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試著不要去想大象的時候,
你首先想到的便是大象。
《盜夢空間》
拆房:陳天驕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導:林雅楠 總指導:趙勁松
看別人的生活都是一部電影,光影流轉,生死恩怨都是滿屏的浪漫;再看看自己,就只剩下鬼影,還是鬼影幢幢,活是不想活了死又不敢死。基地位於距泰國素林市以北52公裡的農村地區,包括有大象活動區、大象宿舍大象醫院以及一座主要建築:大象博物館。在國寶界,滾滾是被全國人民捧在手心裡的;袋鼠考拉基本都是散養;至於白頭雕高盧雞這種主要工作就是吉祥物,活在各種國家logo中。這種奇妙的人象共生關係在泰國延續了上千年,特別是在建造大象世界的素林省奎伊族部落中最為牢固。但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為了發展地區經濟,素林省的森林遭到大肆砍伐。森林被破壞後,奎伊族人和他們的大象一度背井離鄉,流浪在各個旅遊區或者馬戲團裡靠表演餬口,生活得十分艱苦。時間一直到了2015年,人民才逐漸注意到奎伊族人和大象的艱難處境,於是政府發起了這個「大象世界」的項目。目的就是為了將素林的奎伊族人和大象帶回自己的家園,並確保大象擁有舒適的生活條件,順便帶動當地旅遊發展改善奎伊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象博物館幾乎是整個園區中唯一服務於人類的建築,主要就是科普展覽,當然也包括圖書室、報告廳、餐飲休閒、紀念品售賣等遊客服務功能。地大活兒少還不是好事兒麼,正常建築師估計挽起袖子就開始幹了。大象們在這裡的主要工作就是跟著奎伊族人在園區到處溜達,看心情和遊客互動一下。這裡與馬戲團本質上的不同就是一切活動都靠大象自願。兩百多頭大象輪班倒,下班之後的生活內容主要就是洗澡、喝水、吃飯、睡覺。這裡面洗澡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為大象的皮膚接近於裸露狀態,非常容易乾燥。正是飯可以少吃,澡不能不洗。也就是說,大象在園區內的流線大致呈環形:從宿舍到主廣場溜達互動→下班後去池塘洗澡→洗完澡去綠地休息吃點東西→到自己的活動廣場繼續溜達順便給那裡的遊人看看→回宿舍睡覺或者準備輪下一班崗。Bangkok Project Studio事務所;前面說了,在泰國人眼裡,尤其是素林省的奎伊族人眼裡大象是家庭成員,一家人就應該生活在同一屋簷下,見面繞路那叫六親不認。所以B叔第一反應就是讓大象也進入建築:該怎麼走就怎麼走,誰也不用讓誰。泰國原住民幾百年來都與大象一同生活,覺得跟大象呆在一座建築裡完全沒問題,但世界各地的遊客們可沒有跟大象一起生活的經歷,肯定會有人覺得不適應。特別是一些相對私密的區域,比如洗手間什麼的。你肯定不想剛上完廁所就發現門口有頭大象在盯著你看吧。所以,對B叔來說,真正的設計難題是怎麼在讓大象自由活動的同時又避免進入特定區域衝撞遊客呢?就是利用大象和人類的最萌體型差,在特定區域用較窄的通道讓大象主動放棄。根據對亞洲象通常活動空間的分析,B叔選定5m跨度為一級網格,形成的通道人和象都能順利通過;寬度減半變成2.5m就可以形成二級網格,保證人通過的同時限制大象通過。因此在場地中以5m為跨度生成第一級網格,再將跨度減半為2.5m生成第二級網格。在建築中間讓出一條5m寬的路,讓下班的大象可以直達水塘或與遊客一同進入建築。光有一條南北向的路還不夠,為方便大象在西側的綠地和東側的康復保健區之間往返,加設一條東西方向的5m通道。並將通道的牆體延長至用地邊界,增強其引導性。錯動體塊,在建築中部為遊客提供一個休息停頓的空間;同時用網格控制休息空間的大小,以保證不對大象的通行空間造成影響。博物館本身則被分成了四個部分,那麼觀展流線的設計就有了三種方式。B叔用不同寬度的通道對大象的活動範圍進行限定,也就擺明了態度不會用牆這種強制限定來分隔遊客和大象。同理,在博物館內部也會繼續讓大象自己「知難而退」,避免進入展廳。在人和象的活動區之間加入過渡空間,把牆體的強限定變成空間的弱限定。加入過渡空間後,上面三種組織流線的方式就只剩下第三種可用。另外兩種流線都會被加入的過渡空間打斷而不能貫通。把展區的外牆向內偏移5m,內部作為新的展區,外部作為過渡空間,四個展區各自獨立。1號廳展示象這個物種的演化過程以及在泰國生活的歷史;
2號廳展示泰國大象與人類的早期關係發展史,如象參與古代皇家儀式以及成為人的寵物;
3號廳展示大象的重要生活習性——喜水;
4號廳展示奎伊族人與大象的夥伴關係。
由於1號展區靠近園區主廣場,因此還要布置報告廳、餐飲售賣、閱讀室等功能。首先嘗試把它們跟展廳一起布置在中間區域,但發現面積擁擠且難以組織交通。於是將上述輔助空間與外圍的過渡空間進行置換,並在東側牆體上開口,使得大象能夠帶領遊人進入展區。將報告廳後退一格(5m)形成灰空間,增強對遊人的吸引力,但不讓出通道,使得西南側前來的遊人只能先進入餐飲售賣區再進入展廳,心機哦~洗手間也相應後退,導致後方通道產生一個轉折,不過這對大象的行進不會產生負面影響。將閱讀室向外拓寬2.5m使通道變窄,避免人象活動衝突。這部分只有一個展區,因此用兩個庭院來對過渡空間加以限定,並將外側的過渡空間與室外活動場地融合。儘管2號展區西側的開口已經與1號展區錯位布置,但二者距離還是太近。遊客走到這裡會面臨二選一的狀態,如果選擇了直接進入2號展區那麼後面很有可能就會錯過1號展區。B叔意識到問題出在筆直的通道上,遊客站在通道中一眼看到兩個展區的入口就會糾結。於是移動通道的牆體,在兩個入口南側設置一個左轉彎,引導遊客的視線先落在1號展區的入口上,這樣遊客參觀完1號展區出來的時候也能一眼看到2號展區的入口。由於3號展區的主題很明確:大象親水,因此將展廳拉長並與水池組合布置。與展區1一樣,把輔助空間布置在過渡空間外圍。為了不讓大象進入辦公和洗手間區域,還是用上面縮窄通道為2.5m的辦法對體塊進行處理,讓此處的過渡空間不便於大象通行。在水池處增加牆體,進一步限制大象活動的區域,將水池分成一靜一動兩個區域。還是老套路,把辦公區以及後勤用房布置在過渡空間外圍。隨後效仿2號展區的操作,通過移動通道的牆體增設轉彎來避免遊客同時看到兩個展廳的入口,增加空間的「迷宮」屬性同時讓北側出口正對水塘。在院落內添加牆體,再次限制大象的活動範圍,留出一個安靜的庭院供人休息或思考。由於泰國當地氣候炎熱、日照充足,因此將功能房間的外牆內縮一圈,與「迷宮」的圍牆形成雙層牆體,改善建築熱環境的同時創造更多灰空間。額~這建築好像也沒啥立面,那就把迷宮牆體用當地產的紅磚來建造,將之前因為形體錯動而超出用地範圍的牆體縮進並進行曲線處理,與場地融為一體。「我不知道人們為什麼對我的電影反響熱烈,但我認為最吸引外國觀眾的,是我沒想取悅他們。如果你試圖強調日本特色來增加感染力,並描寫一個西方人認為是在外國發生的故事,他們的反應將非常消極。但作為一個日本人,如果你講個與日本人操心的事有關的故事,它會吸引全世界的人。」
非標準建築 · 非標準定製
非標準建築工作室著作權所有
允許轉載,禁止修改和演繹
轉載請聯繫微信:linxiaowu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