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尚未過去,中國電影票房總額已經翻番。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資金辦數據,截至今年12月3日晚,全國電影票房收入已達400.5億 ,全年增幅逾百億。400.5億元的票房中,國產片票房收入為237.2億元,進口片票房收入為163.3億元,國產片佔比為59.2%。有專家預測,中國電影票房收入有可能在2017年超越美國。
在大洋彼岸,作為長期雄踞文化輸出制高點的好萊塢電影巨頭和觀眾,也在密切留意著中國軍團的擴張動作。今年7月,隨著《鐵拳》、《碟中諜5》、《禮物》在北美上映,萬達影業、阿里影業和華誼兄弟的廠標接連亮相在北美影院的大銀幕上,引發了美國觀眾和業內人士的熱議。
這正是近年中國電影市場繁榮的一種折射——中國民營電影巨頭們已不滿足於在國內市場的高歌猛進,還要在國際版圖上開疆拓土,其迅猛之勢前所未有。
華誼兄弟研究院、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聯合發布了《2015中國影企國際化報告》。
從影片「走出去」到企業「走出去」
中國電影走出去的努力由來已久,從早期第五代、第六代導演在國際A類電影節上折桂、揚名海外,到如今仍然有持續的中國電影、中國故事能夠在國際最高規格的電影節上參與競賽單元並獲獎——但,這些作品儘管代表了中國電影藝術水準的世界級,但在更廣泛意義上的國際影響力仍有相當距離。
此外,大量的中國電影隨著國家公關的方式也在走向海外,在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華人聚居的國家舉辦官方或有官方色彩的電影展映——但很多時候,觀眾也多是華人。
以上兩種方式的「走出去」,其實都沒能真正的形成影響力。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商業才是最具效率的影響力輸出方式。沒有商業機器的運作,過去的「走出去」很多時候只是媒體上的「走出去」,並沒有真正地走進西方觀眾。正如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欒國志去年5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所總結的,當前的「走出去」可以概括為「三多三少」,即中國影片產量多但「走出去」少;中國影片參加國外公益性活動多但進入商業院線少;中國影片進入國外藝術院線、華人院線多但進入主流院線少。
2010年,中國本土市場票房突破100億元,隨後一路高歌猛進,直達今年的400+億元。但對照上圖不難看出,中國電影的海外出口成績卻幾乎可以說是國內的長紅背道而馳。
為什麼「走出去」如此步履蹣跚?欒國志認為,雖然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中國電影想要更好地「走出去」,還是要有國際化的表達方式,這樣才更容易為外國觀眾所接受。欒國志概括為「中國內涵國際表達」,「我們可以利用外國電影人對中國電影市場的興趣和積極性,開展一些合作拍攝。因為合作拍攝的視角往往會有所不同,再加上有國際發行渠道,所以影片可能會得到更好的推廣。」
用國際化的表達講中國的故事,首先就是要學習,但這種學習不是用拜師學藝的姿勢去學,而是以平等互利的姿態切磋著學。官方與民間於是發展出了兩條路徑——
其一是官方通過國家間的合拍協議,為中國電影請來了13個國家的電影人。截至目前,中國已與加拿大、義大利、澳大利亞、法國、紐西蘭、新加坡、比利時、英國、韓國、印度、西班牙、馬爾他、荷蘭等13個國家籤署了電影合拍協議。
根據此前披露的中韓、中英等電影合拍協議,中國與協議籤署國攜手製作的影片若獲得「中外合作攝製電影片」的認可,在中國國內可被列為「國產電影」,相關影片不會受到進口片配額制的限制。此外,還有稅收、資金資助等方面的優惠。
對於中國電影產業而言,學習好萊塢可能是最迫切的需求,能夠複製一個好萊塢的商業世界於中國民營電影企業而言也是共同的願望。
顯然,政治上並沒有為中美合拍打開更綠色的通道,於是在商業上,中國的民營企業們合力開創了第二條路徑。在過去的一年裡,中國民營電影企業紛紛出海,以資本為先導,展開了與好萊塢形形色色的合作。中國民營電影企業在項目的不同階段以不同程度或方式參與好萊塢的電影生產,或是投資、或是發行、或是包括開發、製作在內的全產業鏈的參與。
以華誼兄弟與STX的深度合作為例,今年4月,華誼兄弟與美國STX公司籤署協議,在2017年12月31日前,雙方將聯合投資、拍攝、發行不少於18部合作影片。除享有部分合作影片在大中華地區的發行權外,華誼兄弟還將享有所有合作影片的全球收益分帳並按份額享有著作權。
另一老牌電影公司博納亦在近兩年振奮抖擻後,叩開了好萊塢的大門。2015年11月,博納影業以2.35億美元投資美國TSG娛樂金融,後者是二十世紀福斯長期的融資合作夥伴。TSG與福斯此前已籤署片單融資的協議,片單包括已經上映的《猩球崛起》(2014)、《X戰警:逆轉未來》以及當時正在上映的《火星救援》(2015)。博納此番投資TSG,被認為將可以參與到TSG與福斯仍在進行的這一合作。此外,2014年6月,復星國際宣布已與美國Studio 8公司籤署投資協議,前者於去年7月完成了對博納影業的增持,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華策今年也頻頻展開了國際化的連續動作,與福斯國際、極光影業和《蝙蝠俠》系列製片人麥可·奧斯蘭有多部影片的合作計劃。
萬達影業、樂視影業、阿里影業、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熙頤影業等在今年均以不同形式、不同深度地方式登陸好萊塢。
「留洋新浪潮」:合資更要合作,見識更要掌握
布局國際化成為了中國民營電影企業2015年的一股「新浪潮」,或許可以將其看作是中國民營電影企業的一次集體留洋,以資本的雄心跨海學習,在真實的商業環境裡與代表世界電影產業最強的好萊塢「對手們」博弈、切磋。
於好萊塢而言,一方面一直受限於進口片配額而不能大規模在中國市場攫取票房,而中國市場已經是其除北美本土之外最大的市場,因此通過與中資公司在包括資本、製片等多個層面上的深入合作有利於未來進一步進入中國市場;另一方面,好萊塢大佬的強勢並不會因為對中國市場的垂涎而輕易在談判桌前讓步——好萊塢對中國公司的吸引力不言而喻,但中國公司能夠給好萊塢多少吸引力呢?
從各家中國公司在「國際化」布局方面的公告或對外宣傳上所透露出的細節差異亦能看出對於這個問題的各自答案——與好萊塢博弈後的不同戰果。
1.片單數量
直接與好萊塢製片公司(studio)展開片單計劃的華誼兄弟有20部——與STX合作18部,Thunder Agents系列片暫計為1部,另有1部動畫電影《刀鋒劍客》;華策影業與極光影業、《蝙蝠俠系列》製片人奧斯蘭有7部影片的合作計劃,與福斯國際合作的具體片單尚未確定;樂視影業與獅門影業、傳奇影業、黑馬漫畫、Tiger62有12部影片的合作計劃;熙頤影業與好萊塢方面有出品權的影片計劃為10部,其餘26部享有中國地區的發行權利;博納影業通過投資入股TSG公司的方式,間接參與了20世紀福斯出品的6部影片;萬達影業、阿里影業各投資了1部影片,分別是《鐵拳》及《碟中諜5》。
2. 所涉影片的製作類型和故事題材
華誼兄弟與STX的合作項目主要以中等成本製作的類型片為主,其中驚悚片《禮物》在2015年暑期檔成為當時緊跟超級大片《碟中諜5》和《神奇四俠》之後的賣座片,Thunder Agents是與《蝙蝠俠》系列製片人合作開發的超級英雄題材系列電影,而《刀鋒劍客》則是好萊塢頂級電影工業水準的動畫電影,應當說華誼兄弟所涉的製作類型和題材範圍都是好萊塢成熟和領先的典型,在合作數量和學習廣度方面華誼兄弟可謂是這批留洋出海的中國民營影企當中的佼佼者。
3. 產業鏈參與程度
此外,在對好萊塢項目的產業鏈參與程度方面,有通過投資公司、基金公司等以金融手段參與好萊塢製作,並且因此能夠涉足較多數量的項目;也有以一定數量投資來換取在中國地區發行權利的中國民營電影企業;還有通過投資或合拍享有全球票房分帳或「利益分成」者;華誼與STX、奧斯蘭(Thunder Agents)的合作均涉及全產業鏈的全球收益分帳及版權,尤其是後者的超級英雄題材,華誼兄弟亦可因為享有版權而開發包括主題公園(實景娛樂)在內的全部衍生品。
各家中國民營影企因為自身在體量、經驗、品牌影響力和價值創造力方面的差異是好萊塢在與之合作時「厚此薄彼」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輪以資本為先導的「走出去」,亟需避免的是為了面子而不顧裡子地送中國資本出海。對於好萊塢而言,對「送錢」是不會抗拒的,但是如何定義中國民營影企投來的錢則就看談判對手是否足夠受到他們的尊重。這種尊重首先當然來自於企業的品牌影響力,不僅在國內更要在國際上有足夠的或可量化或是早已建立的行業人脈根基。再者,當然是你的資本實力,包括在中國及國際資本市場的資本運作能力、在海外的實體子公司的資金儲備等。能不能參與到項目開發、製片等電影本身的製作,則與中方公司是不是專業的電影企業、是不是在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上有豐富的製片經驗、顯著的市場成績有很大的關聯。
「好萊塢還是更願意跟電影圈的人在一起,跟懂規則的人合作。」博納影業總裁於冬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講的這句話也算是對自己以及對國內各家民營影企國際化的一個註解。
參與好萊塢的遊戲,有錢很重要——但不止是數量意義上,以金融工具為槓桿撬動大買賣的資本運作能力是中國民營電影企業亟待增強的一個技能,畢竟在中國買家對面的不止是好萊塢,還有華爾街,他們都稱的上是全球最「狡猾」的大腦了,金融平臺和金融工具是博弈的手腕。
國際化人才儲備亦是能夠與好萊塢合作的重要前提。包括熟悉美國財務、金融、法律的專業人才和團隊,面對好萊塢通過繁複的合同文件所晦澀隱藏的財務技巧、法律陷阱等,中國民營影企稍有差池即可能陷入財務深坑或法律窘境。即便是好萊塢的資深製片人,也並不總能與好萊塢製片公司的博弈中嘗到甜頭。
尊重一定來源於實力,中美合作在語言、商業規則上的不對稱,會帶來彼此的不信任,強勢的一方之所以會開放更多的合作窗口甚至是更多的收益分享,不是因為中國公司投資金額多,而是因為後者有實力為彼此創造更大的價值——而不是僅僅只是合資。
能夠更大程度地與好萊塢平等、深入合作的企業,也就能更快、更全面地熟悉和掌握好萊塢產業運行的規則,也就能更全面地理解和體會好萊塢經營者的理念和意識。在未來,也就能更快地掌握如何把中國故事用世界的方式講給全球。
附:中國民營影企國際化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