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日本最有名的體育館,非代代木體育館莫屬。曾經一度,它被看做是日本最美建築的代表。然而,正如艾菲爾鐵塔的命運一樣,這座美麗的建築也曾經遭受過很多質疑,比如,這座體育館中間豎起的通道就很讓人費解。
要想理解這座建築,我們應該從建築師丹下健三說起。
20世紀30年代後半期,受政局影響,日本大批建築師受到打壓,成為日本建築發展最為艱難的時期。在日本這個具有強烈民族性特徵的國度中,建築師們都紛紛站出來,拯救這個亟待覆興的民族。彼時的丹下健三揮動手中的筆,肩負起社會責任,為其民族的復興之路繪就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用他的建築向世界宣告,「被世界孤立的的日本又回來了」。
丹下健三,著名的日本建築設計師,曾被評為20世紀10位最具影響的建築師。1987年榮獲普利茲克建築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日本建築師,也是亞洲面孔第一次登上普利茲克獎的歷史舞臺。在40多年的建築創作生涯中,他包攬了20多個獎項:1966年榮獲美國建築師協會(AIA)金獎、1967年獲法國文化選金獎、1980年獲日本文化勳章、1989年獲義大利Savoia文化勳章等。
丹下健三在1949年廣島原子彈爆炸地點原址和平中心的設計比賽嶄露頭角後,陸續捧出舊東京都廳舍(1959年)、山梨文化會館(1967年)、代代木國立綜合體育館(1959年)等作品,將日本派現代主義建築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世界建築的史冊上,丹下健三的建築藝術也成為了那個時代日本建築的經典符號。
戰後,「空間」概念在建築出版物中的應用日漸普遍。在一批關於建築設計的文章中,這個詞出現得比之前更為頻繁,儘管如此,它的意思依然如之前一樣,只是簡單地意味著一個缺口、小空腔或是封閉起來的一片小區域。
關於「空間」的概念,丹下研究室同樣認為建築空間有兩個互補的方面:限定性的和非限定性的。通過引用兩者之間的一種動態關係,他們提倡在任何給定的空間組成中同時關注兩者。比如,在一幢辦公大樓中,他們設想了辦公區域中的「非限定空間」。其使用靈活性是最重要的,還在大樓的核心位置指定了「限定空間」以包含電梯、HVAC和管道。對丹下團隊而言,任何辦公樓都應該包含這兩方面的空間。
這樣一來,「空間」就成為了一個必不可少的美鍵詞。也是丹下研究室大力宣傳其整體設計方式,吸引關注的工具。他們的前提是追求一種揚棄,以此達到「功能"與「空間」的共生,我們應當認識到其中來自黑格爾(1770-1831)的影響。在一個被重新完善的統合命題中兩者同時分別保護和修改著命題與反命題,這正是黑格爾辯證法的標誌。
同樣的,丹下研究室也採納「空間」的新概念來細緻描繪其對當代建築的總體觀察。丹下研究室引入了「私人空間」和「社會空間」的結合,以此宣稱社會既應當從純社會的、即公共的視點來解讀,也應該從一個更為孤立而個人化的經濟學立場來解讀。而這些觀點也造成了「內部功能」和「外部功能」之間的區別。
丹下健三自己希望說明的是在建築設計中,建築師必須同時處理兩個方面。在他的認識中,廣場是一個「社會空間」,但他還是以一種整體的方式來認識城市。「空間」成為了他得出這一認知的關鍵概念。
丹下建築思想中的現代性受到了柯布西埃的很大影響,他自建築生涯伊始就拜倒在了柯布西埃的魅力之下,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柯布西埃的影蹤:帶有壓迫感的大尺度、對混凝土的崇拜性的運用、強烈的立面韻律感和分割、底部架空以及顯而易見的蓬勃生機。
「我為各種(過去的遺產)所感動。伊勢神宮、桂離宮讓人感動,另外希臘、羅馬、文藝復興的建築也大大地讓人感動。與此相匹敵的現代建築只有柯布西埃。我曾為他的馬賽公寓和裡昂的修道院所感動,而對其他的現代建築師和這些人的作品則全然不為所動。」
丹下帶著一種對柯布的熱情從事著在日本的土地上建造「現代主義建築」的工作。然而,與其他一些同時代的建築人不同,丹下對柯布西埃的學習並不止步在對其創造的新形式的學習上,而是指向了柯布西埃這麼做的原因以及其中蘊藏著的含義。
「在觀察柯布西埃時,作為他的思想、他的概念雖是拋棄了樣式主義,還是赤裸裸的,但他具有現代的樣式,穿上了現代的衣服……可以說是把建築的價值加以綜合,所以這讓人們感動。」
丹下認為柯布西埃建築的動人之處來自於他衝破傳統樣式的束縛,但並不反對最根本的美的準則,他在強調去除多餘滿足功能的同時,建立了自己的新「樣式」,而且賦予了它們一種工業時代的新精神。丹下靈敏地發現了這一點,並且將之貫徹到了自己的建築工作中。
也正因為如此,丹下作為一個現代主義的推崇者,卻並沒有站在傳統的對立面,而是一直力圖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令人感動的元素。對於丹下來說,這種元素最直接的來源就是日本的傳統文化。
在20世紀60年代,丹下健三對皇家園林桂離宮作過深入而細緻的研究。桂離宮是一種中日合壁的建築形式,它是由於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產生碰撞而形成的。準確地說,藉助了中國傳統建築外觀的設計語言,但內部功能空間布局則日式的,有人戲稱是披著中國外衣的日本軀體。
丹下健三在其出版的《桂———日本建築中的傳統和創造》一書中仔細地分析研究了桂離宮體現的傳統文化精神,以及這座皇家園林所體現的現代建築風格。據同濟大學建築系路秉傑教授介紹,他通過桂離宮在傳統文化精神和現代建築風格之間找到了結合點,建立了一架溝通的橋梁,應該說,在日本現代建築師當中,他是第一人。
除了對古典園林研究以外,丹下健三還對其他的日本傳統建築類型進行了研究。他把研究的成果運用到自己的建築作品中,把現代建築和傳統建築結合起來,創造適合日本的建築形式。
有人評價這個時期是他把現代建築風格和傳統建築風格進行調和的時期。他對日本傳統文化是熱愛的,也從日本傳統文化中受益匪淺。他對日本傳統文化和建築風格的研究不僅體現在理論專著方面,還體現在建築作品中。他曾設計過古典園林,也修繕過年代久遠的古典園林,而設計和建造的現代風格建築則更多。
他對日本傳統建築的熱愛和專注影響到了他眾多的學生,像磯崎新、黑川紀章、木真文彥、大谷幸夫、神谷宏治、木島安史等。這些建築師都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結合方面有研究,開創了各自獨具個性的現代建築風格。
因此,有專家認為:代代木體育館利用仿生設計的原理,其造型及外部裝飾大膽奇特,使建築中圖式語言的認知感變得多樣化。
有人覺得它外形奇葩,尤其是中間的通道讓人難以理解,甚至有人認為這個建築形似海螺、貝殼或海浪。
但歸根結底這些元素還是源於自然,與日本民族的自然之道達到了高度統一。無論是整體結構形態,還是高難度的懸索鋼架結構,整座建築沒有任何一條直線,內部空間自由流動,外部線條流暢自然。在簡潔、理性的現代建築風潮之中,這所柔性體育館把運動的活力詮釋得淋漓盡致。
因此,丹下用仿生設計為建築帶來的流動之感,將一個朝氣蓬勃的東京展現在世人面前,有專家認為,這個建築昭示著日本民族走向復興的勃勃雄心,不得不讓人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