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6年4月2日,香港亞視停止播放節目,這個擁有50多年的免費電視臺成為歷史。雖然後來亞視收費電視又重新登場,但是已經不是以前的亞洲電視了。
在香港,亞洲電視本港臺跟TVB翡翠臺之間的收視競爭總是讓人津津樂道,兩家電視臺為了增加收視,相互競爭,推出了一系列針鋒相對的高質量電視節目,也培養了大量影視明星。但一個肉眼可見的事實是,無論本港臺的節目質量多高,它想在收視率上超過翡翠臺,總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呢?在這裡筆者試著分析一下。
首先,TVB幾乎沒有更換過老闆(直到邵逸夫爵士逝世),這讓TVB的運作相對而言更加穩定,公司的發展也更有規劃。而亞視在幾十年中多次更換過老闆,這種做法的結果是讓亞視的規劃跟發展方向朝令夕改,尤其是林伯欣之後,高層更迭頻繁,一會想發展這個,換個老闆以後又轉變思路,想要發展那個。這種不斷的轉變到最後把亞視給轉暈了轉沒了。
其次,TVB有更強大的造星功能。TVB有兩個王牌的新人發掘途徑:新秀歌唱比賽跟藝員訓練班。前者發掘潛力歌手,後者培養戲劇後背力量。梅豔芳、黎明、張學友、陳奕迅、楊千嬅等等香港樂壇的天王天后級別的歌手,都是參加TVB的新秀歌唱比賽出道。而TVB藝人訓練班更是神奇的存在,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梁朝偉、黃日華等華人影視巨星,都是從這個訓練班走出來的。相比而言,亞視雖然也有訓練班,但是整體的成才率還是遠遠不如TVB的,更可笑的是,亞視藝人訓練班培養出來的汪明荃、萬梓良、李思琪、江華等電視圈明星,後來都成為TVB對抗亞視的領軍人物。TVB擁有更多優秀的演員歌手,自然在收視方面有保障。
第三,如果說在電視劇跟演員方面亞視有時還能跟TVB掰掰手腕的話,那麼亞視在音樂節目上的匱乏則可以說是被TVB拋離了一光年。TVB擁有王牌音樂節目《勁歌金曲》。作為香港樂壇影響力最大的四個頒獎典禮之一,勁歌金曲這個節目平臺的存在,讓眾多當時的偶像歌手跟他們的經紀人只會選擇出現在TVB的節目之中,而不會冒著被TVB封殺的風險去亞視登臺。90年代初每年的TVB臺慶模仿日本的紅白歌唱大賽,梅豔芳、葉倩文、王菲、林憶蓮、周慧敏、鄭秀文等女歌手與四大天王為首的一眾男歌手鬥歌鬥藝,這簡直是華人樂壇的神仙陣容。試想一下,一邊是四大天王跟王菲等當紅歌星參與的TVB臺慶晚會,一邊是老歌手葉振棠領銜的亞視臺慶晚會,換作是你,你會如何選擇?而很多偶像歌手因為與TVB關係良好,有時也會出演TVB的連續劇,這顯然又是吸引年輕人收視的保障。
第四,TVB的電視劇製作能力在後期已經遠超亞視。這裡說的能力,不是說製作高水平電視劇的能力,而是拍攝電視劇的速度。很多TVB的電視劇拍攝都是很趕時間的,演員超負荷拍攝。而TVB的藝人在數量上本身就比亞視多得多,因此保證了它的電視劇製作部門能生產出源源不斷的自產劇。相比之下亞視雖然曾經也拍出過不少經典的連續劇,但是到了後期,亞視的藝人部已經名存實亡,亞視自己不再拍攝電視劇,甚至最後撤銷藝人部,靠著外購劇苟延殘喘地跟TVB抗衡,這讓電視臺丟了靈魂,這種抗衡終究不能長久。
最後,是香港電視觀眾的收視習慣造成了對亞視的歧視性收視。無論亞視的節目水平如何,有大量香港電視觀眾養成習慣,只收看TVB的節目。收視不理想,廣告收入就低,廣告收入低,以後的節目製作經費又會受到影響,這種形成了惡性循環。近些年,從亞視過檔TVB的一幫藝人江美儀、陳煒、田蕊妮、萬綺雯、文頌嫻、陳展鵬等等,他們成了TVB的收視福星了,而當年他們在亞視的電視劇無論水平如何,收視卻總不理想,這跟他們的演技沒有關係,有關係的只是他們所在的平臺擺了。香港觀眾對亞視的這種歧視性收視,感覺是多年來積累的根深蒂固的習慣,這種習慣直到亞視倒閉也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