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經滄桑的文安人民天性聰明、智慧,善於把苦難和幸福用詼諧的手法表現出來,哪怕是厚重的歷史,他們都能用單純、可愛的詼諧演化成地名,把時代的變遷娓娓道來。
(一) 移民文化
據不完全統計,文安窪有60%的村莊由外來人口遷徙本地,佔產立村。其中:70%由山西洪洞詔遷而來;12%由其他省份遷來;18%由其他村鎮遷來。明朝大遷移給文安古窪留下深深的印痕。
元末明初,苦難的文安人民遭遇了人類歷史罕見的天災人禍,可謂天災肆虐、人禍不斷。據《元史王行志》載: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黃河幾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成災,使中原之地,淹沒州城、村寨甚多,漂沒民居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人民無糧可食,直至父子相食。更可怕的是黃河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濫自流,致使中下遊大片土地淪為沼澤,黃水過後屍陳遍野引發瘟疫,讓所剩無幾的村民命染黃泉。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據史料記載,元末中原地區不但水患嚴重,大蝗災也頻頻而至,從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災計有十八九次。僅至正十二年六月"開、滑、浚三州元城十一縣,水旱蟲蝗,饑民七十一萬六千九百八十口";至正十九年冀、魯、豫大飢,通州民間五殺其子而食之。出現了"民食蝗,人相食"的慘狀。
天災未已,人禍又至。持續17年的元末農民戰爭主戰場在黃河下遊、黃淮平原一帶,使兩河地區「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積骸成丘、居民鮮少。」
而太行山之西的晉南一帶卻是另一番景象:群山峻岭,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讓晉南鮮受持續戰亂的影響;且正好趕上那些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中原一帶的老百姓蜂擁而至。如此一來,與中原一帶人煙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滿為患了。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國總人口為5987萬人,山西人口就達410萬人,比河北、山東兩地人口的總和還多。
永樂帝登基後一看,必須移民啊,於是便派十萬人馬督押,以「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把山西平陽、潞州、澤州、汾州等地的百姓移到河北及其它人少的地區來。因為需中經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處辦理手續,領取「憑照川資」,所以文安一半以上的人都說自己是山西洪洞人。
明初經洪洞縣大槐樹處遷往全國各地的移民曾達百萬人之多,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見的。對於當時的明王朝以及後來的社會發展,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千裡古窪的歷史和未來因此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根據歷史傳說,在上古時期,文安應屬九黎氏族部落,是戰神蚩尤後代的繁衍地,而山西晉南應屬古華夏部落,是炎黃子孫的生息地,雖然在元朝大移民之前,文安也有民族融合,但如元朝大移民這樣大規模、成建制的詔遷亙古未有,晉南人與文安人的融合不再是漸進的、零亂的,而是大批量強行置入,黃河支流的不同文明在文安古窪因此發生了劇烈碰撞,繼而交流、融合。在不斷發生和消解的矛盾和競爭中,克服了民族惰性,激發了聰明才智、生機和活力,優化和提高了人類的生存能力,激活了人的各種潛在素質,在中原地帶的人類進化史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一村一風俗,十裡不相同。大移民促進了民俗的重組。移民民俗與當地原住民的民俗在融合過程中重組,形成新的民俗。如河北梆子就很接近晉南的梆子戲。
異域文明的劇烈碰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屬地文明,文安人巧妙地將它們鑲嵌在村名中,形象而完整地傳承下來,讓子孫後代記住那段讓人敬畏的歷史。
和諧:
文安縣以「某各莊」命名的村莊超過30個,如左各家、史各莊、田各莊等,「各」是「哥」的演化。不同姓氏的人從山西等地遷來,立莊打拼,需兄弟般互相扶持、守望相助,故以「某哥莊」命名,取「四海皆兄弟」之意。
平等:
文安縣以多姓氏命名的村莊至少有10個以上,如鞏寇侯、魏李張、郝郭紀、吳王董、溫辛楊等,將地名作為外遷人口相互尊重、一律平等的契約。單姓不同宗、結伴而遷的,也有特別強調平等、團結意願的,如宋莊夥。
謙卑:
文安縣以「務」命名的村莊至少有10個以上,如孔家務、陳家務、孟家務、小務等。據考,「務」,一說為舊時收稅的關卡,一說為宋元時的酒店,這裡我傾向於當地人對小務的解釋:小務,元代田、牛二姓家族在此立莊,因房子蓋的較小,俗稱小屋。後演化為小務。凡以「務」命名的村莊皆為外遷人口佔地立莊,這些外來人為了安身立命、不起衝突,故將村以小屋示人,以表謙卑。所以以「某家屋」作為村名似乎更可靠一些;筆者注意到,以「務」命名的村莊都是單姓,也就是一家人,這家人遷入前或遷入後以釀酒為生或以開酒店為業也不一定。但把這些村解釋為以舊時的關卡而命名就不通了。
佔與防:
文安縣以「屯」命名的村莊大約有七八個,「屯」字的本義是「包起來」、「捲起來」、「圍起來」的意思,以「屯」給村莊命名有著強烈的圈地為我所有和明顯的自我保護色彩,如徐家屯、紀家屯等。
傳承:
文安縣以「子」命名的村莊也不少,但大多沒有什麼實在含義,如大莊子、魯莊子等,但諸如程子、艾子之類,筆者認為,應是詔遷者以程姓、艾姓子孫而居,表達身遷異域、子孫傳承,永世不忘先祖的意願;而南、北、西大有則是緣故鄉山西大有村之名為名,來傳承故土的血脈;馬務營則是取馬姓「務本堂」堂號之含義,後演化為馬武營。
隨遇而安:
為了不與本地的原住民產生衝突,外遷而來的人往往採取因地制宜、隨遇而安的方式起房蓋屋、謀求生活。如:
因靠近泗水河而命名的泗各莊;以三面環水的地勢特徵而命名的東、西、北光洲;
因村址座落在水中高臺上而得名海蓬莊的海豐莊,因在打穀場定居而將村寨命名的吳家場;
因地居文安縣城郊,取「三裡長城,七裡之郭」寓意得名的郭裡村;
因濱臨河道,汛期長發生決口,以地勢特徵得名苑家口的苑口;
以村址靠近官道得名路疃的鹿疃;
為方便耕種,在大清河南岸設一臨時窩棚而逐漸成村的田各莊;
因村址建在意高崗上,該崗蜿蜒十餘裡,彎曲似龍形,以此取名養龍灘的西羊疃;
在「玉皇閣」北面定居而得名北閣村的北村;
因在東澱大堤居住而得名的張管營堤;
因地處文安窪,以姓得名的高澱莊、蘇澱莊、吳澱莊、黃澱莊;
因立村地地勢低洼而取名艾渦的北艾頭;
因在一廟臺圪塔建村而得名的薛圪墶;
因村址在小南河西,靠近橋的一側而得名橋西的西疃;
因村址在「小南河」南岸得名小河南的南疃;
因村址所在之處河道狹窄,淤積泥沙,常決口成災而命名的王村口;
因村西泗水河兩岸柳樹成行而得名柳河村的大柳河、西柳河;
以河道走向得名的西碼頭;
因濱臨河塘,得名塘頭村的塘頭;
因村址位於文安故城西,以方位得名的西張村;
因地勢低洼,常受水災,人們選高地定居,居住區形成一狹長地帶而得名的線莊;
因村址靠近文安縣故城而得名負郭莊的富各莊;
因村址有一通往京師的漕運河道經過,河上有一石礎橋梁而得名石漕村的吳石槽、馬石槽;
因村北為文安縣故城得名近郭莊的靳各莊;
因在明朝吏部員外李堂建的觀音寺旁定居而取名小寺莊的劉小泗、董小泗、鄭小泗、王小泗、祁董小泗;
在大圍河東側定居而取名的東莊;
在古河堤上建村,因位居河堤之陽而得名的南各莊;
因村西有條金龍河,藉以得名金龍口村,後因地勢低洼,河堤常發生決口,水流很急而改名的急流口;
因傍狼虎廟立村而得名狼虎廟的南阜廟;
因村址東南有一大寺(二聖寺)而得名的大寺莊;
因圍河定居而取名的大小圍河;
因村旁有一柏樹橫臥兩岸為橋而得名柏木橋村的東橋、西橋;
因該地有一石牌而得名的宋家牌;
因地處文安城郊,鄰接郭裡村而得名的馮郭、趙郭、宋村;
因村址靠近河口而起名張毗口的大、西長田;
以地勢得名栲栳口的小長田;
因有驛鋪立村而取名孫村鋪的大、小堡;
在古渭河東西側立莊的東、西柴溝;古渭河三岔支流處建村的南、北三岔口和翟村;
在大圪墶上安家,取名趙莊上的大、小趙;
因地勢特徵而取名的大、小京頭;
因濱水臨窪,以地勢特徵而得名的墳頭;
因居於河堤迂迴處,以地勢特徵取名曲堤店的曲店、賀曲堤、王曲堤;
因村址旁有一廟宇,橫書匾額「「齊天觀」,以此得名的大、小齊觀;
因村西有一石橋而得名的石橋;
因位於古長城腳下而得名的司吉城;
因離縣城八裡遠而得名的八裡莊;
因在龍王廟北面定居而得名的龍街;
因濱臨滱水得名的南、北叩裡,大馮家叩裡、郭家叩裡;
因靠近汗代諫議大夫韓延壽之墓而取名的韓村;
因在孫姓娘娘所葬之地而得名的孫氏;
因在唐路王子為唐王墓守孝之處立村而取名的太子務;
因地處文安縣與大城縣交界處,以姓得名的崔、劉、徐、慶、杜邊村;
以村東有莫金山(現已成土崗)而取名莫金裡的口村;
因地處寇水流域得名寇皂店的大叩皂;
因村裡有座龍王廟,廟前有個老龍潭而取名臥龍莊的北德歸。
期盼:
連年的災禍和戰亂給文安原住民和外遷人等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心裡創傷,對生活安定的渴望佔據了他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許多人將這種渴望用村名的形式固化下來,以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如:吉村,取吉利之意;阜安,取安居樂業、物阜民豐之意;善來營,取去除兵禍,渴望平安吉祥之意;新鎮,取日新月異興盛發達之意;阜新莊,取村居高地,土地肥沃,人們富足之意;南、北舍興,取興旺發達之意;豐樂村,取安居樂業之意,後更名為南新村;小保裡,取保民安邦之意,後更名為小堡裡;久遠莊,取長居此地,永遠子承父業之意,後與常家村合併,更名為常久村;安裡,取平安之意;文莊,取修文偃武之意;南、北、劉、王、巨富華,取富貴榮華之意;豐富店,取國富民豐之意,後更名為東、西店;大平州,取天下太平之意,後更名為萬村;啞叭莊,取寬厚仁愛、推已及人、不與人爭之意,後更名為姚澱莊;寧壽屯,取康寧福壽之意,後更名為紀屯。
融合:
原八裡莊,因回族增多,改稱回回營,現更為西營。或許是文安人歷來尊師重道,在文安的移民史中,山東人佔據了足夠的地理優勢,如東關、西關,定居的全是山東移民。
(二) 水患記憶
口村,清道光年間,大清河決口,衝毀了村莊的大部,只剩下少數民房,當地俗稱該處為口子頭,後來人們以此稱謂做了村名;
辛村, 清道光年間,大清河決口,村莊被毀,遂遷移原址東0.5公裡處立莊,改名新村,新字演化為辛;
口上,北臨趙王河,宋初因河道狹窄,淤積泥沙,常決口成災,俗稱王村口。宋雍熙年間太宗北徵幽州,軍隊路徑此地,為保障通行,組織軍士協同百姓堵塞了口門,築高了防水堤埝,取名口上;
崇興村,明代遭水災,房屋倒塌,只剩下一條街,改名留鎮店,後因建有小留鎮,改稱大留鎮;
啞叭莊,民國初遭遇水災,王姓外遷,只留姚姓,故改名為姚澱莊;
陶官營,民國28年洪水泛濫,衝莊斷村,一分為二,析為南、北陶管營。
(三) 風水文化
引村,因該地土質肥沃,物產豐富,附近村名和山西遷民認為該村風水好,陸續搬遷至此地定居,後演化為尹村;
豐各莊,因有一王墳古墓,村裡人認為風水好,取名豐富莊,後演化為現名。
(四) 神怪文化
谷家山子,有趙君顯靈的傳說,常有人來此跪拜求助,遠近聞名,於明末改名趙仙莊,後以方位分為前、後趙仙莊;
前、後王仙莊,明代洪熙年間有一王姓公子一心想求道成仙,曾在此逗留,遂以此取名王仙莊,後析為兩村;
相傳很早以前,樊家莊一帶水草茂盛,人煙稀少,經常有虎狼出沒,禍害人畜,村裡人為此惶恐不安。後來有一過路僧人,功法高強,手持缽杖降服了一狼一虎,於是,村民們為他修了一座廟叫狼虎廟,村子也改名叫狼虎廟;
明虎莊,相傳僧人當年除掉的是只雌虎,雄虎卻僥倖逃脫了。多情多義的雄虎留戀雌虎,並沒跑遠,往南跑出十多裡,在小白河大橋一帶藏了起來,繼續禍害過往行人,後被一過路的明姓青年斬殺,明姓青年也因此收穫了愛情,定居下來,開枝散葉,逐浙成村,為了紀念這位打虎英雄,村子即起名明虎莊,大橋也以莊為名,故有「北有狼虎廟,南有明虎莊」之說,兩村相隔不地十餘裡。燕王掃北時在此安營紮寨,認為明虎莊有暗指大明朝象老虎的意思,便下令改名,明虎莊因此更名為老虎莊,明朝成化年間,金龍河水泛濫,村毀。
(五) 人物紀念
留郡, 隋大業年間,有一郡官因仕途潦倒,在此隱居,故名;
豐樂村,唐貞元四年,有一張相公之墓,並有碑記,死後追贈工部尚書,很有名氣,故改名相公莊;
八姓村,宋嘉佑五年,縣主薄蘇洵來此地察看民情,並建橋一座,民受其福。為了紀念他,改名為蘇家橋,後簡化為蘇橋;
琉璃莊,元朝御史中丞何榮祖之兄任太子侍講,因打了太子,何氏家族懼怕珠簾獲罪,逃亡到此,與本地劉姓結親,定居該地,取名流離莊。明嘉靖年間演化為本名;
東升,乾隆皇帝第三次去南方巡視,曾路過此地,隨行閣老住在該村,村民為紀念此事,取名閣老村。後叫旮旯村。1967年改名現名;
廣陵城,《文安縣誌》載:魏史雲文安縣西北17裡有平曲廣陵王子趙君封地,故名;
天德店,金天德元年建村,故名;
寧壽屯,為紀念本村紀姓大戶名人而更名紀家屯,據說與紀曉嵐還有瓜葛,1949年簡化為紀屯。
(六) 詼諧文化
麻哥莊,據傳,在此定居最早的一長者滿臉麻子,故得名麻哥莊,後演化為麻各莊;
小張管營,由於戶少房少,改名十間房;
魚鱗口,《嘉靖熊乘》載:魚鱗口以多魚鱗口以多魚和漁民居之密如鱗故也,故稱魚鱗口,後與鄭莊子合二為一,更名為「二合莊」;
誇大口,因該地在宋遼交戰時,有宋軍沒有按期破陣,被遼兵嘲諷說大話的歷史傳說,故名;
彭各莊,因此地野生植物繁茂,取名碰棵莊,後演化為現名;
蘆莊以濱臨葦塘盛產蘆葦而得名,後與阜新莊合併,改稱蘆阜莊;
彭耳灣,因村址位於五官澱的下口,緊靠蒼耳澱,地形象個耳朵,以此得名烹耳灣,後演化為現名;
姚澱莊,村裡長者要求後輩寬厚仁愛、推已及人、不與人爭,要像啞巴一樣閉緊嘴巴,故取名啞叭莊,後更名為姚澱莊。
(七) 行業色彩
園裡,遷居此地的人以種菜為生,因住地靠近園裡,故名,後演化為元裡、西元裡;
劉家園,劉姓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此,以種菜為業,取名劉家園;
桃園,因村裡栽植了很多桃樹,取名桃園;
蔡各莊,因這裡是賣花和賣木料的市場,改名花木廠。
此外,還有以鮮明時代特色+行業特性命名的村莊:如李莊農場、新橋農場、界圍農場,以及機務隊、園林隊、翻砂廠、食品廠、黃農新村、一隊、二隊、三隊等。
(八) 大宋印跡
文安縣位於太行山和渤海灣之間,北依燕山,是東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和中原北上的必經之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據考證,著名的楊家將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文安縣很多村鎮的名字都與楊六郎鎮守三關(淤口關、瓦橋關、益津關)有關:
大叩皂,據傳,楊六郎鎮守易津時,這裡是放牧軍馬的地方;
南、北、中留寨,宋遼交戰時,宋軍楊六郎部在此扎過營寨,民間流傳的三營四寨,四寨即指這裡;
善來營,據傳,宋將楊延昭曾在此紮營,單姓在此立莊,更名為單家營;
東、西營,相傳,此地曾是楊六郎鎮守益津關時設置的駐軍營地,由此得名;
南、北官,金大定年間,宋金交戰時,宋軍中有一壓營的官員,駐在該地稱官士營,後改為現名;
潘平,宋雍熙年間北徵幽州時,潘美率軍經過,將老弱殘兵留居此地,故得名潘兵村,後演化為潘平(據神醫老哥哥講,本義是老百姓痛恨戰亂,盼望息兵平亂,所以叫盼平,潘平是訛傳);
界圍,是宋將楊延朗抗遼積慄屯糧之所,村東有古河道、官道各一條,乃水陸交通要塞,宋軍為守衛給養重地,在此設卡立哨,以城為中,方圓十裡為界,軍中有老弱殘兵留居此地,發展成村,起名界衛,後演化為界圍;
官莊,宋團練使楊延朗戌守邊陲時,廣陵城是宋軍屯糧食積慄之所,管理錢糧的官員駐在此處,以此得名官莊;
許各莊,北宋雍熙年間,宋遼交戰時,這裡是宋軍屯駐之所,後軍中老弱者和退役軍士留此屯田,民戶也相繼遷入,發展成村,取名許國莊(報答皇恩以身許國之義),後析為前、後許;
太保莊,相傳雍熙三年宋將曹彬率大軍北徵遼之幽薊於此建大堡屯兵,取名大堡莊,清代,該村澱神廟一廟祝名聲很大,死後為了紀念他改村名為太保莊;
薛疙瘩,相傳當年穆桂英在此駐守,戰前臨產,流了很多血,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成血疙瘩,後演化為現名;
大圍河,當年楊家將在此戍邊,沿河岸建立工事,用樹枝等圍堵河岸,防止遼兵渡河,以事命名,後析為大圍河、小圍河;
馬六郎,據傳當年遼兵逼戰,楊六郎堅守不出,為了激六郎出戰,大罵楊六郎,故該地以事命名為罵六郎,後演化為馬六郎;
前許,據傳該村是楊繼業第一次被佘賽花戰敗而被迫許婚的地方,故稱前許;
後許,據說楊繼業在前許村許婚後又悔婚,在該村第二次戰敗,無奈再次許婚,故稱後許;
賀喜店,據說楊繼業前許、後許,相繼悔婚,直到第三次在該村再敗於佘賽花手下,佘賽華怕他在變卦,當即拜堂成親,故得名賀喜店,後演化為河西澱。
(九) 大明留痕
張、陶官營,明洪武三十一年,燕王朱棣起兵經過兩地,領軍首領張、陶二人分別安營紮寨,後不斷有人遷來發展成村,以該地歷史經歷得名,後演化為張管營、陶管營;
德歸聚,據傳,燕王掃北時有一將軍帶兵打仗,敗陣後闖渭河在該地紮營,憑河設障,阻住追兵,後陳氏在此建村取該地歷史經歷得名德歸聚,後按方位分析為東、西、北德歸。
(十) 歷史文化
西莊頭,據傳,清順治年間,此處駐有為旗人權貴經管其所圈佔土地的官員,因位於新鎮的西面,起名西莊頭;
豐樂村,1943年日偽統治時期改為新民村,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改稱新村,1981年以方位更名為南新村;
西碼頭,據傳,煬帝徵遼經此,兵馬在此登舟渡河,以河道走向,定名為西碼頭。
文安置縣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水患鬥爭史,是一部驚天動地的移民奮鬥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民族戰爭史。苦難的生活、美好的願望、樸素的情懷,濃縮成一個又一個動人心魄的名字鐫刻在村莊的血脈中,成為不須記憶的記憶。
文安縣的歷史很短,短到只有宋、明兩代。宋,寫就了文安的英雄史,留下了楊六郎鎮守三關的動人故事;明,寫就了文安的移民史,為文安縣增加了一半以上的村莊。
文安縣的歷史很長,長達兩千多年。文安人民飽受水患折磨。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文安人民才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文安也才真正實現了「崇尚文禮,治國安邦」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