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單反機身
一臺高感較好的單眼相機 ,比如佳能的EOS 6D、5d3 、5DS或5DSR,尼康的D7100、D7200、D610、D800、D810,索尼的A72\A7R\A7R2等都很好的選擇,當然你有一個頂級旗艦機器 D3s、D4 或者 1dx自然更好。
2、廣角鏡頭
一支恆定大光圈的廣角或超廣角鏡頭,如果沒有多餘的預算,類似佳能17-40/4、尼康16-35/4、尼康18-35/3.5-4.5等經濟實惠的鏡頭也是可以的。筆者本人有多張照片是nikon 24-120/4這隻鏡頭完成的。總之根據自己的錢包來決定,本人不提倡多度超支消費,特別是一些剛參加工作收入不高、初學攝影的朋友。如果你的預算足夠充裕,一些超廣定焦是更好的選擇,比如蔡司15/2.8、24/1.4等。
(圖片來自網絡)
拍攝星空銀河一般情況下建議廣一點比較好,但也不是一概而論,具體要根據拍攝的場景來決定。
▲ 拍攝於四姑娘山,Nikon D610,18-35/3.5-4.5,ISO3200,25秒,18mm,11月初
3、腳架雲臺
一套穩定的腳架雲臺很有必要,特別是需要拍攝多張星空最後通過軟體合成星軌的時候。星空銀河的曝光通常需要20-30秒,如果想拍攝星軌,可能你需要拍攝很多張,總計時間大概需要30分鐘到1-2小時,拍攝期間腳架和雲臺必須保持穩定。 使用球形雲臺的朋友最好購買一個L型支架,因為很多時候拍攝星空或銀河都需要豎構圖。
4、定時快門線
拍攝銀河星空準備一個定時快門線也很有必要。因為在黑暗的環境中用手去按快門很容易造成相機位移或抖動,定時快門線設定好間隔時間和拍攝張數後相機就會自動拍攝。目前佳能的5DS和5DSR以及尼康的所有全畫幅相機和部分半幅相機本身都有間隔拍攝功能,如果你使用的相機有間隔拍攝功能,那忘記攜帶快門線也不會影響你的星空銀河和星軌拍攝。有些朋友喜歡使用遙控快門,這個在自拍的時候確實有用,但我建議你還是同時帶一個有線定時快門線更靠譜。
5、高速儲存卡
拍攝星空和銀河本身並不需要拍攝很多張。但你如果想拍攝圓形的星軌或者星空銀河的延時,則需要拍攝很多張,最後通過後期軟體來合成星軌或製作成延時攝影作品。因為現在的相機像素越來越高,所以多備幾張高速儲存卡很有必要。拍攝的時候最好全部都用raw格式,這樣便於後期調整。我經常看見有朋友因為卡沒帶夠而不得不把相機格式改成jpg,這會給你的後期調整減少很多空間。
有了以上所說的這些基本的器材以後,那麼我們在出行前就得想好我們要去哪裡拍。每個人的喜好不同,選擇的地方也會不一樣。 但居住在城市裡基本上看不到綴滿繁星的夜空,一是因為城市的光汙染,二是絕大多數城市都有霧霾,特別是大陸的絕大多數內陸城市,你根本看不到星空。所以我們要選擇一個光汙染不太嚴重或者沒有光汙染、空氣潔淨通透的地方。我自己通常會選擇一些辨識性比較高的地方,如雪山(比如梅裡雪山、四姑娘山、貢嘎、牛背山、珠峰、崗仁波齊)、地標建築(川西色達、亞青、塔公等)、知名景點(比如阿里古格遺址、年寶玉則等),這樣你拍的照片辨識度就會很高,那麼也更容易銷售或發表。
選擇好地點後,出行之前最好先查詢下當地的天氣,對當地的天氣做到心中有數。查看天氣主要需要注意一下幾個方面:
1、查看天氣情況和雲量
天氣晴朗少雲的天氣自然最好的選擇。多雲或者雨天你就安心在家休息吧。當然如果你去高原,你可以查看下衛星雲圖,只要不是連續的大面積的積雨雲,就可以去,因為高原的天氣變化很快,而且因為晝夜溫差很大,通常晚上雲層因為低溫都會沉降。我在高原經常遇到白天多雲半夜很晴朗的天氣。
2、查看月相和日出日落月出月落時間
2.1. 月相是以日月黃經差度數(以下的度數就是日月黃經差值)來算的,共劃分八種:新月(農曆初一日,即朔日,0度),峨眉月(農曆初二夜左右至初七日,0°至90°),上弦月(農曆初八左右,即半月,90°),漸盈凸月(農曆初九至農曆十四左右,90°至180°),滿月(農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即望日,180°),漸虧凸月(農曆十六至農曆二十三左右,180°至270°),下弦月(農曆二十三左右,半月,270°),殘月(農曆二十四左右至月末,270°至360°), 晦日(農曆月最後一天,即不見月亮)。你的拍攝日期儘量避開滿月即農曆15前後3-4天,因為這個時間段月光太亮看到星星很少。
(圖片來自網絡)
2.2. 了解日落日出時間
準確把握日出日落的時間,你就知道晚上的時間有多長,可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
2.3. 了解月出月落的時間
準確掌握月出月落的時間,你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月升之前你有多少時間或月落之後你有多少時間,你也可以更加合理地來安排自己是在月升之前拍攝還是月落以後拍攝,而沒必要盲目地熬夜整一個通宵。盲目通宵不僅傷害自己的身體,也不利於長途旅行中的連續作戰。
到達目的地後,在拍攝之前還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真正做到萬無一失,這樣才能很好地完成拍攝計劃。
1、出發之前的各項準備
從住宿地出發前往具體拍攝點之前,最好先做以下檢查:
1.1. 檢查相機電池和備用電池是否充滿了電,沒有充滿則馬上充電;
1.2. 檢查儲存卡是否都被清空
1.3. 檢查快門線是否帶了並試用下是否正常
1.4. 檢查相機是否裝好了快裝板
1.5. 檢查是否帶了禦寒衣物和食品
1.6. 檢查是否攜帶了手電筒、頭燈和補光的器材
以上這幾項是本人這些年和朋友一起出行拍攝中朋友們經常遺忘的事情,所以大家務必注意。
2、提前到達具體的拍攝地點以後的準備工作
2.1. 先到處走走,觀察有沒有可以利用的一些素材,比如合適的石頭、花草樹木等等來做前景,實在找不到前景可以用自己的道具或者帳篷來做前景,當然有時候在畫面中安排一個人也可以讓畫面更好看。總之,在正式開拍前,自己要對做到心中有數。
2.2. 先利用天還沒黑或者還沒正式開拍前,調整好鏡頭的無窮遠距離並做好標記。具體做法是先用相機對你看見的天空的雲彩或者最遠處的山峰等地方對焦,合焦後保持不動,然後跳到手動對焦mf,用超細螢光筆在鏡頭上做上標記。
前面我們所有的準備工作都準備好妥當之後,在正式拍攝時還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設置相機的ISO
一般拍星空或者銀河,通常ISO的設置在1600-3200,甚至更高,這取決於你的鏡頭使用的光圈。通常f1.4-2這樣的大光圈ISO設置在1600-2000就可以了,如果是f2.8-4的光圈,ISO通常需要設置在2500-3200,如果你的光圈在f4.5-5.6,可能需要設置在4000-6400左右。拍星空或者個人建議儘量不要使用光圈小於f4,以下的鏡頭,除非你確實沒別的鏡頭可用。如果你只想拍星軌,那ISO可以設置在400以內,我自己通常設置在160或200。
2、把相機的對焦模切換成M檔
M檔即手動對焦模式,這樣在黑暗的環境下拍攝,相機不會因為對不上焦而不工作。
3、設置相機的曝光時間
星空或者銀河的曝光時間通常設置在20-30秒,如果你想一次拍上一段星軌,則需要調整到B門,曝光時間可以在15-60分鐘升至更長。我個人一般最多也就30分鐘。至於星軌可以通過多張單張的星空圖來通過後期合成的方法,那是後話。我會專門在下期「星軌拍攝」裡面詳細講解。
▲ 雪山星軌倒影,2014年10月6日拍攝於珠峰東坡錯學人瑪營地,Nikon D610,24-120/4,F4,ISO200,1100.7秒,焦距24mm
4、設置相機的白平衡
星空或銀河的拍攝通常需要自定義白平衡,因為漆黑的環境相機很難準確測定現場的白平衡。我個人的經驗:一般拍攝星空或者銀河,相機的白平衡k值可設定在3200-3800之間,當然不同相機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放寬。
5、設置相機的優化模式或照片風格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拍攝的星空或者銀河更加好看。通常我是把優化模式設置成鮮豔。具體設置成那一種這取決於個人的口味。
6、調整鏡頭的對焦距離到無限遠的位置
具體方法是先切到MF,然後把鏡頭對準到白天已經做好標記的位置即可。如果你沒做標記的習慣,那你就看鏡頭表尺。一般手動鏡頭都是把對焦環轉到「無限遠符號∞」即可。佳能的鏡頭在無限遠符號∞之前都有一個「∟」符號,正常情況對準這個豎線就OK,而不是對準∞符號。尼康鏡頭基本是對準到∞符號中間。因鏡頭個體差異原因,有時候需要適當做一點點微調。現在很多相機都有Live View 適時取景功能,打開這個功能對著調控最亮的星星,放大5-10倍對焦取景,旋轉對焦環直至星星最小最清楚就可以了。
7、旋緊腳架和雲臺的緊鎖機構
設置好相機大致取好景以後,需要旋緊腳架和雲臺的緊鎖機構,固定好相機。
8、試拍一張
正式拍攝前先試拍一張,查看下各項參數設置是否正確,同時查看下對焦是否清楚,構圖是否需要調整,曝光是否正確等等。確認這些都沒有問題,接下來就開始拍攝。你需要的就是慢慢等待,然後把美麗的星空照片帶回家。
最後,深度君想分享一些自己多年拍攝星空的經驗:
1、北半球我們要了解的常識
夏季夜裡的銀河最為明顯,冬季最黯淡。秋冬季節可以看到由南往北的帶狀的星空。
2、三至七月是北半球拍攝銀河的最佳時間
一般來講,銀河在三月底的子夜1:30由靠近東方升起,四月底約在23:00升起,五月底21:30升起,六月底由19:30升起。七月底在接近子夜0:00落入地平線,8、9、10月底每個月份提早2小時結束。也就是說10月份底落日後的東南方,即可見到將要落下的銀河。秋末冬初銀河在日落後看向西南方即可看見,但不太明顯。
3、選擇月缺的時間段去拍攝
通常來講,月圓前後的10天左右,月光較強,不是特別適合拍攝星空和銀河;月光較黯淡的月缺的時間段適合拍攝星空銀河。
4、月光是最好的天然補光光源
很多人誤解月光下就不能拍攝星空、星軌,我並不贊同。我認為合理利用月光,反而能給作品加分。我個人的經驗:星空星軌最適合的拍攝時機是在半月前後,月出前的1-2個小時,或是月落前的半個小時。為什麼呢?因為半月前後,月光不會特別亮,先可以利用月出前的1-2個小時開始拍攝星空或星軌,然後利用月缺的月光出來後,適當的幫地景和前景補光。同樣道理,月缺的時候,在月落前半小時開始拍攝,則是利用月光先給地景和前景補光,然後在月落以後再繼續拍攝星空或者星軌。這樣的好處是你的星軌作品或者星空作品裡面的地景或者前景可以得到非常自然的補光而保留更多的細節。
▲ 月光下的雪山星空,2014年10月4日攝於珠峰東坡錯學人瑪營地,Nikon D610,24-120/4,F4,ISO1600,15秒,途中雪山從左到右分別為馬卡魯、珠穆郎卓、洛子峰和珠峰
▲ 月光下的梅裡星軌,2013年元旦攝於飛來寺,尼康D610,24-120/4,F4,ISO400,1027.7秒,焦距30mm
▲ 沒月光的梅裡星軌,2013年元旦攝於飛來寺,尼康D610,24-120/4,F4,ISO400,951.6秒,焦距31mm
5、光汙染有時候不是壞事
一般來說,拍攝星空或者銀河的時候我們儘量要避開光汙染的地方,但有些特定的地方,有一定的亮光反而會讓畫面更加好看。
▲ 亞青寺銀河,2014年7月31日攝於亞青寺,尼康D610,14-24/2.8,F3.5,ISO3200,20秒(亞青點點燈光照亮了整個覺姆島,和天空中璀璨的繁星銀河遙相呼應。)
▲ 教堂銀河,2015年4月16日攝於紐西蘭,尼康D810,17-35/2.8,F2.8,ISO3200,25秒(牧羊人教堂的暖色調光線來自蒂卡普湖邊小鎮上的光汙染,而教堂右邊粉色天空則是日落後的微弱餘暉,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卻讓畫面更加和諧美麗。假如不是光汙染的自然補光,你要在現場給這個教堂補光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6、有前景的星空照片或辨識性高的照片更有價值
前景對於風光攝影來說十分重要,它不僅能夠給畫面增加層次和縱深感,還能和場景內容形成呼應和對比,讓畫面顯得更加生動和諧。同樣,星空攝影也需要前景,沒有地景或前景的星空照片會失色很多。(當然,深空攝影又另當別論了。)
▲ 經幡銀河,2015年7月10日攝於年寶玉則,尼康D810,17-35/2.8,F2.8,ISO3200,17mm,30秒(這張照片一眼就可以看出實在藏區拍攝的,因為經幡在藏區說隨處可見,可以說是藏區的標誌。前景是經幡,遠處的山脊是年寶玉則標誌性的山峰,煨桑臺燃燒的火苗形成了對經幡的自然補光,經幡的塔尖把人們的視覺自然地引到天空中的銀河。)
辨識性比較高的照片往往更受歡迎,同時也更容易被人找到,這一點對於想發表或者想在圖片庫中銷售很重要。
▲ 神山銀河,2014年8月17日攝於岡仁波齊神山腳下,尼康D610,24-120/4,F4,ISO3200,24mm,30秒(這張圖的辨識性很高。岡仁波齊被譽為世界的中心,是佛教傳說中的須彌山,是苯教中眾神的居所,是印度教中「溼婆的天堂」,相信很多人在網上都看到過照片。傳說神山上有通往天際的天梯,而懸於神山頂上的銀河更增添神秘的氛圍。)
7、沒有前景的時候可以製造前景
有時候在一些拍攝場景中,確實找不到一些可以利用的前景,這時候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帶的一些東西作為前景。比如汽車、帳篷或者隨身帶的東西拿來做道具,讓畫面更好看。
▲ 迦舒布魯姆群峰銀河,2015年5月17日攝于克勒青河谷,尼康D810,17-35/2.8,F2.8,ISO3200,17mm,30秒(河谷中確實沒有可以利用的前景,於是我們就讓協作營地燈打開,用衣服把營地燈包起來,以帳篷作為前景,同時黃色的帳篷和遠處藍色的天空也形成了強烈的冷暖對比效果。)
8、給前景補光的時候一定要用暖光源
星空下的夜晚,光線極為微弱,拍出來的前景往往也是死黑。所有有時候需要給你需要的前景補光。很多外出都喜歡帶手電,但現在很多手電為了提高亮度都是使用的是LED冷光,這樣的冷光光源給前景補光出來的效果非常怪異。所以你在出發之前最好準備一個暖色調的遮光套,補光的時候可以直接套在手電上面使用,或者直接準備一個馬燈或暖色調的營地燈。
▲ 年寶玉則銀河倒影,2014年7月10日拍攝於年寶玉則,Nikon D810,17-35/2.8,F2.8,ISO3200,25秒,焦距17
9、用人物為照片增添氣氛和視覺衝擊
在傳統風光攝影中,一般情況下不會有人。但在一張照片中的合適位置添加人的元素,不但可以烘託氣氛、傳遞情感、增加趣味性,有時候還能起到點睛的效果。並讓一個原本普通的場景看起來具有了一種新鮮感。
▲ 亞青寺銀河,2014年7月31日拍攝於亞青寺,Nikon D610,14-24/2.8,F2.8,ISO3200,20秒,焦距14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