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安這片土地上,自古出現了數不清的名人軼事,有漢代為祈雨自焚的文安縣令趙夔,北魏、西魏吏部尚書周惠達,宋徽宗的大觀碑,唐邊塞詩人、文安縣尉王之渙,宋文安主簿蘇洵,在廣陵城積草屯糧的三關守將楊六郎,明崇禎帝吊死煤山時唯一陪伴在身邊的王承恩,席捲半個中國的劉六、劉七起義,權傾朝野的明代宦官谷大用,在文安教過私塾的明代顯貴孫承宗,多次來文安探族省親的紀曉嵐,四次來文安的乾隆皇帝,清代治水專家、曠世奇才陳儀,在文安廣陵書院做校長的兩代帝師翁同龢,享譽全球的八卦掌一代宗師董海川,朱派西河大鼓創始人朱大官等志載史存的歷史人物多不勝數。
大清河邊新鎮的保定軍,有「先有小保定,後有北京城」之說;廣陵一帶楊家將的歷史傳說。
文安縣城響起過八國聯軍的炮聲,清軍入關前兩次攻破縣城與殊死抵抗的故事,這裡發生過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這些戰場古蹟、遺留物品至今猶存。
在上世紀20年代,大清河畔的左各莊建起廊坊區域內第一個中共特別支部,打響過趙王河四十八村抗戰第一槍。在大清河上,縣大隊多次打日寇包運船,繳獲大量日軍物資,為抗戰所用;在東澱葦塘裡,駐紮著冀中十分區首腦機關,是冀中抗戰的主要根據地;在文安窪深處,打響過敵我傷亡20比1的姜莊子斧頭戰,受到八路軍延安總部朱總司令的通令嘉獎。這些紅色記憶都已載入歷史,成為窪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文安人傑地靈,自古人才輩出,僅有記載的明清兩代,就出了文武進士93人,他們或朝廷伴君,或外地為官,供職於包括臺灣知府在內的全國各地,可謂國家棟梁。
演藝界的成就非同一般,造就了文安的文化大縣。
早在清代,大清河畔的史各莊就建起戲劇班,他們曾為慈禧太后祝壽,以高超的演技贏得賞賜,被封為「京都吉利班」名震一時,後名播杭州,造就了一代武生泰鬥—張世麟。
臺灣著名演員石雋,60年代以《龍門客棧》一炮走紅,1982年獲第二十八屆亞太影展最佳男主角獎。評劇名旦鮮靈霞,鮮派創始人,生於文安窪中心村莊,曾作為祖國慰問團,入朝為志願軍演出。軍人出身的女高音歌唱家張越男,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志願軍兵團文工團副分團長,參加大型歌劇《白毛女》《柯山紅日》等演出。國家一級演員賀永華,這個把自己名字都獻給了京劇藝術的表演大師,在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座山雕,18年無人能替,成為京劇舞臺上最後一個有派別的武淨演員。北派西河大鼓創始人朱大官,以其弦樂婉轉、唱腔幽美,至今被人們喜聞樂見,廣泛傳承。趙王河邊長大的王伯華,自幼受戲劇藝術薰陶,是典型的從村裡走出去的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
近年來,又湧現出李嘉存、韓英群等明星級演員。走出了國際級男高音歌唱戴玉強。
這些土生土長的文安兒女,是大清河滋潤了他們的歌喉,是文安窪賦予了他們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