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有理,反動無罪/文化獵奇——那些振奮人心的造反口號

2020-12-24 故紙堆裡的隳燼

總有人認為中華民族民族性格過於內斂,缺乏自由、開拓、競爭精神.....。所以中國人溫順,便於管理······這種看法過於片面,完全忽略中華民族性格的複雜性、矛盾性。試問世界歷史那個國家改朝換代的事件多過中國?哪個國家哪個朝代皇帝換的比中國勤?中國信史時代時長4000餘年,這期間大大小小的造反事件超過3000次,中國的統治階層是很沒有安全感的。

起義與造反依照立場、道義是有區別的,但它們本質上是同樣的事情,本文不玩文字遊戲與政治遊戲,把它們當同一回事來講。起義或言造反不管出於天理公理還是一己私慾,不管目的是正義還是邪惡,都需要一個在政治上無比正確的口號。以標榜自己是順應天道的正義之師。口號要言簡意賅、通俗易懂還要鏗鏘有力;抬高自己同時更要對「罪惡」進行譴責;弱化己方之過,重點突出訴求;最好還要帶點宗教色彩以便更好的凝聚人心。一個好的口號必是集語言之大成。讓我們將時間回撥,看看那些造反口號都描繪了怎樣的烏託邦。

伐無道,誅暴秦;陳勝王,大楚興;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看看上面的那些口號及史書記載陳勝吳廣平時言論,這文化水平你要說他兩是土農民打死我也不信。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所率戍邊士卒因大雨失期,按律當斬。秦法家立國,刑法嚴苛絕無轉圜餘地。陳勝吳廣登高一呼:·····天下苦秦久矣····大丈夫當建功立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番動員說的大夥是熱血沸騰,遂揭竿而起。

這場起義有幾點值得細細說道。因人有崇拜名人的心理,假借項燕扶蘇的名義高舉義旗;又認為人們有迷信思想,便大搞「魚腹丹書」、「篝火狐鳴」等等欺瞞手段,嚷嚷「大楚興、陳勝王」。最後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徹底點燃了人們的開拓進取之心。時機成熟,他們打出「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徹底挑起民眾的復仇情緒。造反隊伍不斷壯大,最終席捲全國。群雄見狀,紛紛響應。最能概括這波瀾壯闊歷史的大概是那一句話——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最早最永恆的中國夢,一個皇帝人人可當的中國夢。同時也道出了中國人性格的矛盾性——崇拜血統卻又打心裡不認同血統。當身處下層的時候,王侯將相是沒有血統的,不然下層該要如何往上爬?而當努力爬上王侯將相之位的時候,王侯將相便講究起血統來了,不僅要修族譜給自己搞個顯貴的祖先,還要教育那些下人要安分一點。有眼界的上位者必然時刻要小心翼翼,不然是會倒臺的!可惜這句話已經深深刻入中國人的基因裡,論理綱常,嚴刑苛法皆不能熄滅我們造反的火焰。

清君側

這是陰謀家最最最喜歡用的造反口號。公式一般為「清君側、誅某某。」這種政治鬥爭的手段實在是太絕妙了。一來表明吾皇聖明,只是被奸佞之徒蒙蔽;二來標榜正義,師出有名。法理上無懈可擊,言語上無從辯駁。

但是缺點也極其明顯。因為無情最是帝王家,假如皇帝很快將所謂「奸佞」砍了頭,腦袋裝盒子裡送到叛軍手上,叛軍該如何自處?很明顯,雙方最終還是會爆發決戰,只是立場發生微妙的變化。這場博弈王師叛軍之間都心知肚明,所謂清君側不過是藉口,帝位才是陰謀家想要的。從起兵的那一刻起,陰謀家只有兩條路,要麼滿門抄斬,要麼擁有天下。所謂君側奸佞不過是為了爭取一點輿論上的優勢罷了。

漢景帝時,晁錯推行「削藩令」。傷害藩國利益。於是七個藩國打出「清君側,誅晁錯」的口號發動七國之亂。周亞夫平定了這場叛亂。漢王朝得以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明朝的建文帝沒有那麼幸運,他也削藩,並且十分激進,削了會死的那種。為避免被削死,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打出「清君側、誅齊黃」的口號。三下五除二將朱允炆趕下臺。明朝也度過瓶頸高速發展起來。

朱棣

接下來要說一個比較生僻的人物。南梁侯景於公元548年·····要說這個侯景本是不夠資格在我這篇文章裡佔一席之地的。以清君側名義造反的人多了去了。安祿山(唐)、帖木兒(元)哪個不比他名氣響,血統不比他高貴,所處朝代不比他強盛?而且對於這種三姓家奴一再反噬其主的敗類我也是極其鄙視的。

但侯景的一些做法讓我這個小民暗自······,很難找到一個詞來形容這種感覺。這麼說吧,底層小民有種樂見上層大戶倒臺(甚至被踐踏)的心理······再說下去要是被舉報三觀不正就不好了。

侯景原是東魏的將領,後來投降了南梁。一個人想要改變自己的血統無非兩種方法,一是在歷史上找一個同姓的名人認作祖宗;二是與貴族聯姻。血統這個東西真是讓暴發戶們又愛又恨,侯景也不例外。於是他向梁武帝蕭衍求婚於王謝二族(南方門第最高的兩家),卻遭蕭衍以王謝門第太高為由婉拒,建議他在門第較低的吳姓中再找找。胡人出身的侯景深感受辱,當時就撂下一句狠話:什麼門第世家,我定叫你們通通為奴。後來侯景叛變攻陷建康,南朝的世家們慘遭蹂躪,要麼被虐殺要麼被變賣為奴,原先的奴隸階層紛紛騎到原來主人的頭上,發洩怒火,任意踐踏(這就是為什麼侯景之亂影響那麼大的根由)。門閥世家制度遭遇滅頂之災。

這裡要插一段題外話。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規律)。每一個王朝建立之初,傳到第二代或第三代之際必定發生動亂,若能順利平定叛亂,通過瓶頸,王朝就會進入高速發展的通道,國祚大大延長;若不能快速平亂,王朝要麼就此夭折,要麼會陷入長期的動亂,秦二世胡亥,隋二世楊廣,晉二世司馬衷引發的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中華進入長達300多年的大分裂······,幾乎沒有王朝能夠逃脫這樣的魔咒。

王莽的新朝的新政以及其後續動蕩

如果希特勒在發動二戰前就翹辮子了,那麼世界就多一個偉人少一個惡魔了。嘖嘖,這話聽來多像咱們那句名言: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王莽近來被疑為穿越者,常跟一些神秘事件扯在一起。某某失蹤科學家,神秘玉佩等等。拋開這些子虛烏有的事情,單論所作所為,他也算得上一位有傳奇色彩的帝王了。

他成功發動一場不流血的政變,禪代劉漢的目的是為了推行他的改革。奈何他的施政能力實在蹩腳,制定的那些改革措施既復古又先進,一些先進得得千年之後才能實現;一些又復古得只存在於那些腐儒口中的上古時代。這樣不倫不類的改革能成功才有鬼!

改革既侵犯了既得利益階層,又傷害了農民階層,社會動蕩不可阻止,綠林、赤眉接連而起。

這一時期的起義口號沒有一個響亮的。如赤眉軍「殺人者死,傷人者創」。喂!這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嗎?喊出來絲毫沒有一絲提氣的感覺。還有一個叫李通的打出了「劉氏復起,李氏為輔」的口號。人家造反都想當皇帝,他卻宣稱自己願為奴才,也是奇葩一朵。當然也有可能他是被「位面之子」劉秀的光環閃瞎了雙眼,甘願為輔。

位面之子,就是辣麼吊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我本人很喜歡這個口號,謎語般隱晦,又宣言般直白,同時濃厚的迷信色彩十分契合黃巾軍神棍身份。

東漢末年,外戚專政,宦官當權,邊疆戰事不斷,天災人禍交迫,民不聊生巨鹿人張角設立太平道,用宗教籠絡人心,很快拉起了數十萬的信眾。公元184年(甲子年)太平道信眾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東漢王朝發動戰爭,力圖建立一個政教統一的帝國。

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的起義。展現了宗教對於底層貧苦百姓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也讓統治階層認識宗教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起義以失敗告終。但也造成了東漢王朝名存實亡,軍閥割據的局面。三國時代的到來,給文人墨客留下寶貴的寫作素材。

在元末也有一次大規模的宗教起義。劉福通,韓山童自稱彌勒佛轉世創立「白蓮教」。他們的口號是「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同為神棍,他們比他們的前輩的文學素養差得遠了,該說元朝的愚民政策做得十分到位。結局眾所周知,勝利果實被朱家人給摘走了。

按理說封建迷信在中國有十分肥沃的土壤,卻一直沒能建立起一個政教統一的國度,甚至連一個像樣的割據狀態都無法維持。雖說每個封建帝王都會宣稱自己受命於天,但用宗教手段得國對於中國人來說只能算旁門左道,終非正統。這方面再次體現中國人矛盾性。中國人對於信仰實在不能說堅定,甚至可以說隨便到荒唐的程度,而且造神能力十分強大,隨便扔個方向盤都有人當車神來叩拜。西方的國王皇帝需要宗教來冊封,中國的神如果沒有朝廷冊封就是淫祀,是要被封殺的。說到底宗教無論對於中國的哪個階層的大部分人來說只能算是工具而從沒有真正去信仰。

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不盡

隋二世而亡可惜了!要是楊廣憑著老爹打下的堅實基礎好好幹,盛世之名也落不到李唐的頭上。可惜楊廣太能造了。

煬帝楊廣

楊廣演技實在高超,在未弒父篡位前多像個正人君子:虛懷若谷,謙良恭謹、禮賢下士,對比大哥楊勇環侉子弟的模樣儼然就是明君的樣子。又能幹又謙虛還特別上道。朝野上下無不交口稱讚,誰人不動廢長立賢的心思?

誰能想到楊廣上位後立馬變形,露出本性。好大喜功、徵伐無度、橫徵暴斂,驕奢淫逸、殘暴不仁,幾乎集齊了所有暴君的殘暴形象。幾乎同時,全國各地叛亂四起,不算那些謀反的門閥世家,單單農民隊伍就達到百餘支。這種整齊劃一的叛變情景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農民起義軍中有三支隊伍較為強大,分別是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和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

翟讓、李密率領的瓦崗軍發討楊廣檄,細數其十大罪狀。檄文直言: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不盡。控訴楊廣罪大惡極,不可饒恕,必將惡貫滿盈。一兩個人說你不好也許你並不是真不好,要是所有人都說你不好,那你肯定是有問題的。看看楊廣一生梗概,他罪有應得。

公元611年王薄於長白山率先起事,同年隋朝二把手楊素之子楊玄感夥同李密(即後來瓦崗寨的那位)起兵造反。趁著朝廷鬧內訌,起義軍在全國遍地開花。甚至那些王公貴族,皇親國戚眼看形勢有利,也紛紛起兵造反。其中以楊廣表哥,山西李淵的聲勢最為浩大。

楊廣終於止步揚州,不再四處巡狩。此時禁軍首領,楊廣心腹宇文化及叛變,用一根絞繩結束楊廣罪惡一生。他的皇帝生涯完美演繹何謂眾叛親離。

近來不乏為楊廣洗白翻案甚至歌功頌德的人,其論據是「開邊」、開鑿運河之類。一個短短數年就激起全國性兵變、民變的皇帝,當時的人民已經用行動把他釘上恥辱柱了。後世竟有人一再為之開脫,簡直可笑至極。

打土豪,分田地式口號

這種口號太具誘惑性了。打出這樣口號的起義隊伍無一不迅速壯大。富者良田千裡,貧者無立錐之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公元前孔子就注意到兩極分化是社會動蕩的原因之一,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但任何制度都無法做到絕對平均,並且兩極分化如同物理學的熵增一般,除非打破系統,不然無可阻止。極端的兩極分化必將帶來極端的對立。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一出,何愁無人響應!

「天補均平」是唐末黃巢打出的口號。黃巢這個屢試不第的落魄秀才率領幾十萬的農民在十幾年間流竄了大半個中國。他們沒有幹一件對得起這個口號的事情,相反更將自己置於人民的對立面。不僅稱帝過起驕奢淫逸的生活,更縱容手下對百姓燒殺搶掠,甚至將百姓搗碎充做軍糧······,簡直就是強盜、流寇,讓人恥於將「起義」二字冠在他們頭上。

「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這是北宋王小波、李順在青城起事喊出的口號。宋朝雖然在軍事上積貧積弱,但經濟文化領域表現確實超強。與軍事力量嚴重不匹配,簡直就是外敵嚴重的肥肉。按理說國家如此富足,除了外患應該鮮有內亂。然而大宋一朝竟有400餘次的農民起義:王小波起義,宋江起義、方臘起義、八字軍、紅巾軍······讓人大跌眼鏡。可見當時社會兩極分化極為嚴重,貪官汙吏一手遮天。貧困、饑饉、黑暗壓迫下的底層民眾不反抗,只有死。

均貧富這類口號雖然是炒儒家思想的冷飯,並非什麼新鮮事物。但每次聽來還是讓人熱血沸騰,想高喊「打倒某某某主義」。

南宋鐘相,楊麼在均貧富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更提倡人人平等。他們的口號是「法分貴賤非善法,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誰說中國反對派們的反對理由不崇高,他們從來不僅為生存而戰,也為自由平等而戰。

明末李自成大體繼承了這個口號,他提出了「等貴賤,均田免糧」口號。這個口號有一個通俗版本「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李自成的徵程簡直就是黃巢起義的翻版。前期縱橫捭闔,勢不可擋。忽然又像得了急病,兵敗如山倒。倏然而至,戛然而止。提到李自成不得不提他同期的張獻忠。李自成的戰績加上張獻忠的罪孽,二人合體就是完整的黃巢。

張獻忠部的口號是「蕩平中原,剪除貪官汙吏」,他應該是遭受了貪官汙吏的非人待遇,以至於性格扭曲,心理變態。張獻忠的殺性極重,好殺人,特別是殺女人。恭順的殺,不順的更殺,心情好殺,心情不好更殺,變著法子殺,開著腦洞殺,反正就是殺、殺、殺、殺、殺、殺殺。記載張獻忠罪惡的並非野史,都是正規的史書,斑斑血跡讓人不忍卒讀。但歷史課本卻不會告訴我們這些,甚至還對這支隊伍多加美化。讀者大可不必稱怪,這種情況幾乎發生在每一起農民起義的事件中,見怪不怪。

1851年,洪秀全等借宗教之名打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口後起事。這口號美得像一副畫,好聽得像一首歌。一聽就是無法實現的樣子。太平天國迅速攻陷南京,定都於此,倉促建國。1864年為湘軍所滅。

王權沒有永恆,在王朝的末途,必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幾乎是鐵律。官逼民反,民不反得死。每一場農民起義的興起與敗亡過程都極為相似。前期生龍活虎,勢如破竹,迅速掏空帝國的根基,後期卻又死氣沉沉任人宰割。盛衰的轉折點基本發生定都建國,稱王稱帝之後。這當然不是巧合,這是歷史的必然,是農民起義的宿命。

由於不可明說的原因,官方對於農民起義的態度是曖昧的,評價是偏袒的。總是宣揚農民起義的積極方面,而對其劣根方面諱莫如深。在總結起義失敗的原因總有一條幾乎鐵打不動——農民的局限性。至於什麼是農民的局限性又語焉不詳,什麼眼界不高,戰略低下等等。讓人腦中浮現起義領導者一副泥腿子的模樣。嚴格說來起事那些領導者沒有幾個正兒八經是農民。他們多半是落第秀才,甚至是地主豪強,多少都是讀過書的。要我說質疑他們個人能力簡直就是對中國歷史的侮辱。

試想在這個和平的年代,能拉一個數十人的隊伍,開公司,拿項目,包工程,協調方方面面的人大概已經擊敗社會百分八十的人了;擁有一個千人以上的公司算得上是top1了吧。看看那些農民將領,處亂世,指揮數萬乃至數十萬大軍徵戰千裡,那是人中龍鳳才能幹的大事,誰給了我們勇氣去質疑這些人的能力呢?!

歷史是有其必然性的,面對某些深坑,有時候是不得不跳的。而所謂局限大概是全人類的劣根——喜歡被奉承,容易被誘惑,貪圖享樂。不處高位時認為自己能夠自律,能過做得更好。真當權如窮人乍富,不知珍惜手中權力,任意揮霍。剛起事的時候的確滿腔熱血,之後迅速被腐蝕,忘記初心愉快過起自己曾經討厭發誓要打倒的那種人的那種生活,成了自己曾經憎恨發誓要推翻的那一類人。

未完不續

相關焦點

  • 秦國統一以後六國人紛紛造反,漢朝統一以後何啥卻無人造反?
    在戰國中後期的一段時間內,秦國通過發動戰爭不斷地兼六國進而又增加六國百姓對秦國的反動情緒,因為是人都會有感情,人人都有家國情懷,人人都會熱愛自己的祖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者踐踏,導致人人因此成了亡國奴,對於老百姓來說這是不僅是恥辱也是恨。因而六國的老百姓肯定會對侵略者存有抵制和痛恨的情緒。
  • 清朝噩夢「朱三太子」,61年造反70次,康熙大怒:誅全族
    在清朝歷史上,提到風雲人物就不由得想到康熙帝,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從政61年,「他」卻造反70次,成為了清朝噩夢,76歲時被康熙下令:「誅全族」! 頂著「朱三太子」名義造反的越來越多,竟有70餘次,一時間,「朱三太子」這四個字成了清政府揮之不去的噩夢。康熙為了對付他們可是費盡了心思,軟硬兼施,除了清繳,康熙甚至發動官員讓他們尋找明朝的殘餘勢力,給予官職,實行勸降政策。
  • 無釐頭造反家朱高煦,他的造反之路究竟有多坎坷?
    如果朱高煦從此放棄造反的想法,他可以過得很舒服,哥哥朱高熾對他很好,侄子朱瞻基對他也很好。只要朱高煦有什麼要求,朱瞻基能答應的全部答應,不過這並沒有感化朱高煦,反而令其更為放肆。二、尷尬的造反之路公元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這年朱高煦四十六歲,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然而朱高煦仍沒有放棄他的皇帝夢。
  • 吳三桂造反時,已佔據半壁江山,為什麼他最後失敗了?
    ——雨果(法)文章類型|歷史文化字數|730,閱讀約2分鐘公元1673年,吳三桂殺死雲南巡撫。接著又派大軍討伐滿清,高舉「刑明為囚」的大旗。很快大半個中國都響應了。孫豔玲,尚志信,王輔臣,吳志茂,鄭經等都派兵造反。
  •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時,如果祖母馬皇后還活著,燕王朱棣還會造反嗎?
    馬皇后聽說牽連了一些無罪的功臣,找到朱元璋,對朱元璋說:「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妾同貧賤,願無忘群臣同艱難。」 朱元璋從此懲治犯罪的功臣,更加謹慎,不會無故牽連無罪之人,全賴馬皇后勸說。馬皇后雖然是明朝權勢最大的皇后,但是她儘量讓自己遠離朝政,不到必要的時刻,她絕不會妄議朝政。
  • 明朝大將藍玉如果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首先要明確的一個事實就是:朱棣「敢不敢造反」,跟藍玉「是死是活」,關係真心不大。其實,就算靖難之前,當年的戰神藍玉已經死了好些年,但對於「有追求」的燕王朱棣來說,造反這個決心,不是一般的難下。一個直接的前車之鑑是:明朝以前,歷代大一統王朝裡,地方同姓王爺造反奪位的成功機率,依然還是個悽慘的零。
  • 統治者的本事 全在消化造反
    其實這統治者的本事,全在怎樣消化造反,我這句用的是李零先生一篇文章的標題,他認為中國人的精神深處一直有一種挑戰精神,挑戰鬼神,挑戰皇帝,挑戰禮法,挑戰規則,百折而不撓。我對此深表懷疑,我總覺得咱們骨子的不是挑戰精神,而是忍耐精神,不逼到絕境,那股子勁兒出不來。敢出來跳的,不是後有靠山,就是亡命一搏。
  • 英布被逼造反內幕:因為不相信小老婆的話
    七月,有一個人造反了。這個人是英布。英布和韓信、彭越這三個人幫助劉邦得了天下,然而呢,韓信死了,彭越無罪被誅,而且還把彭越剁成肉醬,讓諸侯王引以為戒。英布感覺到劉邦遲早要對自己動手,與其讓劉邦來殺自己,倒不如自己去殺劉邦,所以,英布決定,反了。英布的造反,是有準備的。首先,便是秘密聚集、訓練軍隊。
  • 「造反有理」?川普的「風車之戰」後
    看來川普的律師團隊需要回爐法學院,補補美國憲法這一課,才不至於誤導老闆走到「造反有理」,挑戰風車這一步。  警察驅逐暴徒,奪回國會大廈之後,參眾兩院的聯席會議繼續舉行。挑燈夜戰到凌晨3點多, 程序走完,彭斯敲錘,宣布拜登正式當選為美國第46任總統。一小時之後,川普發聲,說1月20日的政權轉移將會是「有序的」(「orderly」),宣告了風車之戰的終結。
  • 史上最滑稽的造反:染坊工人百人造反成功,只為了吃一頓御膳
    歷史上無數次造反,只有這次造反既是成功的,也是失敗的,更是滑稽的。染坊工人為了吃御膳的夢想而造反,而且成功殺到了皇宮,吃到了御膳,但是御膳還沒吃完就被消滅了。這麼有意思的歷史,讓我們來看看到底怎麼回事吧?
  • 智能逆襲人工智慧AI造反
    智能逆襲人工智慧AI造反 2020-11-10 18:31
  • 歷史上4句造反豪言,第1句雖然出自奴隸之口,但影響後世兩千多年
    尤其是那些造反,至今聽起來都熱血沸騰。比如下面這四句。 第一句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陳勝和吳廣一行九百人,因奉命戍邊漁陽,臨時集結在大澤鄉。我們不知道這些人來自哪裡,但我們知道他們都是奴隸,所以,陳勝和吳廣都是奴隸。
  • 朱標如果不死,朱棣造反還能大獲全勝嗎?
    一、 朱棣 造反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按照立嫡立長的傳統制度,明政權的第二代接班人應當是朱元璋的嫡長子,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建文帝朱允炆
  • 造反了!美國遭晴天霹靂,最重要一個州剛剛「獨立」了
    除了以上,2018年1月1日起,我們要正式對「美中央」掀起全面造反!一、來真的!加州正式和「美國中央」唱反調!話說,前幾天台灣第二代「護照」鬧了一出烏龍,在其內頁上,竟出現了華盛頓國際機場的照片,引發各界一片撻伐。有人嘲諷道:蔡蠅蚊是想宣告臺灣成為美國第51州!
  • 年羹堯性格頗為自傲 為何直至被殺也未造反
    因此許多手握軍權的大將,都會受到皇帝的猜忌,而這些受到猜忌的大將,一般都會有兩個結局:造反或者被殺。年羹堯在雍正皇帝還沒有登基的時候就追隨他,兩人的關係實際上非常親密,並不僅僅是一般的主人和屬下的關係,年羹堯也幫了雍正皇帝的大忙,他平定了新疆、青海的叛變,為雍正皇帝在民間確立了極大的權威。
  • 安祿山為什麼造反!看電視劇如何演繹
    劇中對安祿山起兵造反闡述了以下幾個原因。一、首相楊國忠步步緊逼楊國忠本是布衣,靠堂妹楊貴妃的關係步步高升,在首相李林甫病死後被唐玄宗任命為首相,替皇帝主持朝政。安祿山察覺到危險信號,請巫師佔卜自己命運從而決定是否起兵,而高尚上前進言並讓安祿山看自己早已寫好的徵討檄文,大致意思是「誅楊賊,清君側」起兵造反。這時猶豫不決的安祿山才下定決心。
  • 造反四次都失敗,最後自殺的劉荊讓人忍不住發笑
    當時劉荊聯合他的哥哥劉疆準備造反,但是這個劉疆膽子非常小,他可不想造反,造反一旦沒成功那不就得面臨死亡的危險啊,好日子就到頭了,這可不是劉疆希望看到的事情,他也不想當皇帝,只想好好享受生活,因此他就把劉荊要造反的事情就告訴了劉陽,那結果就可想而知了,劉荊的計劃還沒有開始就失敗了。
  • 宋江的梁山108將聚義為何說是小吏造反?
    宋江在這個職位上結交天下英雄,拿公家的法律與政策送人情從而博得大名,最後成為造反的眾吏之首決非偶然。另外還有一個文案孔目裴宣,專管內部將士的嘉獎與懲罰。 警察序列的:都頭(刑警隊長)武松、朱仝、雷橫、李雲等人。監獄警察或司法警察有戴宗、李逵、施恩、蔡福、蔡慶、楊雄、樂和等人。
  • 古代將領造反,為什麼士兵都跟著響應?難道真不怕失敗的後果嗎?
    我們大家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一般都會看到這樣場景:造反。一般情況下,為了劇情需要,有些電視劇會安插造反的情節來豐富內容、凸顯主角光環。畢竟,有反派的襯託,才能凸顯主角的偉大嘛。而這些將軍造反的時候,往往都會有很多的將領士兵跟隨。
  • 古代農民率先造反,為何摘桃子都是當官的?原因簡單,3字可解釋
    於是在封建時期,漢人的反抗持續不斷,我們都知道但凡是活得下去,沒人會去造反。那麼古代農民為什麼要造反呢? 舉個例子大家就懂了,假設一個封建王朝建立的時候,共有土地1000畝,其中統治:250畝,大地主豪強和貴族特權階級:250畝,中小地主和農民:500畝。統治階級和貴族階級都是不用交稅的,那麼朝廷所用稅款就在農民的五百畝裡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