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工作室近藤喜文《側耳傾聽》背景
現實的非現實感,這是近日我在審視宮崎駿動畫片的背景圖片時所強烈感受到的感覺。日本動畫導演裡兩個最出名的名字,宮崎駿與新海誠,他們動畫的背景是截然不同的。
新海誠的是超現實的現實主義。這裡的超現實並非是超現實主義畫派裡的超現實,而是指新海誠動畫的背景幾乎完全依據現實的背景而產生。現實的背景裡講述超越現實的故事與人性與愛情,這是新海誠超現實主義的來源與歸宿。
宮崎駿的則不然。宮崎駿動畫的背景並非是完全現實的,也許他裡面的建築形制是日本的,但又不盡然地完全相同(從城市整個規模的角度來看)。這正是現實的非現實感的來源。
其實,我們獲得現實的非現實感的感受是要早於宮崎駿的。最早的現實的非現實感應該來自於法國印象派。無論是畢沙羅的《蓬皮瓦圖的賈萊山》還是莫奈的《下威斯敏斯特的倫敦橋》,它們都是源於現實卻又似乎是非現實。
從畫面的角度,真正的現實是學院派的東西,是新海誠的東西,而現實的非現實,則是印象派的東西,是宮崎駿的東西。
就現實的非現實感而言,宮崎駿的動畫會給予我們一種人性美好的思考,它的原理與印象派的繪畫所給予我們的感受是一樣的。畫面是現實的,但實際我們又知道那是非現實的,正是在這一正一假中讓我們感受到那種非同尋常的愛。
我們喜愛主人公們的愛,我們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與此同時,我們又都知道他們生活在另外一個虛擬的世界。那裡的天空是理想化的,那裡的雨季總是按時到來,因而那裡的跳羚(假若有的話)並不會因雨點的落下而欣喜地跳躍,因為那是理想中的必然之物。
惟其是理想的,又為我們的理智所知是虛假的,因而看到那現實的非現實美麗動人的場景,總是讓我們不禁唏噓感嘆。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對於現實的非現實而言,一千個人,有一千個美麗的童話故事,這便是宮崎駿現實的非現實的詩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