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而杭州」,明代以來很多文人墨客都拿惠湖和杭湖作比較,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惠湖是杭湖的「複製」,部分景點的名字和杭湖一樣,例如民國《惠州西湖志》的修繕者張友仁先生認為惠湖有9個景點模仿杭湖,包括古惠陽八景中的「雁塔斜暉」在內,「因襲而有《雷峰夕照》之嫌」。
杭州西湖的名氣比惠州西湖要大得多,但讓惠湖背上了「因襲比較」的模仿之名,作為出生故鄉的筆者也很不甘心,於是試著考證了一下,「雁塔夕陽」和「雷峰夕照」哪個更早?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特有的「八景文化」始於宋迪。先來看看杭州人,乾隆的《杭州府志》對「西湖十景」的由來是這樣解釋的,至明人地理書,數州縣皆有八景,《西湖十景》仿照宋人,山色湖光,與其說其名副,不如說是與後來的強詞奪理的人對仗?」也就是說,自從「瀟湘八景」出現後,在全國掀起了「八景」之風,杭州的「西湖十景」也是「模仿宋人」。
這個「宋人」就是宋代「瀲湘八景」的創始人宋迪。據《中國美術家大辭典》記載,宋迪,字復古,河南洛陽人,進士及第,被任命為司封郎,他喜歡古樸的山水,尤其工平遠,遠思高妙,筆畫清潤,鳥也極好,其「瀟湘八景」起初未命名,後人以平沙落雁、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魚邨落日等為目之所及。
到底是哪個「後代的人」「潈湘八景」這種想像力豐富高雅的名字命名的嗎?答案是前文所說的《夢溪筆談》的作者沈含。《夢溪筆談》是11世紀末的書,據說是1086年到1093年之間,關於宋迪是這樣記述的,「度支院外地區黨委院長集合郎宋炫工畫,尤其是平遠水,那個擅長者,平砂下降,遠浦帆歸雁山市晴嵐,江上天暮雪洞庭院,秋月,潈湘晚上下雨,煙寺晚禱,漁村日落,被稱為「八景」,有很多很好的,這是「溿湘八景」命名的,果然是被沈包。
就這樣,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特有的「八景文化」始於宋迪,宋炫和沈敘後開始,「溿湘八景」是詩的母親畫題作為出生了,歷經幾個世紀,在國內外傳播開來,產生了豐富的造境抒情和廣闊的文學創意空間,拿惠州來說,幾年前我去惠陽新市採風,經過一個叫「產徑」的行政村,這個村子也有「產徑八景」,另外,每個觀光景點都有古人作詩。
陳是第一個將西湖納入旅遊景區範疇的惠州官員。那麼,古代惠州的「惠陽八景」是何時出現的呢。又是從誰那裡提取的。答案是北宋惠州太守陳俧。北宋治平三年(1066),官門世家上升階段的陳俧從蔡州惠州知識州升格的判決了,他對惠州做了最好的事情,大力整頓西湖。他發現惠州城西有個大湖堤壩的廢水已經乾枯,但老百姓還在繳納魚稅,於是他「引畫築堤截水」,「東起中廊,西抵天慶觀(今元妙觀),延綿數裡」,還在堤壩上「中置水門準備好,疊石在橋上」,不僅如此,陳還在堤壩兩側「植竹徑二百丈」來加固堤壩,這個堤是平湖堤,那座橋是丸北橋。
向北引水的水閘關閉後,橫木筏、新村、水簾、天螺諸泉匯合成湖,湖面擴大了很多,因此,西湖是被稱為「廣十裡」,之後,「湖潤飪田數百時候,蘆葦,藕的蒲魚的利年萬歲,民的湖的東西,其施捨已經豐富了」,「豐湖」這個名字由此而來,後來因為「湖浸於負郭西」,被蘇軾稱為西湖。
眾所周知,這是惠州官員第一次將西湖納入旅遊景區的範疇,他提出了前人未到、至今仍為人熟知的「惠陽八景」(今西湖古八景),據明嘉靖丙辰本《惠州府志·地理志》,陳儔明確提出了「鶴峰晴照、雁塔斜暉、桃園日暖、雷波風清、豐湖漁唱、半徑樵歸、山寺嵐煙、水簾飛瀑」的景觀概念,小陳可能是中國第一個將城市景觀歸納為「八景」的地方主官,宋炫長沙時的身份是「轉運氣判官、尚書、東京都官吏外郎」,因此,更作為畫家的個人身份「溿湘八景圖》的創作,另外,「瀟湘」並不是城市的概念,而是涵蓋。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靈魂和身體,必須有一個在路上,看完這篇文章,你學到了什麼呢?評論區告訴小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