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燕雲臺》中,遼國的太后蕭燕燕,曾有一個關係非常鐵的「男閨蜜」,叫韓德讓。韓德讓雖然是一個中原人,而不是契丹人,但他在遼國卻深受蕭太后「喜愛」,蕭太后曾說要下嫁他,而他在遼國的權力,也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作為一個外人,是如何做到的呢?看了電視劇的人或許會說,人家和蕭太后有「真感情」唄。關於韓德讓和蕭太后的感情問題,駱駝今天不再討論,咱們今天換一個視角,來推測一下韓德讓被重用的原因。
我們大部分人可能都知道,蕭太后所在的國家是遼國,但少有人知的是,遼國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時,最初的國號並不叫「遼」,而是叫「契丹」,至於原因,則非常簡單,因為當時「遼國」的絕大多數人,幾乎都是契丹人。那麼為何到了後來,遼國的中原人比重會越來越大呢?其實這一切也是因耶律阿保機而起。
馬背上長大的耶律阿保機,受中原王朝的影響特別大,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他之所以能在契丹眾人中崛起,除了他個人的才智過人之外,他還從中原獲得了很多的「資助」,當時契丹人大部分以遊牧為主,但是耶律阿保機的眼光卻很獨到,他經常利用手下的中原人,為自己的部落教授實施農作物種植、礦產轉化等工作,這為他帶來了不菲的收益。
其次,和中原人打交道越多,他越發現中原王朝的優勢所在,其中之一,就是中原王朝,有非常完善的行政制度,這些制度不光能讓國家機器高速運轉,還能減少各種不必要的爭端(耶律阿保機曾差點因為「可汗選舉制」倒臺)。所以他在位期間,非常重視中原人才的引進。
有人可能會問,草原上的生活中原人能習慣嗎,定居又不是旅遊,誰願意往草原去呢,中原再不好,也比去塞外吹風要香得多吧?如果是在平時,那麼除了商人之外,真不會有太多人塞外,但是耶律阿保機崛起的時期,被稱為「五代十國」,這一段時期,中原亂的如同一鍋粥,很多人為了避亂,只好逃往相對太平的北邊。
這一現象,在耶律阿保機的兒子耶律德光繼位以後,變得尤為明顯,因為有「中原門戶」之稱「燕雲十六州」,正是在這一時期被石敬瑭「送給」的契丹人。當時中原人在契丹多到了什麼程度呢?耶律德光曾專門弄了個「一國兩制」的制度。具體來說,就是在一個遼國,實行兩套官制,以契丹人為核心的叫「北面官制」,以中原人為核心的叫「南面官制」,而這兩套制度的核心,基本摒棄了契丹原來的官職,而採用了中原官制。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在耶律德光在位時,中原人在遼國體制內的數量,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規模。那麼契丹人為什麼要重用中原人呢?駱駝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原王朝制度的先進性,根據後世的說法,契丹建國之初,其實實行的是奴隸制,而中原王朝已經進化到了封建制。大家可能聽過一句話,小公司發展,靠的是領導的能力,而大公司發展,靠的是完善的制度。
制度的先進性,體現在各個方面,但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它能帶來穩定的發展。當時遼國的統治者,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也想學習中原王朝的制度。不過制度不是武功秘籍,你掌握了關鍵點,就能打通任督二脈,制度,是一個複雜的體系,要保障這個體系的正常運轉,則必須依靠大量的「熟練工」,所以……
第二,除了行政制度之外,中原的先進生產經驗,也是遼國所「覬覦」的。因為先進的生產經驗,能提供衣食住行所需,有了穩定的補給,那麼契丹人就不必「逐水草而居」,把大量的時間精力「浪費」到旅途中。而「生產」也和行政制度一樣,也需要大量的熟練工,所以……
其實,在古代的王朝中,重用「外人」一直都是一個好傳統。大家比較熟悉的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他們之所以能逐鹿中原,守住「燕雲十六州」,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因為他們善於利用草原上的土著,李世民等人,一方面利用這些人為自己的士兵訓練騎射,另一方面,他還重用他們「以夷制夷」,這兩個方面,最初都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
而我們另一個熟悉的王朝—清朝,他們也非常善於利用「外人」,清朝的皇帝立蒙古族人為皇后,從而利用他們的族人守衛北方草原,他們在佔據中原以後,又利用中原土著,去管理中原遼闊的疆土。這兩個王朝,在我國的歷史上,都曾有過「盛世之治」,而反觀不知道善用這一點的元朝,雖然前面打得熱鬧,但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留下的「輝煌」,僅如煙花般短暫。
駱駝聊了那麼多,相信大家已經能明白,蕭太后之所以重用「男閨蜜」,除了「真感情」之外,其實都是政治需要,而縱觀遼國的歷史,在其繁盛時期,類似於韓德讓這樣的中原重臣,往往不在少數。所以駱駝認為,對於古代的統治者來說,愛情誠可貴,國事價更高,若為江山固,別管地圖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