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我們常常以地名為尺度,來丈量走過的人生。那麼,地名是如何產生和變遷的?中國的地名文化是如何傳承與發展的?對當代人來說,了解地名文化有何現實意義?《中國地名大會》第二季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範式,即以知識競答、文化展演、專家點評等形式,溯源地名來源、傳承地方文化,為觀眾帶來一場場視聽盛宴。
《中國地名大會》第二季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民政部聯合攝製,於1月23日起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目前已播放4期,引發廣泛討論。
2021年春節,很多人選擇就地過年。中國人對家鄉總有一種特別的情感,思念故鄉已被刻進我們的基因裡。在這樣的特殊時刻,觀看《中國地名大會》更是一種別樣的感受,節目在不經意間就會觸動我們的思鄉之情。觀看節目時,一些地名知識點不斷湧進大腦,河南安陽是甲骨文之鄉、湖北十堰既有武當山古建築群,又有南水北調工程裡丹江口水庫……和家鄉有關的記憶也悄然湧上心頭。
現代化進程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異地求學、大城市打拼,已成為很多中國人的常態。在忙碌的都市生活、冗雜的社交媒體環境下,我們每個人究竟對中國地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其實,對不同地域文化的感知,一方面來源於生活閱歷,一方面也來源於大眾媒介。而地名大會猶如一個討論場,通過競賽答題、情景表演、非遺文化講解等多元敘事手段,展現地名由來、各地美食、非遺傳承等內容,讓觀眾更為真切地感知地域文化。
於是,節目裡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故事,為我們了解祖國地域美食、人文遺產提供一扇窗口。從盱眙龍蝦到浙江餃餅筒,從川藏線美景到駐馬店嵖岈山,中國各地蘊藏著無數生活氣息,我們在大飽眼福的同時,或許也默默開啟了下一次的出遊計劃。由此,地名相關話題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討論,使得觀眾的家國情懷有了投射之地,節目與觀眾之間也進一步實現了情感共振。
安徽鳳陽,既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也是莊子惠子「濠梁之辯」,辯論「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發生地,更是新中國最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農村改革開放序幕的小崗村所在地。可以看出,從古至今,一個地方歷經多次變遷後,也為後人留下不少珍貴的歷史片段。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地域文化的過去與未來?
《中國地名大會》這檔節目為我們看待歷史與當代、地方與全國帶來一點啟發。正如節目一貫堅持的宗旨: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這些地名背後的史學典故、當地的文化遺產、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重要事件,恰恰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註腳,也是當代文化中國的重要精神與物質基礎。
如今,地理意義的距離不再是人們觸達地域文化的阻隔,了解中國各地地名的來源,就是接納與理解地域文化的開始,有助於我們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現代性的實踐。同理,對地域文化與中國精神的傳承也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表現。比如,在節目中看到南京城市航拍畫面,拍的既壯闊又秀美,六朝古都的歷史感和當代都市的現代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連古物建築與現代樓宇也相得益彰。在此,地域文化與中國文化實現合一。即便沒有到過南京的觀眾,也對南京這座城市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代入中國人的身份對南京文化產生自豪之感。
地名是歷史的標籤,它不僅有深厚的語詞文化,更有獨特的地方實體文化。作為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如果單純講地名背後的詩詞典故、文化淵源,容易陷入到枯燥難懂的地名研究中,那麼如何這檔地名綜藝更有趣、更貼近呢?
該節目既關注歷史,也聚焦當下,展現地名文化的過去與未來。具體來看,第二季節目脫貧攻堅、抗擊疫情、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等時事熱點,結合更鮮活的時事熱點講述地名文化,傳達地名背後的中國精神。以第四期為例,齊魯醫院和華西醫院的醫護人員曾赴武漢共同抗擊疫情,此次他們在節目中講述這段經歷,也引出齊魯與華西在1937年抗戰歲月裡建立聯合醫院的歷史。齊魯和華西,兩個地名既包含著無數醫護人員的擔當與付出,也延續著中國人艱苦奮鬥的時代精神。另外地方展演環節也為地域文化的表達找到突破口。節目以文化表演+地方官員講述+知識競賽的形式,展示了廬山、天台的地名文化。廬山,光是相關的詩詞歌賦多達4000多首,著名電影《廬山戀》也在此地取景,從古至今,都是旅遊勝地。
天台,其地域文化也足夠豐富,天台山、「一根藤」、活佛濟公、餃餅筒,每一樣都令人稱奇。《中國地名大會》給予地方文化被看見的機會,無論是非遺技藝,還是名山古蹟,藉由媒介的表達,其文化意義也能被更多受眾熟知。
正如麥克盧漢所說「媒介是人的延伸」,大眾媒介以綜藝節目記錄下時代精神,某種程度上也是無數中國人個體記憶的放大與拓展。在信息快消時代,文化綜藝作為提升社會認知的一種節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社會集體記憶的「保溫瓶」,無論是抗擊疫情還是脫貧攻堅、地方文旅發展,節目請來參與實踐工作的個體,記錄和呈現他們個體的記憶,將話題再傳遞給觀眾。希望2021年,有更多類似《中國地名大會》的綜藝,肩負起社會責任,反映時代潮流、歷史進程和社會變化的重要信息,讓觀眾饕餮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