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節目,如何講述中國精神?

2021-02-19 地理狗看世界

君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我們常常以地名為尺度,來丈量走過的人生。那麼,地名是如何產生和變遷的?中國的地名文化是如何傳承與發展的?對當代人來說,了解地名文化有何現實意義?《中國地名大會》第二季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範式,即以知識競答、文化展演、專家點評等形式,溯源地名來源、傳承地方文化,為觀眾帶來一場場視聽盛宴。

《中國地名大會》第二季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民政部聯合攝製,於1月23日起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目前已播放4期,引發廣泛討論。

2021年春節,很多人選擇就地過年。中國人對家鄉總有一種特別的情感,思念故鄉已被刻進我們的基因裡。在這樣的特殊時刻,觀看《中國地名大會》更是一種別樣的感受,節目在不經意間就會觸動我們的思鄉之情。觀看節目時,一些地名知識點不斷湧進大腦,河南安陽是甲骨文之鄉、湖北十堰既有武當山古建築群,又有南水北調工程裡丹江口水庫……和家鄉有關的記憶也悄然湧上心頭。

現代化進程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異地求學、大城市打拼,已成為很多中國人的常態。在忙碌的都市生活、冗雜的社交媒體環境下,我們每個人究竟對中國地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其實,對不同地域文化的感知,一方面來源於生活閱歷,一方面也來源於大眾媒介。而地名大會猶如一個討論場,通過競賽答題、情景表演、非遺文化講解等多元敘事手段,展現地名由來、各地美食、非遺傳承等內容,讓觀眾更為真切地感知地域文化。

於是,節目裡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故事,為我們了解祖國地域美食、人文遺產提供一扇窗口。從盱眙龍蝦浙江餃餅筒,從川藏線美景駐馬店嵖岈山,中國各地蘊藏著無數生活氣息,我們在大飽眼福的同時,或許也默默開啟了下一次的出遊計劃。由此,地名相關話題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討論,使得觀眾的家國情懷有了投射之地,節目與觀眾之間也進一步實現了情感共振。

安徽鳳陽,既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也是莊子惠子「濠梁之辯」,辯論「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發生地,更是新中國最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農村改革開放序幕的小崗村所在地。可以看出,從古至今,一個地方歷經多次變遷後,也為後人留下不少珍貴的歷史片段。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地域文化的過去與未來?

《中國地名大會》這檔節目為我們看待歷史與當代、地方與全國帶來一點啟發。正如節目一貫堅持的宗旨: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這些地名背後的史學典故、當地的文化遺產、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重要事件,恰恰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註腳,也是當代文化中國的重要精神與物質基礎。

如今,地理意義的距離不再是人們觸達地域文化的阻隔,了解中國各地地名的來源,就是接納與理解地域文化的開始,有助於我們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現代性的實踐。同理,對地域文化與中國精神的傳承也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表現。比如,在節目中看到南京城市航拍畫面,拍的既壯闊又秀美,六朝古都的歷史感和當代都市的現代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連古物建築與現代樓宇也相得益彰。在此,地域文化與中國文化實現合一。即便沒有到過南京的觀眾,也對南京這座城市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代入中國人的身份對南京文化產生自豪之感。

地名是歷史的標籤,它不僅有深厚的語詞文化,更有獨特的地方實體文化。作為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如果單純講地名背後的詩詞典故、文化淵源,容易陷入到枯燥難懂的地名研究中,那麼如何這檔地名綜藝更有趣、更貼近呢?

該節目既關注歷史,也聚焦當下,展現地名文化的過去與未來。具體來看,第二季節目脫貧攻堅、抗擊疫情、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等時事熱點,結合更鮮活的時事熱點講述地名文化,傳達地名背後的中國精神。以第四期為例,齊魯醫院和華西醫院的醫護人員曾赴武漢共同抗擊疫情,此次他們在節目中講述這段經歷,也引出齊魯與華西在1937年抗戰歲月裡建立聯合醫院的歷史。齊魯和華西,兩個地名既包含著無數醫護人員的擔當與付出,也延續著中國人艱苦奮鬥的時代精神。

另外地方展演環節也為地域文化的表達找到突破口。節目以文化表演+地方官員講述+知識競賽的形式,展示了廬山、天台的地名文化。廬山,光是相關的詩詞歌賦多達4000多首,著名電影《廬山戀》也在此地取景,從古至今,都是旅遊勝地。

天台,其地域文化也足夠豐富,天台山、「一根藤」、活佛濟公、餃餅筒,每一樣都令人稱奇。《中國地名大會》給予地方文化被看見的機會,無論是非遺技藝,還是名山古蹟,藉由媒介的表達,其文化意義也能被更多受眾熟知。

正如麥克盧漢所說「媒介是人的延伸」,大眾媒介以綜藝節目記錄下時代精神,某種程度上也是無數中國人個體記憶的放大與拓展。在信息快消時代,文化綜藝作為提升社會認知的一種節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社會集體記憶的「保溫瓶」,無論是抗擊疫情還是脫貧攻堅、地方文旅發展,節目請來參與實踐工作的個體,記錄和呈現他們個體的記憶,將話題再傳遞給觀眾。希望2021年,有更多類似《中國地名大會》的綜藝,肩負起社會責任,反映時代潮流、歷史進程和社會變化的重要信息,讓觀眾饕餮一頓。

相關焦點

  • 電視節目如何讓中國傳統文化「活」了起來?
    總臺近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節目中,打造了多個「超級IP」,成為一張張讓中華傳統文化「活起來,走出去」的靚麗名片。例如,《中國詩詞大會》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通過演播室比賽的形式,重溫經典詩詞,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講好中國地名故事 《地名中國》人文紀錄片採風陝西大荔
    《地名中國》人文紀錄片採風陝西大荔 《地名中國》紀錄片攝製組邀請文化研究學者,圍繞大荔縣域歷史、地理、語言、文學、民俗、建築、非遺等開展調研座談。 「地名中國」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地名學會地名公共服務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劉永利表示,《地名中國》紀錄片是落實中國地名學會「講好中國地名故事,傳承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地名文化」主題踐行活動的一個重要抓手,紀錄片根據地域文化、人文歷史、民俗風情、特色文化、社會變遷等主題框架,用人文發現的視角,用詳實的影像語言,展現一個個具體的地名故事,探究當地人文歷史和文明傳承
  • 為何揚州炒飯、北京烤鴨等美食非要帶地名?《中國地名大會》這本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8月29日,中華書局在王府井新華書店舉辦了《中國地名大會》新書首發活動。《中國地名大會》節目主創人員及主持人魯健、嘉賓康震等出席。《中國地名大會》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的中國首檔大型地名文化類節目,以地名知識競賽的活潑形式,從地理、歷史、語言、文學、民俗等各個角度全方位展現中華大地的萬千風貌,引導人們發現地名背後深厚的人文底蘊、文化華彩和人生百態。《中國地名大會》入選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19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
  • 盤點《中國地名大會》第三期亮點||邱晨 &奉節
    《中國地名大會》第二季第三期播出,依舊引起了大家熱烈的反響。除了基本的地名知識與地名風景宣傳以外,優秀文化傳播也是其不變的底色。展演《早發白帝城》將千古詩句與無邊景色結合,體現了中國古韻古香的經典詩詞之美。歐陽海捨身攔驚馬,體現了無畏的英雄精神。消防戰士張驍與其夥伴圖圖的「戰友」情令人感動不已,多年的堅持與付出為大家展現了奉獻的優良品質。
  • 《中國地名大會》康震、葛劍雄帶你探索人類追夢史
    而在沒有影像的年代,地名成為了人類追夢史的見證者,簡單而又濃縮地記錄著這個地方的人們對於夢想的追求和不滅的信仰。即將於12月14日周六19:00檔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五期節目,便以「追夢」為主題,帶領觀眾沿著地名的軌跡,開啟一段夢想的旅程。
  • 地名文化系列紀錄片《山海有名》全集在南海網上線
    為方便廣大網友了解海南地名文化,領略海南文化歷史底蘊,4月29日,《山海有名》紀錄片第一、二季全十集在南海網上線,網友可在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搜索觀看。地名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是一個民族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記憶、鄉愁的寄託。海南的地名,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 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摘 要:目前,在我國電視螢屏上,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並不多見。僅有的《見字如面》和《信·中國》這兩檔書信類節目,既有語言表達功底深厚的明星進行朗讀,也有主持人及嘉賓進行書信背景及文化精神的解讀,兼具文化和藝術審美功能,廣受歡迎。
  • 三明沙縣被確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沙縣被確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8月21日,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正式發文:經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2017年第一次千年古縣專家會議鑑定,確認沙縣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沙縣從建縣起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這個以小吃而聞名的小城孕育的不僅僅是美食,更是一個文化之鄉、美景之鄉。文化之鄉沙縣在入宋後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時期。其中文化教育事業更是欣欣向榮,出現了「五步一塾,十步一癢」的盛況。其中羅從彥是兩宋學者名流中的佼佼者。
  • 香港地名文化
    香港作為我國的一個特殊地區,有其獨特的文化現象。一方面它具有根深蒂固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有著對中文的執著追求;另一方面,又在長達150餘年的歲月中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處於中西文化交匯之地。香港地區歷史悠久,但「香港」作為地名出現在史籍中卻比較晚。最早記載「香港」一名的文獻是明朝萬曆年間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
  • 「好地方」揚州驚豔亮相《中國地名大會》第二季,這4道題你也來答答看?
    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昨晚7時,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民政部聯合攝製的地名文化節目《中國地名大會》第二季,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進行首播。揚州的名字最早見於哪?揚州八怪你能說幾個?節目中出現了多個與揚州歷史文化相關的問題,同時,揚州清曲、淮揚菜、揚州木偶等揚州代表元素紛紛亮相,充分展示了揚州獨特的文旅魅力。
  • 央視《中國地名大會》第二季正式開始錄製,建議把主持人魯健換掉
    據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的官方消息,由央視和民政部聯合錄製的中國首檔大型地名文化節目《中國地名大會》第二季已正式開始錄製。作為一檔專門弘揚地名文化的節目,《中國地名大會》第一季在今年年初播出時,雖然不像《中國詩詞大會》那麼火爆,但也受到了很多地理知識愛好者的追捧。
  • 日本地名比中國地名更好聽更有逼格?大錯特錯
    在豆瓣、知乎和微博上都有一種論調:日本的地名比中國的地名更好聽更有逼格。他們的第一項論據是,日本的一級行政區比中國的更有歷史厚重感。多麼講究多麼有文化呀!而中國的一級行政區劃用的概念是省、市(直轄市)、區(民族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省」是元朝才出現的區劃概念,論資歷比「道」晚了600多年。「市」在中國古代是指大型商業區,大唐的「東市」和「西市」分別隸屬於「萬年縣」和「長安縣」。而日本沿用了唐朝命名習慣,如北海道下設札幌市。你說當代中國的「縣」和「市」顛倒了,那你看看日本的「郡」和「縣」是怎麼玩的。
  • 蘇州市舉辦「地名文化進社區」活動
    12月23日,由蘇州市地名委員會、蘇州市民政局主辦,姑蘇區人民政府協辦的蘇州市「地名文化進社區」主題活動暨《蘇州地名》發布儀式在姑蘇區舉辦,首次發布地名文化口袋宣傳冊——《蘇州地名》,立足於講好本地地名故事,弘揚吳地文化。  《蘇州地名》由市民政局設計製作,是紮實推進蘇州地名文化成果轉化的項目之一。
  • 揚子江集團領淮揚菜實力出鏡《中國地名大會》第二季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民政部聯合攝製的《中國地名大會》第二季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進行首播。《中國地名大會》作為中國首檔大型地名文化類節目,不僅在黃金時段播出,還得到央視級媒體微博、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新華社、抖音等媒體宣傳播放。
  • 日本地名問題隨筆
    同時,不僅用字相同,而且讀音也頗為相似,只不過日本對這些單位的漢字讀音沿襲了中國古代的讀法,因而與現代漢語有一定差別。那麼,為什麼中國文化會對日本地名乃至日本文化產生如此深刻的影響呢?中華文化圈其次,日本民族文化的後進性和對外來文化的可貴的攝取精神。與同一時期的中國文化相比,日本文化是比較落後的。
  • 葛劍雄《中國地名大會》上揭秘
    這是1月4日晚間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節目上的一道題目。題目的正確答案是D。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民政部聯合攝製的首檔大型地名文化類節目《中國地名大會》以「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為主旨,共12期,每周播出一期,首播時間為每周六19:00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
  •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是一個比較艱深複雜的問題。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錢穆《中國文化精神》、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等對此都有過討論。郭教授指出:「要講清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一定要建立在與外國文化,特別是與西方近現代文化的比較背景之上」。這表明他自覺運用中西對比的方式,來突顯中華文化的精神特質。書中提出的這六條,對中國文化的人生態度、政治哲學、思維方式等都有精準的概括,其中一些特質具有內在的普遍性。
  • 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講述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近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上映。講述家族與祖先、漢字的力量、國際化中國、中國製造、科技的藝術、飲食的藝術等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不但在國內引發熱議,在海外也受到了外國網友的一致好評。
  • ​央視《中國地名大會》銅川選手邱晨一站成名 驚豔全場
    》銅川選手邱晨一站成名 驚豔全場       2月6日最新一期《中國地名大會》播出,銅川選手邱晨一舉成名,驚豔全場。地名通關34級一氣呵成,沒有給對手留下絲毫機會,成為地名大會第一位一次性闖關成功的選手。
  • 央視《衣尚中國》:展示服飾文化,探尋美學精神
    央視綜藝頻道近期播出的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即以「綜藝+紀錄+設計師+品牌」的形式展示服飾文化,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在人生重大禮儀中的演繹,以及在當代生活中的創造性轉化呈現了「中國節穿中國衣」的構想,回顧和闡釋了中華服飾文化中的智慧與情感、創造與包容,表現了中國服飾的美學精神,在傳播中華服飾之美的同時,提振了文化的自豪感,提出了當今服飾設計的新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