父母的這句話,只是想把孩子變成自己的傀儡
    「您還在為沒時間照顧孩子而發愁嗎?還在為錯過孩子的成長而苦惱嗎?只要給他植入這個晶片,一按即停,孩子的人生,將由你掌控……」李楓並沒有注意廣告詞的內容,他只是呼呼地吹著眼前的那碗湯,想儘快美美地喝上一口,心裡期待著,明天兒童節,不知道爸媽會給他送什麼禮物。
  • 「都是為你好」這句話,是爹媽給孩子挖的最大的坑
    之所以不相信「都是為你好」,是因為這只是為了滿足父母的「喜好」罷了!在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無緣無故的教育行為。對孩子的一切教育行為的背後,都深藏著父母的認知與觀念。比如,絕大多數父母都會在萬般無奈之下對孩子說「我這不都是為了你好」,言外之意就是——因為既然我的所言所行都是為了你好,你就應該聽話,你就應該領我這份情,你就應該向這個「好」的方向努力,你就不應該有那麼多的想法和意見等等。如果父母沒有對自己觀念的自我審視與思考,就會執拗地認為「我都是為你好呀,你還……」,這樣一來,所有的「罪名」都得孩子來背。
  • 「我都是為了你好!」:為什麼你付出了那麼多,孩子卻只想逃離你
    人類大腦擅長自我欺騙,父母由於自己的心理補償機制侵犯孩子的權益,違背了無條件愛孩子的原則,但本能又驅使著他們去這樣做,為了讓自己內心舒適,「都是為了你好」的論調油然而生。「都是為了你好!」是父母親手種在孩子心裡的一朵罌粟花。我見過不少離家萬裡的孩子,並非是為了追求什麼夢想,只是單純為了躲避父母的控制。
  • 「媽媽跟你說過多少次了」,當孩子聽到這句話,心裡在想什麼?
    所以,回想一下,如果你曾經或者正在對孩子說這樣的話,一定要及時調整,別讓這句話成為「祖傳秘方」。  「跟你說過多少次」,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只要說過第一次,就再也停不下來。一句話循環往復聽多了,就變成了嘮叨,孩子已經聽煩了,父母還渾然不覺。在一期《少年說》中,有位女孩走上天台大聲宣稱:「我媽媽什麼都好,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嘮叨了!」
  • 那些打著「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教育孩子的父母,孩子變好了嗎?
    最後來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做總結收場。不知道是被感動還是不耐煩地孩子,只好一個勁地點頭「嗯」「好」「知道了」「明白了!」在父母和孩子的兩方對壘中,那些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教育孩子的父母,最終以無可反駁的「優勢」成功「說服」孩子,把孩子變成了自己和別人眼中都「特別聽話」的「別人家的孩子」而沾沾自喜。
  • 《小歡喜》之痛:「我都是為你好」,「可我怎麼只想逃離你」
    好的初衷不一定有好的結果,好的初衷也不一定就是正確的途徑。本意是」我想為你好「,卻先入為主地認為,按我想的去做才算好。單向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並沒有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它有以下預設:l 堅持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聽我的,是對的。l 我不相信你自己能做好:如果沒有我的把關,你一定會走彎路,會上當。
  • 「媽媽跟你說過多少次了......」當孩子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在想什麼?
    規則老早就已經跟你說得清清楚楚了,你還是屢教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那這就是你沒有好好聽話。如果你不能理解孩子此刻的感受,那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跟你說過多少次」,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魔力,每位家長都會掛在嘴邊。在一期《少年說》節目中,有位女孩走上天台大聲宣稱:「我媽媽什麼都好,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嘮叨了!」
  • 「媽媽跟你說過多少次了」,當孩子聽到這句話,心裡在想什麼? | 共同體
    在知乎熱榜「孩子最討厭聽到的5句話」中,這句赫然在列。為什麼孩子對這句話,會特別反感呢?規則老早就已經跟你說得清清楚楚了,你還是屢教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那這就是你的錯、你的責任,不是我的。如果你不能理解孩子此刻的感受,那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我
  • 父母總說為孩子好,為何孩子不領情?披著「控制」皮囊的愛不可取
    "我打你是為你好,怕你以後學壞了";"我這麼做是為你好,你長大以後就懂了"。很多父母都說自己為了孩子好,但又納悶為何孩子不領情? 問孩子不領情的時候,不妨先反思一下自己。我們說的為孩子好,是希望孩子按照我們的意願去生活嗎?孩子是否想過這樣的生活?既然父母用為你好之名控制孩子,別怪孩子不領情。這種披著"控制"皮囊的愛不可取,請收起來吧。
  • 那些打著為你好的幌子 總是喜歡數落孩子的父母到底是什麼心理
    其實我覺得沒有父母喜歡貶低自己的子女,在每個父母的心中,自己的孩子一定是獨一無二,最優秀的,哪怕她總是在你面前誇著別人有多好,你有多差,在她心裡,你還是最好的。沒有人會說NO,做枯燥的習題,還是刷抖音,玩吃雞,當然是後者了,你如果跟他說快點做作業,快點學習,絲毫不會有什麼效果的,所以這個時候父母不得已會來刺激你或者說數落你:期末考都退到中下遊了,你還好意思看電視,玩手機?你再不努力,你都要拖你們班後腿了!
  • 「慢慢來,我們等你」,父母經常跟孩子說這3句話,想不優秀都難
    很多父母都在問,孩子應該怎樣教育?如何做讓孩子更自信?其實想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家長自身的素質修養很重要。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優秀的孩子背後,一般都有一個會說話的父母。
  • 我是為你好,你真的是為我好
    她的媽媽很愛她,什麼都是給她最好的,她也很依戀她的媽媽,大學畢業後,她接觸到了外面的世界,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想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可就是因為一句微不足道的「我是為你好」,就放棄了。她大學畢業後,國考入編,在別人眼裡是羨慕,她的母親也很高興,有個安穩的工作,也就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了。
  • 我最討厭的一句話:「我這是為你好!」
    很多人在交談中總是習慣性的就說「我這是為你好」,在溝通過程中事先就把自己抬到高舉的一端,似乎是怕自己的苦口婆心不被發現,摸著良心一句又一句的反覆:「我這是為你好。」而我卻覺得,這句話恐怕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毒藥雞湯之一,就好像你的所謂好心被我完全曲解,而我的本意你又無法苟同。
  • 孩子被吼時,在想什麼?最傷害孩子的行為,90%的父母都在做!
    根據美國社會學者默裡·史特勞斯的一項研究,有90%的父母表示曾經吼過孩子。很多媽媽表示,吼娃之後不怕他哭不怕他鬧,更不怕他跟你頂嘴、講道理。就怕孩子調成了靜音模式: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他心裡在想什麼?再後來孩子就不說話了……朋友內疚地問孩子:「媽媽發火時你想說什麼?」
  • 「你懂什麼?爸媽都是為你好!」有種暴力總是以愛之名!
    「你一個小孩子你懂什麼?你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爸媽都是為你好!」這種類似的話真的太多太多!孩子稍微一懈怠,剛拿起玩具,父母就如臨大敵,一面說著勞逸結合,一面給孩子報奧數班,不厭其煩的買考試真題。就2010年之前的一個數據顯示,在全國範圍內,每天因為家庭摩擦自殺的孩子就要上千!
  • 你好,李煥英||回到過去,你會對她說什麼
    笑中有淚,是《你好,李煥英》真正的魅力所在。小品《你好,李煥英》演出的時候,坐在臺下的嶽雲鵬哭了。他評價說:「它沒有在撓你,它沒有在抓你,而是一步步在刺痛你的心。」賈曉玲和媽媽李煥英之間的感情,細膩而真實,輕易地擊中我們心上最柔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