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平教授的英語學習興趣來自於他上中學時的一次英語書法比賽、他說:那次比賽「促使我考大學時報了英語專業並以此工作至今。回想當年的選擇,可說盲目、天真,但似也說明興趣的重要。」
1、我是這樣練聽力和口語的
上了大學後,為了練聽力,他「堅持每天早晚聽一次VOA或BBC,還用錄音機錄下5-10分鐘的內容做細聽和複述訓練。」為了練口語,「曾一連數周對鏡子練發音口形,以後又抓住一切機會與室友、同學、老師、朋友用英語會話,獨自一人,也總自言自語盤詞彙,自問自答練口語。」可見興趣要變成持久的動力才能學好英語。
2、聽說讀寫重要性怎麼看
現在,常有人說學英語要更突出「聽」和「說」,讀寫不重要。這個說法要小心,別被誤導。還是那句話,學英語目的不同,要求不同。路邊賣冷飲的,能聽說幾句夠做買賣,也許就可以了。但是,大學生不能這樣。大學生的英語聽說固然要好,但讀寫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相反,讀寫更為重要,因為最終衡量英語水平的主要是讀寫。
劉海平教授認為,要掌握英語「閱讀是學習知識、積累文化最經濟、最可靠的途徑;寫作是訓練思維、複習聽讀所獲語言素材、化語言知識為技能的最有效方法。」
3、我是這樣訓練閱讀的
關於閱讀,他說,在上大學時,他自己安排課外閱讀內容,把材料分成「活」的和「死」的兩類。前者指的是最近的英文報刊和簡易讀物,後者指的是英文經典著作。他是先讀「活」的,後看「死」的。原因是,「活」的材料讀了就可以在口頭或者書面上用起來,能帶來相當的成就感。很顯然,成就感是維持閱讀興趣的重要因素。至於較難一些的著作,雖然語言材料可能比較陳舊,而且日常也不會用到,但經典著作關乎個人的文化素質提升,對於專業學生來說,是一定要讀一些的。
----
劉海平教授簡介
劉海平教授,江蘇常州人。1944年2月1日生於上海。博士生導師,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會長。南京大學外語系67年本科畢業,78年重返母校攻研,81年畢業留校至今。
主要著、編、譯作有:《英美詩歌選》、《中美文化在戲劇中交流》、《中美文化的互動與關聯》、 《賽珍珠作品選集》、《賽珍珠傳》、《世紀之交的中國與美國》、《奧尼爾論戲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