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二維碼添加小編微信,進入官方微信群,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
2015 年 12 月 31 日,第一次開跨年演講,羅振宇還沒有學會要謹言慎行,看著一千五百億的樂視和四百億的暴風被人罵成是「妖股」,他在臺上表示:「像暴風影音和樂視這樣的公司,不要用傳統的目光看他,這個新物種的存在,一定會改變我們的環境,所以我建議大家,不要講人家是什麼妖股了。」
羅振宇當時對樂視和暴風的態度,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來形容,那就是「意難平」,覺得樂視與暴風都是不被理解的新物種,所以末了他還得為它們再辯解一句:「我建議大家要觀察、結緣,學會做 PPT,
新物種就這樣到來了,我們要學會接受它的存在。」![]()
但是不管是賈躍亭還是馮鑫都不買帳,一個跑去了美國,一個被送進了監獄,只剩一地雞毛。所以有時候,羅振宇的話還真是只能當段子聽,真要信了,是要出人命的。
在電子競技領域,有一個網絡流行詞,叫做「
毒奶」,一開始是用來指代遊戲中的「反向治療」,後來逐步引申為「作出後事情卻往相反方向發展的預言」,用圈內的話來說,就是被「
奶死了」。2014 年,北京有一個賣煎餅的品牌非常火,名字叫「黃太吉」,羅振宇曾經還去過黃太吉的店裡做活動。作為一家賣煎餅的企業,黃太吉當年走的是網紅的路子,最擅長的就是品牌和營銷。當時人們吃黃太吉煎餅,不是因為它的口味獨特,而是為了在微博曬照片,排隊看美女老闆娘和奔馳車送煎餅。有人總結黃太吉的成功經驗說,它是把吃煎餅這個「土得掉渣」的行為變成了一種時尚、一種生活態度,甚至一種文化。對於這樣一家網紅企業,擅長營銷的羅振宇自然非常看好,甚至表示黃太吉的出現,「
意味著過去我們這個商業世界所有的觀察角度全錯。」然而,黃太吉沒火多久,商業世界的基本法則終究還是起了作用,網際網路思維沒能成就黃太吉,在燒光了兩個億之後,不好吃的黃太吉最終還是被市場給淘汰了,不僅外賣團隊被收購、店鋪頻頻倒閉,今年公司還被列為了失信被執行人。同樣是羅胖子,羅振宇當年對羅永浩造手機也非常看好。在 2014 年的一次演講中,羅振宇表示:「5 月 19 號晚上我們一幫搞投資的人在一起吃飯,席間談起了第二天要發布的錘子手機,
當時整個一桌人只有我看好羅永浩。」當時其他人不看好羅永浩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羅永浩從來沒做過硬體,而手機硬體作為一個大坑,有無數細節會讓羅永浩陷進去。但是羅振宇堅持看好羅永浩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覺得羅永浩「
是一個有勢能的人。」如今錘子經營不善只能賣身頭條,羅永浩轉頭又去做了電子菸,從一些採訪來看,羅永浩的勢能終究沒能在錘子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任何作用,反倒是用來和下屬對罵了。不管是暴風樂視,還是黃太吉錘子,這都是被羅振宇奶死的典範,還有一個沒有奶死的 papi 醬,其實也被羅振宇坑得不慘。2016 年 3 月,羅振宇投資 papi 醬,在創投圈引起巨大反響,然而當年11月就被爆出撤資,而且是在 8 月份就已經撤資完成。後來 papi 醬在回應這件事的時候表示,「
不光是錢撤了,所有的項目都撤了。」三番五次的毒奶,開始讓大家對羅振宇的「提名」多了一層解讀。今年年初的跨年演講中,羅振宇又奶了一口戴威,表示:「你知道戴威今年多大嗎?1991 年出生,27 歲,多年輕。按照百歲人生這個坐標,他至少還有 70 多年,甚至更多的時間。70 多年,後面還會發生多少種可能?人生還有多少種變化?不管今天戴維負債多少,都不能說他這輩子完了。」其實在羅振宇說這個話之前,根本沒人會覺得戴威完了,大家眼中完了的不過是 ofo,所有當時有不少人都在為戴威鳴不平:
您可別奶了,我還等著退押金呢!從 2015 年開始,羅振宇每一年都要做一次跨年演講,名為「時間的朋友」,號稱要連續做二十年。但是目前才做到第四年,羅振宇的演講就已經跌下神壇,在一些媒體口中,甚至是從精英的預言變成了咪蒙式的雞湯。今年年初,第四次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之後,一個段子忽然風靡全網:「
中年人看羅振宇跨年演講,和老年人買權健保健品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段子當然有誇張的成分,但是至少代表了大眾對於羅振宇態度的轉變,而大家之所以發生這種態度轉變,主要是因為打臉的速度來得太快。
2015 年 12 月 31 日,第一次進行跨年演講,羅振宇講樂視暴風你們不能小瞧、講資本寒冬你們不可小覷。
結果剛挺了樂視,轉眼賈躍亭就撂挑子不幹了,樂視成為國內網際網路圈最大的爛攤子,而資本寒冬的口號還沒喊起來,共享單車就開始打起了燒錢大戰。這一年,羅振宇還立下豪言,表示自媒體不要做廣告,結果轉年 3 月,他投資 papi 醬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搞了一場價值 2100 萬的廣告拍賣。
2016 年 12 月 31 日,第二次跨年演講,羅振宇表示,下一年的一個大趨勢是時間戰場,一是幫助用戶省時間,二是幫助用戶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
結果轉頭快手抖音崛起了,如今回過頭來看,時間戰場確實存在,但是網際網路公司做的事情卻和羅振宇想像的有些不一樣,一是幫助用戶殺時間,二是幫助用戶把時間浪費在更多無聊的事情上。
由於 2016 年 AlphaGo 戰勝了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這次跨年演講羅振宇還預言了智能革命的到來:「也許只要 5 到 20 年,在我們還沒有退休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極其陌生。」
結果兩年多過去了,風口還是風口,但是人工智慧似乎離我們依舊很遠。說到這裡,我倒是想起了比爾蓋茨年初的一次採訪,在採訪中他提到,當年自己曾經寫信給父母表示,創建微軟可能會錯過一些人工智慧方面的突破,然而二十年來卻發現,自己似乎並沒有錯過什麼。
羅振宇最終還是高估了這個世界突變的能力,卻又低估了漸變的力量。2017 年 12 月 31 日,第三次跨年演講,羅振宇又說,未來網際網路企業的工作模式不是「996」,而是「247」,即 24 小時 7 天工作制三班倒。為了驗證 「247」 的可行性,他還特意以小米、騰訊和網易的吃雞遊戲的上線時間舉例。結果沒想到,如今小米、騰訊和網易最開始推出的吃雞遊戲基本全都涼了,碩果僅存的反而是姍姍來遲的正版手遊。
事實證明,好遊戲是需要慢慢打磨的,並且人民群眾真的不能換電池,而羅振宇倡導的「247」模式,其實比馬雲的 「996」 福報還要壞。
最近幾年,罵羅振宇幾乎成了一種潮流,騙子、忽悠、販賣焦慮,一頂頂大帽子往他身上一蓋,好像做個知識付費都變得非常的十惡不赦。
其實回頭想想,需求催生市場,段子手自然有段子手的生存空間,非要把段子手當做預言家,錯的不是段子手。
我一向覺得,縱觀國內相聲圈,相聲說得最好的其實只有三個人,一個姓郭,兩個姓羅,三個都是胖子。郭德綱的相聲說得好,這是相聲圈公認的,羅永浩的「相聲大會」,也是聲名在外。但是在我看來,羅振宇的相聲水平其實絲毫不遜色於兩人。
我有一個朋友,睡覺前喜歡聽相聲,一開始聽郭德綱相聲,後來聽老羅語錄,現在已經改聽羅振宇了。所以單從娛樂性來說,我覺得羅振宇的水平和郭德綱羅永浩不相上下。
總而言之,一句話總結,把羅振宇的話當做相聲來聽,歡樂無窮,但是如果把他的話當做方法論來做,多半是要吃虧的。
其實想想就明白了,內容創業畢竟是辛苦活兒,羅振宇真要是先知,早就已經登頂福布斯了,何必再來賣會員。
其實很多時候,當我們看不清一件事情真相的時候,真相卻往往比我們想的還要簡單,羅振宇說相聲的原因,或許就同他此前在接受《人物》雜誌採訪時所說的那樣:「我是只會幹這個,我要會造樓,我早就當房地產商去了。
![]()
跨年的那個夜裡,我在影院體驗大型行為藝術,而在深圳春蠶體育館,有7884人滿懷期待,期待著一個胖子登臺。我那電影票才30幾塊,這七千多人的票可就貴多了,從680元到3280元不等。這些人可不像那些被騙到影院的抖音青年,他們很清楚,自己就是來看這個叫做羅振宇的胖子的。羅胖從2015年開始做跨年演講,立志要做20年,就像他曾經常說的,他每天雷打不動六點起床,給大家錄60秒的錄音一樣,這20年的堅持是一種「長期主義」。
普通人的努力,在長期主義的複利下,會積累成奇蹟。時間幫助了他們,他們成為了時間的朋友。可惜這些「時間的朋友」已經忘了,在2016年的某天,長期主義者羅胖把同一天的60秒語音發了兩遍。第二天羅胖很不好意思地道歉,終於被大家發現了,我的語音其實是提早錄好的,我們工作人員昨天發語音的時候出了點錯誤,把先前的語音重新發了一遍。你看看,每一個暴露的長期主義者背後,都有一個幹活不認真的工作人員。很多人把羅振宇的話總結為「片湯話」,翻譯一下就是「正確但無意義的廢話」。今年羅胖又一次貢獻了長達4小時的演講,好幾萬字混雜著廣告和雞湯,總結一下就是兩點:什麼是「小趨勢」?羅胖說,小趨勢就是藉助別人的大趨勢,在大趨勢中找到難以被人察覺的變革。
決定我們這一代人個體命運的,除了眾所周知的大趨勢,更是那種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去主動發現的「小趨勢」沿著這個看起來很厲害的「小趨勢」,羅胖一路講到影響趨勢的趨勢,帶來改變的改變,講到發現小趨勢的非共識,講到他和順豐小哥之間的「信用飛輪」。總之一切玄之又玄,聽起來雲裡霧裡,用幾年前的網絡流行語來形容這場演講再好不過:不明覺厲。根據羅胖的說法,小趨勢就是大潮下的新商機,一種全新的,無人察覺的「悶聲發大財」的商機。然後羅胖開始舉例子,隨著美團的大趨勢,做燒烤攤的現在一年流水六個億;隨著快手的大趨勢,曾經創業失敗的散打哥現在一天帶貨1.6億。觀看錄像的不墨虛著眼睛一臉懵逼,有你這麼馬後炮嗎?跟著美團大趨勢的燒烤攤主可不止這一個吧?現在一年流水六個億的又有幾個?跟著快手大趨勢的可不止一個散打哥吧?真正成功變現的又有幾個?這些成功學故事盛行於20年前的地攤書店,通常著墨於投機,實操落地卻不留痕跡,怎麼到了羅胖這兒都好像是第一次聽說?什麼是非共識?按照羅胖的說法,非共識就是在不被主流認可的壓力下,還能堅持己見的創新。這麼說吧,我每天起床之前大概能產生300個「非共識」,其中一個叫做:為什麼我就不能像羅胖一樣,用新瓶裝舊酒,用舊識裝新知,用陌生感和疏離感,生造新詞,強說舊愁。在羅輯思維跨年演講的前一天,財經作家吳曉波也開了個跨年演講,他請了很多學者公知,其中許知遠的演講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
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們看到了大量的包裝在科技外表、經濟外表之下的庸俗知識,它們是一種新型雞湯。這種知識帶來一種什麼樣的後果呢?我們的認知、情感沒有得到真正的拓展,它們反而變得高度情緒化、不可控化,變成了一種新的陳詞濫調。當然,羅胖會稔熟地引用菲茨傑拉德的名言來化解:「一個人能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只可惜這次羅胖就連名言引用都翻了車,在演講結尾時他說:如果在座的有羅振宇和羅輯思維的粉絲,可能會在這個時候表達自己的憤怒,繼而取關,少不得還要在評論裡留一大堆諷刺挖苦我的話。因為在他們的邏輯裡,我看起來是在「攻擊,否定」羅振宇,也就是間接嘲笑出錢買單的他們,都是被騙的傻x。如果你打算這樣做,我想勸你大可不必,因為和你一樣,我同樣是羅輯思維的受眾。把教育和學習包裝成「易懂」的商品,把自己說成是站在寶庫前叫賣的吆喝人,羅胖商業邏輯和三觀上的自洽,幾乎可以碾壓大部分人。如果把他的話全翻出來,逐句辯駁,顯得冗長無聊,如果站在制高點指責...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想在大眾視野裡,應該沒有誰能比羅胖站的更高吧?對於羅胖和羅輯思維,我想真正健康的打開方式不應該是真正抱著「提高」和「學習」的態度,而是把他提供的內容當作一種新的娛樂消遣。試想,在偶像肥皂劇,無聊綜藝大行其道的今天,能聽羅胖給你講「為什麼軸承是偉大的發明」,也未嘗不是一種選擇。十幾年前有評書相聲,現在我通勤排隊時聽一聽羅胖胡說八道,有何不可?俗話說的好,不看廣告看療效,想能靠羅胖賣的這些東西去獲取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概率實在是小之又小。而羅胖的商業模式,說穿了就是先瘋狂製造焦慮,然後販賣一個看起來可以解決焦慮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到他的鋪頭去買書買「知識」。但是按照他的辦法,就真的能夠解決焦慮?聽了他的演講,就真的能掌握「小趨勢」?混跡投資界的老油條們聽了覺得受到冒犯:我們還要等到羅胖的跨年演講,買了他的書才能看到趨勢?我們還拿什麼吃飯?至於羅胖所說,他的商品能讓你「輕鬆獲取知識」,「每天半小時讀懂一本書」,聽過之後笑笑就好。念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同學都能明白,獲取知識的過程可以高效,可以講究方法,但這個過程是不可能無痛,不可能輕鬆的。換句話說,學習的過程註定痛苦,註定曲折。但凡有人告訴你,可以花極少的代價,輕鬆學會某種技能,只會出現兩種情況:要麼是這種技能根本就如飲水一般稀鬆平常,要麼這個人就是在揣著明白裝糊塗,能騙一個是一個。所以,如果你真的是羅胖和羅輯思維的鐵粉,不如嘗試著去用你的思路理解年輕人盲目追星,老年人購買保健品。年輕人追星買一個榮辱與共自我安慰,老年人買保健品買一個心安理得自我安慰,而你買羅輯思維課程,買一個學習假象自我安慰。歸根結底,都是花錢買一個滿足感,你付出金錢,娛樂自己,他明碼標價,無奸不商。短暫的滿足感如同飲鴆止渴,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但是比起騙老年人的權健,羅胖的起碼圖財不圖命。當然,如果你聽了他誠懇推薦,投資了名為「貝米錢包」的p2p項目,那你該怎麼罵還是怎麼罵。「貝米錢包」曾經和羅胖有過密切合作。羅胖可不僅是發發微博廣告,羅輯思維還聯手貝米出書籍套裝,光是那一次現場活動就有400多人當場在貝米平臺投資理財,甚至在羅輯思維節目中,他都親自推薦貝米錢包,並表示自己都投了不少錢進去。不僅僅是羅胖推薦貝米,就連同樣辦跨年演講會的吳曉波,也曾為這個p2p項目站臺吆喝。根據上海徐匯經偵處給出的數據,一共有5.4萬人倒在了貝米錢包上。所以啊,跨年演講這個事情,還是當個娛樂節目看看就好,崇拜者繼續崇拜,旁觀者繼續旁觀。經濟有沒有周期我不知道,但是指望一個幹媒體出身的網際網路創業者,扮演上帝預知未來,給你指一條2019的明路,是不是有些太不切實際了?
![]()
每年這個時候,羅振宇們總會熱一陣子,不僅僅是他們的跨年演講,更是此起彼伏的反對聲潮。
近日,DISS羅振宇們的文章,又開始刷朋友圈,大家紛紛選擇站隊。
有挺羅派,有倒羅派,誰對誰錯,沒必要評說,良叔只是希望大家客觀一點。
那些寫出反對羅振宇文章的人是什麼動機呢?難道是要啟發民智?
用區區兩千多字想論述一個現象級事件,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那些文章,多半更偏重情感宣洩,讓你的第一反應是:對啊,這些騙子們。
但凡你有這種感覺時,恰恰要當心了,因為很多文字不是為了服務思考,而是為了感情排洩,很多寫作者又精通此道。
說白了,這些文章只是為了蹭熱點,讓你覺得貌似如此,又區別於主流,可以彰顯自己品味獨特,於是隨手轉發。
我說一個常見的,就是抨擊羅振宇們都是知識的二道販子,都是對知識的再加工,所以對多數人來講不容易吸收,更沒有價值。
這話前半句對,羅胖也承認自己是「知識的搬運工」,可後半句就有問題了。
如果簡化一下,這句話的主幹就是:「加工過的知識,沒有價值。」
這下問題就更大了,一個翻譯過來的書籍,算不算加工?那是不是所有翻譯而來的書都沒有價值呢?
況且,什麼樣的知識才不算是二手知識,這是很難界定的,除非你的每一個知識都有具體的實驗結果,而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知識最大的優點,恰恰就在於不用自己從頭證明一遍,而可以在他人的基礎上借鑑、迭代、加工。
有人聽說吳曉波在演說中,四處宣揚生命有限,「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於是就不想再好好工作。
文章用這個例子證明,這些知識大咖宣揚的都是毒雞湯。
這種掐頭去尾,把一句意境升華的金句,變成具體的操作準則,不得不讓人懷疑其真實性。
若真有人被這個金句所害,那麼,呵呵,這類金句、格言,從古至今都沒斷過,而不求上進的人,總能找到支持自己的那條 。
有一句話,你要相信:人都是先做選擇,再去為這個選擇找到合適的理由。
其實,「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是吳曉波一本書的名字,那是他唯一一部散文集。
其中的一篇文章,對「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做了很好的詮釋。
「所有的青春都是在為中年做準備,在中年的午後,你能夠安心坐在草坪上喝龍井茶,有足夠的心境讀一本枯燥的書。有朋友願意花時間陪你嘮嗑,你可以把時間浪費在諸多美好的事物上。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成本」的,而它們的投資期無一不是在你的青春階段。」
所以,「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只是一個目標,你不能當成日常行事的準則。
當然不是,我只為理性和客觀站臺。在這個前提下,我想談幾點關於知識付費的建議。
很多罵知識付費的人,都是為此買過單的人,他們發現,跟著大V們嗨了一陣子後,自己的收入並沒啥提高。該挨老闆罵,照樣挨罵;該拿不到更好的OFFER,照樣拿不到。可是,對於這些人,你們捫心自問,是不是太貪心了呢?指望花點錢,購買幾堂課,就實現人生逆襲,瞬間把同齡人拋棄,真的有可能嗎?
所以,你買課程之前,千萬不要抱著多大期望,再好的課程,也只能當做是往油箱裡加了一瓢油,離到達終點,還差得遠哩。你花了時間和金錢去學一些知識,且不說這些東西對你的實際用處有多大。但最起碼,這個時間你沒去打遊戲,沒去噴口水,沒去把時間浪費在一些無聊的事上。你花錢買回了在這個時間段的自律,那不也是種收穫嗎?
別的不說,就說「得到」,其中每天的「邏輯思維」和「李翔知識內參」,都是免費的,僅僅只是這些,你能聽得完嗎?什麼意思?比如良叔去選購好一點的食品,一般會去山姆會員店,因為我知道品質會有很大保障。
我一個朋友在沃爾瑪(管理山姆的公司)負責採購,她告訴我,她們對於食品類的採購,有七十多道程序。如果產品有一點瑕疵,也別想在她們的超市見到。我不是為沃爾瑪做廣告,而是想說,這個邏輯是相通的。品牌夠大,如果有不合格的產品,會為此付出高昂的信用成本,這對於大商家是很不划算的一件事。
小的知識付費平臺,水平參差不齊,不是說都不好,而是說,你極有可能遇到很差的。
大的平臺,往往把關很嚴。如果讓一個水平不行的人來傳播,那是在砸自己的招牌,這種傻事,他們當然不會幹。而且,那些大的平臺,因為流量大,往往能吸引更優秀的知識傳播人。這就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對質量也更有保障。什麼學完叫你年入百萬,什麼2個月讓你成為寫作大神.
凡是有這種宣傳語的,你肯定不要考慮,他們只是在迎合一些人的速成心理,這反而是一種心虛的表現。
曾花錢去買了一個「人脈」課,號稱和FBI合作過,還說被馬化騰欽點過。結果一聽,我只能說呵呵。
我不想當惡人點別人的名,但這麼灌水的課程,卻如此過分包裝,確實是知識付費領域的毒瘤。
第一,沒有試聽課的,就不要買了,能試聽的,先聽聽看符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再做決定。第二,如果身邊有上過此課程的朋友,可以問問評價,但是謹防對方是託兒,為了拿提成,硬拉你上賊船。現在傳銷無處不在,知識付費領域難以倖免於難.
得到上買了8個人的專欄,吳曉波頻道也買了會員,還買了幾個財經方面的知識星球。我很費解這種行為,問他:「你覺得學這些東西對你經營真的有幫助嗎?」他哈哈一笑說,和我實際做的事相差太遠了,能有啥幫助。他很誠實地告訴我:「我學歷不高,多聽點,在飯桌上能和別人吹牛逼,他們就不會把我當成暴發戶了。」
他知道花這錢的目的是什麼,而且能評估有沒有實現相應的價值。對於那個老闆,他花個小几萬,能提高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對他來講,這錢和精力花得很值。
縱觀很多知識付費者,他們卻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朋友圈就有一名學霸小L,總見她不間斷地曬各種線上課程:創新思維、產品經理、領導力.她的朋友圈看起來如此勵志,但真實的她,卻正處在被公司淘汰的邊緣。那老闆經常說小L,一份會議紀要都寫不好,也不知道她天天學的是啥。其實像小L的人應該不少,他們應該花點時間和精力去學學PPT製作、公文寫作或者EXCEL操作。後來有點明白了,那些付費學習者,雖然不知道想要的是什麼,但是他們卻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麼,那就是當下的工作。
在他們心中,這些都是沒出息的事,是希望儘快擺脫的事,所以下意識地排斥。
而創新、產品經理、領導力這些詞兒,卻能撩動人的心弦,似乎上了這些課,就能和鮮亮緊密聯結。
真實情況就是這樣吧,這些付費知識,很多時候就是一個載體,承載了我們的一些憧憬,為這些憧憬買單,我們樂此不疲。
我並不是否定學習自己領域外的知識完全無用,而是想說,人的精力有限,你要先確定你當前的目標,以此為基點,再進行下一步的躍進。
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任務,我要先學會打仗,我兒子才能去學習商業和農業。
我們的人生階段也是如此,你要先把手頭的事做好,才能進入下一個賽道。
就像上文中的小L,如果她去另一家公司面試,你以為上過幾節產品經理的課,HR就能給她個產品經理做?
所以,關於知識付費最後一個建議是,如果你真想讓知識付費為你增值,那就學些和自己工作實際相關的知識。
固然知識付費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它為熱愛學習的人帶來了莫大的福利。
我們不能只執迷於全然的對與錯,用一個瑕疵就推翻全局。
智慧型手機導致孩子沉迷遊戲,所以這就是個最糟的發明?
這種一概而論的推演,只會讓你失去與時代的接軌機會,放棄科技帶來的便利。
作為一個擁有自由意識的人,你得知道,比正確和錯誤更重要的是:
投稿
分享菁華、啟迪智慧。全球菁英、商業大勢、投資理財、人文感悟的加油站。
歡迎大家踴躍投稿,報酬從優,詳細要求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PS:如果你喜歡今天的文章,讚賞支持下小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