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湖南師範大學一名叫婷婷(化名)的女生在寢室上吊自殺。據媒體報導,婷婷的死或許跟湖南師大的團委書記肖鵬有關,肖鵬在她任校團委副書記期間,不斷對她進行催促打壓和語言羞辱,各種文件、表格、匯報等材料層出不窮,並經常在深夜1、2點用「馬上去做、必須、儘快、務必、趕快」等命令式詞彙催促,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很久。婷婷經受不了壓力,三次提出了辭職,然而都被拒絕,直到第四次辭職才被同意,原因是婷婷在10月5日想上天台輕生,辭職後肖鵬將婷婷之前做的所有成果都抹滅,婷婷曾向朋友表達這讓婷婷覺得落差非常大。
在婷婷出事,家屬趕到學校後,發生了很多讓家屬覺得不解的事情。為此,婷婷姐姐代表家屬,提出三大疑問:
婷婷姐姐發文截圖
其一,孩子一天沒去上課,老師卻不關注,在寢室出了問題,為什麼寢室老師也不知道,是室友發現並報警的。
其二,孩子有思想波動,老師和院黨委副書記都知道孩子有輕生的想法,為什麼從沒和家長聯繫過?也沒有進行心理疏導?
其三,家屬來到學校後,為什麼沒有主要負責人找出來調查和處理這件事?為什麼學院領導在互相推諉?為什麼一直阻止我們和肖某見面讓他一直躲起來?為什麼阻止同學說出事情真相?為什麼學院帶頭說謊讓輔導員給寢室長開會,誣陷孩子是感情問題出的事?
無疑,這又是一出校園悲劇,而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也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有的人認為現在的年輕人真是太脆弱了,動不動就自殺,一定是挫折教育不夠,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學校的教育方式以及對心理教育的缺失導致了問題的出現,還有人認為現在的時代已經變了,年輕人從小就有許多競爭,而父母老師也喜歡用威脅恐嚇孩子的方式進行教育,經常對孩子說如果你考不上大學,如果你拿不到獎學金,如果你不能很優秀你就完蛋了,這就造成了很多年輕人對得失的心理壓力過大。也不乏人說學生作為弱勢群體,如果選擇了自殺,那其實是一種他殺,是由學校,社會,還有周圍那些冷漠的人群共同完成。
根據數據統計,如今中國青年的自殺率急劇上升,甚至成為了一種新型社會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呢?首先我想說明的是自殺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時而隱藏,時而出現的衝動,我身邊的一些朋友嘗試過很多次自殺都沒有成功,自殺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無論是輿論、醫療、甚至監控,都對自殺的成功率造成了很大影響。
大多數年輕人的悲觀是處在對世界的整體悲觀上的,而且這種悲觀和教育水平相關,越是有自我判斷能力的人,越會沉溺在這種悲觀當中,可以說抑鬱和自殺其實是對現在糟糕的社會的一種自我防禦。
低自尊和自我認同的缺失,導致他們的內在自我不曾完善就直接被外在的高強度高侵略性的城市生活佔據了,因而他們的情緒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外界環境的變動通過偶然性爆發的。而都市的高壓群體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生存的這些局面竟然成了現代人的生存空間本身,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自殺率是一定會升高的。
在現在這個高壓社會,竟然有一種人人都有「抑鬱症」的傾向了,而我認為與其說現在的抑鬱症患者增多,不如說是邊緣型人格障礙增多,這種增多是結構性的。
邊緣型人格的特點,下面貼一段定義,希望對你理解抑鬱、人格障礙和自殺的關係有幫助,你會看到周圍的人多多少少都在這個範圍裡。
邊緣性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縮寫:BPD)又稱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簡稱邊緣人格ICD-10,是一種B型人格疾患。它的主要特徵是精神上,行為上的極端對立表現的同時出現。
邊緣人格因介於健康、憂鬱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這四者之間的邊緣,故稱為邊緣人格。他們和一般人一樣擁有健康的部分,因容易遇到一點小事就感到受傷,無法控制衝動的欲望,作出自我傷害、傷害他人……等破壞性的行為,且這些行為會反覆出現。其他症狀可能包括當面臨著一個時間有限的分離情況,會出現強烈的被拋棄恐懼感、絕望和不恰當的憤怒。
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診斷手冊(DSM-V),以下九項症狀,如符合五項以上,即是診斷邊緣人格的主要依據之一:
1、無法忍受被人拋棄,一旦發生,會有激烈反應2、極端的思考模式,黑白、對錯分明,易造成人際衝突3、有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因此影響人際關係4、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的行為,例:飆車、瘋狂購物。5、會藉由輕生、自殘等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6、不合時宜的爆發憤怒情緒,或對憤怒難以控制7、情緒失控時,憂鬱、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8、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9、在瞬變中,出現與壓力有關的妄想,或嚴重解離現象
而現代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正在無休止地對中國人進行新的人格建構。一套從未本土化的理論正在改變著中國人看待自己的方式,這其實也是很可怕的,很多人是懷疑自己有病然後看了很多心理學書籍,最後因此崩潰的,這些定義的方法其實同時傷害著中國人。
因為它通過「不正常的人是什麼樣」而規定、建構了「新的正常人」——規律作息、有效工作、做好資本主義的螺絲釘。所以我們要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但也不要自己對號入座,如果真的覺得自己需要幫助,請諮詢專業的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