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作者白世熙的作品《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裡有個情景:
一個90年出生的女孩,生活沒有大起大落,卻有著難以言喻的痛苦。會因為朋友的玩笑而放聲大笑,在嬉笑過後卻湧上一股難以描述的空虛。
一方面她努力融入團隊,外表強裝正常,另一方面內心早已千瘡百孔,每天都有離職的念頭。
這種並非抑鬱症,卻無論如何也不幸福的感覺,時刻折磨著她,她管這叫「輕鬱症」:一邊想死,一邊想吃辣炒年糕,在自殺邊緣遊走著。
熬不下去的時候,很多人都有過自殺念頭,我們在後臺也曾收到過不少粉絲的私信:「有自殺的念頭」、「不知道為什麼活著」、「想不出除了死還能怎麼辦」...
身在痛苦和煎熬中的人,冒出輕生的想法,就想感冒的人打個噴嚏一樣自然,噴嚏是克制不住的,有些念頭也是一樣難以克制。
19世紀末,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因認為,自殺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個人行為,而是對解體中的社會的反應。自殺的人看似是走投無路,實則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結果,而不僅僅是一種個人選擇。
所以我們一般不說,「這個人想自殺」,而是說,「這個人被自殺念頭控制/佔據了」。
在自殺念頭的操控下,人往往會思維狹窄,無法思考其他的可能路徑,產生「我只有死這一條路可走」的結論;
或是思維產生扭曲,感覺他人都抱有敵意,感到「沒有人在意我、願意幫助我」。但這些想法都是非理性的。
念頭的出現,是痛苦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村上春樹在《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麼》這本書裡寫道:「痛苦無法避免,而磨難可以選擇(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所以若是有自殺念頭,不用一個人努力背鍋,要知道,念頭是念頭,你是你,二者不可混為一談。「死亡」並不是唯一的路,只是你的思維受到限制,看不到其他的可能。
當絕望、無助、急於解脫的心情佔據了你的時候,請立刻撥打「010-82951332」,這是全國24小時免費心理諮詢和危機幹預電話。
一個電話,或許不能解決個體面臨的現實困難,但至少,可以在做出重要決定之前,多一個人知道你的苦衷。幸運的話,還能重新給生活找到一個出口。
如果你的朋友流露出自殺意念,你該怎麼辦?
首先,你不妨問問他/她:「你想怎麼死?」
自殺是個敏感的話題,談論自殺會讓人感到不適。但探討自殺方式,是自殺危機幹預中的重要一環。
因為每種自殺方式,都有其獨特的心理意義。根據個體所處的不同心理狀態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才更有可能把ta拉回來。
比如跳樓,跳樓代表的心理意義是逃避現實中的痛苦和壓力,追求自由、放鬆和解脫。完美主義者容易採取這個方式,他們可能成績優異,成果斐然,當內心幻想的完美外殼再也無力抵抗內外壓力,他們就選擇縱身一躍解決問題,嘭地一聲和世界說再見,乾脆利落。
再比如割腕,割腕代表的心理意義是情感挫折,這種情感包括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同伴關係等等。關係的挫敗或者破裂,導致人的內心有許多負面情緒無從宣洩,只好用自殘的方式折磨自己,寄希望用身體的疼痛取代內心的疼痛。由於沒能熟練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們往往覺得身體疼痛是可以忍受的,但內心疼痛卻無法忍受。
探討自殺方式,可以及時識別自殺信號。數據表明,80%以上實施自殺行為的人,在自殺之前都給過身邊人清晰的信號,這是自殺者處於心理困境並尋求支持的重要信號,那些自殺未遂的人,往往是因為得到了他人的快速反饋和及時救助。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以下這些典型信號時,請及時引起警覺:自殺未遂既往史、負性重大生活事件、關注和挑選死亡方式、物質濫用、提前處理後事、自殺意念的表達等。
當我們意識到身邊親友已經出現相對明顯的自殺信號,一定要及時採取科學的幹預手段。其實自殺幹預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技巧,發自內心的重視和關懷往往是將自殺者從懸崖邊拉回的最重要的力量。
試圖說服一個準備自殺的人立即放棄自殺是不現實的,不要否認或者忽視他們的感受和想法。
自殺者在溝通過程中迫切希望得到的是傾聽和理解,而不是一位擅長說教的導師,走到自殺這一步,他們早已不需要什麼導師。在陪伴他們的過程中,「聽」比「說」重要的多。一對專注傾聽的耳朵,或許就是一隻扔向他們的求生圈,讓他們能緩緩爬上岸。
最後,送個大家《基督山伯爵》中的一句話:
「世上沒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境況的比較,唯有經歷苦難的人才能感受到無上的幸福。必須經歷過死亡才能感受到生的歡樂。活下去並且生活美滿,我心靈珍視的孩子們。永遠不要忘記,直至上帝向人揭示出未來之日,人類全部智慧就包含在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
· 作者,邢捕頭,清華大學心理學碩士,從拼命三娘變成緩釋膠囊的幼兒媽媽一枚。推薦閱讀
戳個「在看」
點個「贊」
隨手「分享「給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