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在佔領平津以後,謀求佔領整個華北,並派遣兵力向山西進發,與此同時在陝北的紅軍也接受了改編,成為八路軍。在八路軍所屬的部隊中,115師是最先開赴抗日戰場的,並在9月25日開赴平型關,取得了抗戰史上首次勝利而這一戰也讓八路軍115師名震大江南北,成為抗日的一支鐵血力量。
從現有的資料中查詢,八路軍115師師以全師兵力參加了這次作戰,不過時任八路軍115師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的王秉璋,卻極力否認自己參加了這一戰,不過在如今我們看到的平型關戰役的現場照片中,卻有明顯地看到王秉璋本人就在照片裡面,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王秉璋將軍自己後來解釋:照片實際上是擺拍的。
日軍攻陷平津以後,沿著津浦、平漢、同蒲鐵路線,其中又以同蒲鐵路方向為重點進攻方向,由於國民黨軍防守不利,導致天鎮等各處相繼失守,很快就靠近了平型關,閻錫山一面命令部隊防守,一面請求八路軍迅速進入平型關協助作戰,由於前方戰事緊急的關係,115師一經改編完畢,各部立刻出發趕往平型關。
作為八路軍115師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王秉璋的任務主要是聯絡閻錫山,當時他的頭上還有「八路軍運輸司令」的帽子,並在侯馬車站聯繫到閻錫山的聯絡人員,由於前方戰事比較緊急,王秉璋的交涉異常順利,八路軍115師一萬餘官兵從侯馬車站陸續開赴抗日前線,為了中間不出現差錯,王秉璋本人一直到各部都出發以後,才乘坐最後一班列車出發。
當時隨行人員中,還有115師344旅旅長徐海東,後來這趟列車停在了五臺縣,兩人無奈只能下車住一晚上,等第二天再來一趟列車將他們拉走,結果很不湊巧的是,第二天剛好下了一場暴雨,因為山洪暴發的關係,王秉璋和徐海東又被阻攔了一夜。結果9月23日林彪、聶榮臻召集幹部開會制定計劃,兩人因火車延誤,沒有趕上,甚至連整個作戰計劃都不知道,直至9月26日王秉璋才趕赴平型關。
因為沒有實際參加作戰,王秉璋從來不在別人面前宣城自己參加過平型關大捷,不過也有一個問題,那些平型關大捷的照片又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也是一件比較湊巧的事兒,王秉璋趕赴師部以後,立刻要向林彪匯報與國民黨軍協調鐵路的事情,當時國民黨《挺進報》聽說了八路軍打了勝仗,一定要過來採訪一下,不僅如此還帶著攝影機、照相機,想要拍攝一段現場的錄像和照片。林彪對此類事情頗為反感,加之挺進報本身是國民黨復興社旗下的一家報紙,言行最是反動。但聶榮臻考慮到有助於統戰工作,因此贊同採訪。
因為王秉璋和國民黨軍有過打交道的經驗,所以特別要求他出面去接待,需要明白的是,當時戰鬥已經結束,這些國民黨記者對拍攝戰場興趣並不大,而是提出希望能拍攝指揮員指揮作戰時候的景象,因此林彪、聶榮臻為了配合宣傳,也都選了位置拍了部分照片,由於當時王秉璋也在現場,因此照相的時候就把他也照進去了。不過國民黨也十分狡猾,為了不宣傳八路軍抗戰功績,影片後來沒公映就消失了,只保存下來幾張照片,由於太過逼真,還以為是真實打仗的時候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