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會檄文擲地有聲,上溯辛亥,痛撻滿清,下指列強,怒揭禍心,一句天下所共誅之,更仿佛即刻重回亂世,江湖在左。
中國人講究師出有名,檄文即戰鼓,一則搶佔道義高地,我馬上要揍你了,注意,不是我一個人要揍你,天道人心叫我一起揍你。二則給兄弟們鼓勁,大旗一拉,替天行道。
只是歷史上的檄文一般都是挑戰統治者,比如商湯伐夏桀要出一篇《湯誓》,列數夏之罪,天人共憤,你們國家的百姓已經活不下去了,我們必須要立刻出發,救民水火,聽我的就跟著我幹,不聽我的「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我就全殺了。
估計夏的百姓聞說之後都是瑟瑟發抖,鬥志全無,所以《湯誓》效果那是相當完美,不過天道好輪迴,六百年後,周也憑著一篇照抄的《泰誓》幹掉了商。
改朝換代要檄文,挑戰權威也要檄文,比如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但講真,沒見過幹幾個宵小還要正兒八經出個檄文,什麼時候我堂堂中華之治安要靠堂會幫派摒除恩怨,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了,這到底是9012年,還是1092年。雖說不過是江湖手段,終究還是畫風詭異,不倫不類。
其實這統治者的本事,全在怎樣消化造反,我這句用的是李零先生一篇文章的標題,他認為中國人的精神深處一直有一種挑戰精神,挑戰鬼神,挑戰皇帝,挑戰禮法,挑戰規則,百折而不撓。我對此深表懷疑,我總覺得咱們骨子的不是挑戰精神,而是忍耐精神,不逼到絕境,那股子勁兒出不來。敢出來跳的,不是後有靠山,就是亡命一搏。
據說羅馬史,從頭看到尾,就是麵包、馬戲、基督教。因為老百姓沒飯吃,會造反,有勁兒沒處使,會造反。孤苦無告,也會造反。麵包、馬戲加宗教是消解造反的好辦法。而統治者的本事,就全在如何消化造反上,比如削藩收權,大用能吏,剿撫並舉,王霸雜治,做的漂亮青史留名,做的不上檯面只怕也是要貽大方的。
ps: 看文看音!別看不懂就瞎舉報,咱這是赤膽忠心好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