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景」源於道教,和「八卦」一樣,原本是一個道家術語,指人的眼、耳、口、鼻、舌等八個主要器官和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最佳行道授仙時間的氣色景象,體現的是道教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到了宋代,一個叫宋迪的人畫了幅名叫《瀟湘八景圖》的畫,被著名書畫家米芾看上了,又是題詩又是做序,總之是各種捧,八景現象一時之間轟動天下,各地紛紛效仿。到了明清時期,朝廷甚至以行政命令要求各州縣不論大小貧富,是否依山傍水,都必須上報當地八景。從而成為我國獨有的文化現象。
古人以偶為美,故八景多以四字短語命名。文安古八景也是如此。文安古八景分別為:勝水荷香,文潭灝影,漢檜凌霄,唐碑吐霧,九川雪浪,萬柳金堤,蘇公勝跡,孟母高臺。
勝水荷香
此處原為勝芳澱,過去多栽植蓮藕。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映襯盛開的荷花,微風吹拂,清香四溢,綿延數十裡,燦如雲錦。「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美麗的景象堪比杭州西湖,故稱之為勝水荷香。勝芳集市貿易繁榮,商賈雲集,為直隸(河北省)六鎮之一,南來北往的人跨關渡河,勝水荷香的美名傳遍海內外。現為勝芳鎮,以景為名,取意「勝水荷香,萬古流芳」。1963年劃歸霸州。
文譚灝影
位於文安縣城北偏西8公裡,急流口鄉急流口村的北急流口西北邊。古臨漳水,系河道決口急流衝積而成的深水大坑。澄波浩渺,古岸縈迴,天光倒垂,日影如織,別有一番情趣。因年代久遠,現僅存二三百平米。相傳大禹治水時,禹王臨潭賜名:文安潭。
漢檜凌霄
靈集寺內有兩棵高大的檜樹,系漢代建寺時所植,葉如柏、幹如松,四季常青。歷史上文安窪十年九澇,洪水頻仍,樹特別少,檜樹更不常見。物以稀為貴。每當秋收之後,地淨場光,登高遠望,百裡大窪一覽無餘。參天並立於高岡之上的一雙古檜蒼勁挺拔,蔚為壯觀。
唐碑吐霧
位於縣城西北1.5公裡相公莊村西頭往北300米處。唐朝張仁憲之嗣孫張仲武為張仁憲所立,距今將近1500年。每當清晨曉霧迷漫,豐碑突兀,大有張公當年統帥千軍萬馬旌旗招展、威武雄壯的氣勢,故美其名曰「唐碑吐霧」。
九川雪浪
系文安遭受洪水災害時「九川嘯聚、巨浪滔天、落雪成冰」的寫照。一說呈現的是縣城東南角眺望城南窪的景象;一說反映的是曲堤店東南,原大寧橋一帶洪水泛濫時的慘狀(古代在河間府境內有黃龍澱,自鎖井口開鑿,至文安縣玳瑁口[1],通深水[2],經火燒澱[3]轉流入海。當時曲堤店為眾水所匯之區,洪水泛濫,一片汪洋)。景如江南,狀實悽慘。如不為害,倒也壯觀。之所以為景,應是先人想表達去澇還景的美好願望。
萬柳金堤
金堤係指大清河南堤,又稱千裡堤。因沿堤布柳,但見長堤橫亙,高柳參天,碧水浮金,漁舟蕩漾,宛然一幅美麗的圖畫。柳護長堤,取固若金湯之意,故稱萬柳金堤。
據傳,沿河之堤自秦漢始修,宋明以後不斷重修。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知縣史天佑創修大堤,大堤自縣西南大、小王東起往北往東,又往東南至王李墳止,全長一百五十裡,高大堅固,成為歷代防洪的重要屏障。明萬曆四年(公元1576),知縣王湘令百姓沿堤植柳。數年之後,合抱不攏。每逢汛期,伐幹為樁,裁枝為料,以樁抗洪,以料固樁。並嚴令:私自砍伐者,嚴懲不貸。道是:千裡長堤萬棵柳,堪比雄師百萬兵,巍然不懼狂濤怒,勝卻人間無數景。
蘇公勝跡
位於縣城北20公裡蘇橋鎮,北臨大清河與霸州相望。因宋代蘇洵曾授霸州文安縣主簿,故該縣曾為其建橋立祠,祠在河北,清代已廢。據歐陽修《故文安主簿蘇公墓志銘》記載,蘇洵被禮部抽調纂修《太常因革禮》,因為不是常設機構,沒有編制,工資無處開銷,就把他的職銜轉到霸州文安縣,按縣主簿待遇領工資。禮書修成之後,呈奏朝廷,未等批覆下來,就病故了,享年五十八歲。可見,雖雲蘇公勝跡,其實蘇洵並未到任,只是掛個虛職領份工資罷了。但這並不影響人們為其建橋立祠,以表達對這位唐宋文學大家的崇敬之情。
孟母高臺
位於大柳河鎮東一公裡,富各莊村北。此處原有一高大的土臺,臺下有洞,深廣莫測,相傳為宋將孟良藏母處,臺下有碑,題曰「孟母之墓」。清朝末年碑已不存。1958年前土臺尚有遺蹟。
傳說宋將孟良出身貧苦,幼年喪父,由寡母撫養成人。幼年魯莽,好打抱不平,經常與人打架鬥毆,不聽勸解,但母親開口,即刻停手。長大後雖然粗直豪爽,但忠勇過人,深得保州知府楊延昭(楊六郎)信任。那時戰事頻繁,邊境很不安定,孟良便把母親帶在身邊,以便早晚侍奉。無論戰事緩急,二十餘年如一日,從不懈怠。後來老母在益津關病故,孟良痛不欲生,但因連年爭戰,烽煙不息,無法將靈樞運回故鄉,就把老母暫葬在距離糧草重地廣陵城不遠的大柳河,以便趁押運糧草之機祭掃拜望。為防湮沒,就在墳上積土成臺,希圖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