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是根據愛爾蘭新銳作家約翰·伯恩200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電影。由馬克·赫曼執導,阿沙·巴特菲爾德、維拉·法梅加和魯伯特·弗蘭德等聯袂主演。
影片講述二戰期間,八歲的布魯諾是集中營德國司令官的兒子,他與集中營圍欄的另一邊的一個猶太男孩結下了友誼,從而發生了許多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
影片開頭,不論是從情節還是從畫面來看,都是很明媚、很治癒的,讓人怎麼也不能將戰爭與它聯繫起來。
8歲的布魯諾正和夥伴們一起嬉戲玩耍,張開雙臂在大街上瘋跑。而在為剛升職的、身為納粹軍官的父親舉辦的慶祝宴之後,一切都變了。他們由柏林搬到了波蘭。除了父親以外所有的人初到那裡時,就感覺到一股陰森,跟原來的家完全不一樣。布魯諾從自己房間遠遠看到農場,全然不知那就是將會和他有眾多聯繫的罪惡囚牢。
電影的主人公布魯諾,他雖然是納粹軍官的孩子,但是他卻有著純淨的、充滿冒險精神的、善良的內心。在他即將要離開波蘭,離開這個囚牢的時候,他卻出於對朋友不舍、出於為自己對待朋友的錯誤行為的羞愧,拿著鐵鍬,換上條紋睡衣,穿越了電鐵絲網。
是的,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他和很多猶太人一起死在了毒氣中。
雨中,父親大喊布魯諾的名字,母親抱著他的衣服撕心裂肺的哭泣,這一切結束了。
很多人為布魯諾的死而悲傷,卻很少同情猶太小男孩。我想,不能因為布魯諾是軍官的孩子,就覺得他是枉死。難道猶太小男孩不是枉死嗎?猶太人在集中營裡面不都是枉死嗎?就像電影裡面,布魯諾問小男孩,你爸爸是好人嗎?小男孩使勁的點頭,然後布魯諾一副困惑的表情。因為在孩子的眼中,被懲罰的人一定是因為做錯了什麼事。可是看電影的我們應該知道,在這場戰爭當中,猶太人所遭受的是無妄之災。而布魯諾無法理解這場戰爭,他以為這一切都只是遊戲而已。
這兩個男孩也許到死都不明白這一切。布魯諾不明白他心中崇高的戰士,為什麼會毫無理由地去欺凌弱小;猶太小男孩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和親人會被關進集中營。
而這一切,對於兩個八歲的男孩來說,實在太複雜了。但他們的友情在隔著鐵圍欄握手的一刻,是永恆的。
《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美麗人生》等反二戰的作品,每一部都是經典之作,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片中的主角都是站在受害者猶太人的角度講述故事。
而《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則不一樣,它以納粹軍官的孩子的視角來展現二戰的殘酷。雖然沒有一個屠殺鏡頭,但給予觀眾的血腥感卻絲毫不減。
年幼的布魯諾用他看向未知世界的探究目光,讓我們看到那個坐在鐵絲網內穿著條紋睡衣的男孩是那樣的憂鬱苦悶,看到姐姐房中多起來的戰爭海報,看到母親一日日走向瘋狂,看到坡腳的傭人被憤怒的軍官毆打,看到宣傳片中的「農場」與現實中的不同,看到種族歧視毀了一個男孩原本應當無憂無慮的童年,看到戰爭狂熱思想的毒害,看到善良的人們對黑暗的到來發出無奈嘆息。影片並沒有真正的戰爭場面,但是我們卻無時無刻不能感受到整部影片對於戰爭的譴責,發人深省。
雖然本片有著兒童電影的色彩,但本質上還是一部嚴肅的劇情電影。尤其是直指奧斯維辛集中營這一二戰中納粹屠殺猶太人和各國戰俘最為血腥骯髒的地方,而且本片主題試圖探尋關於人性的難題,然而卻將影片本身放在了搖擺不定的道德天平上,更是使得本片的觀眾群上調了若干檔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