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時間是衡量一部大戲能否成為「經典」的標準,那麼,韓再芬和她的黃梅戲《徽州女人》毫無疑問擔得上這份榮譽。
1999年6月30日
《徽州女人》在合肥首演
2020年12月20日、21日
《徽州女人》又將回到首演地
「一個演員必須要有創新意識」
大幕徐徐拉起,在喜慶熱烈的嗩吶聲中,一頂蕩悠悠的花轎跨過小橋,歡欣喜悅的新娘嫁入粉牆黛瓦的徽州小村,開啟一段未知的人生……從敘事到舞美,從音樂到表演,《徽州女人》在保留黃梅韻味的同時,大膽地引入了當代審美元素,成為一部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作品。
《徽州女人》劇照。 再芬黃梅供圖
黃梅戲應該是什麼樣子?這是韓再芬常常思索的問題。
「一個演員除了要有很好的悟性、紮實的基本功以外,還必須要有創新意識。一部或一類作品,如果沒有創新,人們就會厭倦。」
韓再芬說,經過反覆研究《女駙馬》劇本、音像資料和相關評論文章,結合自身主演黃梅戲實景電視劇《鄭小嬌》《孟麗君》的經歷,她得出一個結論:黃梅戲每一次跨越發展並引起全國觀眾關注,都離不開創新。她也因此找到了自己創作的方向——繼承《女駙馬》的創作傳統,在當下審美中創新。
1996年,韓再芬因拍攝黃梅戲電影《徽商情緣》來到徽州。徜徉在歷史悠久的徽派建築之間,創作靈感在腦海中萌發,她下決心挖掘徽州古民居背後的故事,推出一部以徽州女人命運為主題的黃梅戲舞臺劇。想法很快付諸行動,韓再芬力邀全國知名的導演、編劇、作曲家等,共同的創新追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一臺全新風格的黃梅戲舞臺劇《徽州女人》孕育而生。
《徽州女人》劇照。再芬黃梅供圖
1999年,《徽州女人》首演。「嫁」「盼」「吟」「歸」四幕,講述了一個女人十五歲出嫁,由小妹變大嫂,為不曾謀面的丈夫操家守業三十五載,卻不被另有妻室兒女的丈夫所認識和知曉的悲劇。從初嫁時少女的喜悅嬌羞,到十年復十年等待中的煎熬痛苦,再到暮年堅強面對無奈人生的寬容大度,韓再芬用豐富的肢體語言、細膩的表情呈現、傳神的聲腔塑造,生動演繹了徽州女人的一生。
「舞臺變化的是我們演繹的人」
傳統藝術每一次大膽創新,都不免伴隨爭議,《徽州女人》也不例外。
「面對爭議,我們非常冷靜和堅持。我們發現,大多數觀眾對這樣的創新是認可的,對《徽州女人》是喜歡的。後來,關注和肯定《徽州女人》的專家也變得越來越多。」在韓再芬看來,這部戲盛演不衰的原因在於真正打動了觀眾的心。「每個藝術家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藝術要尊重藝術家的個性。如果一個藝術家沒有思想,那麼她的作品一定是沒有靈魂。」
21年來,《徽州女人》從爭議到熱議,先後榮獲第六屆中國戲劇節「曹禺戲劇獎」、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大獎、第九屆文華新劇目獎、田漢戲劇文學獎;韓再芬憑藉此劇獲得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十一屆上海「白玉蘭獎」、第九屆「文華表演獎」。可以這樣說,韓再芬成就了《徽州女人》,《徽州女人》也成全了韓再芬的藝術夢想。
「由於時代的原因,我也拍電視、拍電影、演小品、演話劇,但是我最終還是回歸了戲曲舞臺。舞臺的魅力太大了,演員的表演可以伴隨著人生閱歷而不斷提升。」韓再芬說,「當我30歲的時候演徽州女人,是一種狀態;20年以後,我再演這個角色的時候,內心的感觸是完全不一樣的。陳薪伊導演說這臺戲不僅保持了原有的模樣,而且還有所提升。我想提升的是什麼呢?音樂、舞美、燈光、道具都沒有變,變的是我們演繹的人。」
「推出『徽州三部曲』樹立大寫『女人』」
21年間,《徽州女人》成了再芬黃梅藝術劇院的保留劇目,除了「婆婆」「嗩吶大哥」和「女人」韓再芬外,其餘角色的演員換了一批又一批。越來越多青年演員加入再芬黃梅的隊伍,從前輩手中接過傳承的擔子,成為《徽州女人》常演不衰的重要力量。
飾演「養子」的江李匯是90後,小時候看到《徽州女人》的宣傳冊,便被韓再芬的美麗扮相深深吸引,她感慨地說:「沒想到長大後自己的名字也出現在《徽州女人》的宣傳冊上,這真是一種奇妙的緣分!」飾演「小叔子」的謝軍也是個90後,每次上場前,上一任「小叔子」胥翼都會在臺側,告訴他什麼時候上場,讓他及時找到角色的節奏感。正是再芬黃梅這種「傳幫帶」的優良傳統,讓年輕人得以迅速成長。
「戲曲舞臺對演員的要求非常高,嗓子要好、形象要好、悟性要好,尤其是個人技能更要好,因此一個戲曲演員的成長特別不容易。」韓再芬說,為了培養青年戲曲人才,再芬黃梅青年團於2010年成立,通過傳幫帶、舉辦專場演出等形式搭建成長平臺,如今很多年輕演員脫穎而出,挑起劇院大梁。
《徽州女人》之後,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先後成功創作了《公司》《徽州往事》《寂寞漢卿》《靠善升官》《鄧稼先》《祝福》《鴨兒嫂》《金粉世家》等大型新戲,彰顯出黃梅戲在傳承發展中的勃勃生機,以及不斷自我創新的清晰脈絡。策劃推出「徽州三部曲」一直是韓再芬的夢想,她說:「優秀的傳統戲曲能夠讓觀眾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我想通過三部曲,真正樹立起一個大寫的『女人』,表現中國女人真善美的完整形象。」
文字:張理想
圖片:吳文兵
【來源:安徽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