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安|璀璨奪目的窪澱文化|窪澱之魂

2020-12-28 養夢齋

(一) 文安城

文安古城

文安城的建築與眾不同,城門有五個:分別為迎恩門(東城門)、永定門(西城門)、來燻門(南城門)、拱辰門(北城門)、作新門(小南門)。城內有木石牌坊、兩庵九廟和鐘鼓樓。迎恩門外有靈集寺,寺內漢檜雙雙挺立,幹雲凌霄。大街從中間折斷,相互錯開。

古城牌樓

傳說王莽改制期間,有一個叫馬武的河南人引大軍屯聚在文安窪伺機討伐王莽,但因地勢低洼,每逢雨季,水位上漲,經常威脅到水寨,於是馬武為自己精心打造了一艘金船,將所有軍備物資都裝入船中。一年秋夜,馬武外出巡視營防,忽然東風大作,天降暴雨,澱水暴漲,金船錨纜應風而斷。馬武回營後不見了金船,急忙帶人尋找,費了好大勁才在西岸[4]找到了金船,馬武正要下令將船撐回營地,身邊的謀士獻策道:「大王,打江山時就如同這船兒飄來飄去,等將來坐江山可不能飄忽不定,大王的金船就是將來的京都呀!依我所見,不如將金船穩在西岸,等將來打下江山就在此地建都如何?」馬武聞言大喜,隨即下令將金船穩固,在四周蓋起了樓閣,並以金船為中心,修建了筆直的大街,圍起了四四方方的土城,就是最早的文安城。後來,馬武投奔光武帝劉秀,便下令將金船埋在土城之下。

古城牆

不知道過了多少年,在春草萌芽的季節,從南方來了個道士,先是在文安城附近轉了幾圈,既不打尖又不住店,最後竟在城東一片新出土的蘆葦蕩旁搭個窩棚住了下來。葦地主人見道士半年多來整日盯著自己那片蘆葦地寸步不離,納悶不已:莫非自己的地裡埋著什麼寶貝?於是,未等蘆葦成熟就假裝提前來收割,看看道士是個什麼反應。這下可急壞了道士,又是打躬又是作揖,非要買下這片蘆葦,葦地主人故意把腦袋搖的像撥浪鼓似的,說什麼也不賣。道士苦苦央求,葦地主人才半推半就地答應了,但聲稱必須準備一萬兩紋銀,少一個子兒也不賣。窮道士被逼無奈,只好說他不買整片蘆葦,只買那棵最粗的葦子。葦地主人說,那棵葦子是自己精心培育的苗種,葦農怎麼可以將苗種賣掉呢?看道士一片真心,他就讓一步,只要拿來五千兩銀子,自己就忍痛割愛賣給它,否則就必須告訴他為什麼非要買這棵葦子。道士無奈,只得外出籌錢。約定在他籌錢的這段日子裡,葦地主人必須看好葦子,不能有任何閃失。

道士走後,葦地主人倒也實在,天天守在窩棚裡。只是這白天還好過,一到晚上,陰颼颼的冷風颳過蘆葦蕩,「刷刷」作響,又冷又怕。好幾天過去了,也不見道士的蹤影。葦地主人急了,後悔不該把道士擠兌走了,要是他不回來,自己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瞎子點燈白費蠟?不如回家算了,受這罪幹啥?轉念一想,道士分明對這棵葦子別有用心,肯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萬一等自己走了,道士回來偷偷把葦子割走可怎辦?想來想去,決定把葦子割下來扛回家中,等道士回來,再賣也不遲。於是拿起鐮刀,三下五除二,把那棵最粗壯的葦子割下來,扛回家去了。

幾天後,道士籌齊了銀子,興衝衝趕回來,卻發現那棵葦子不見了,一問才知道葦地主人給扛家去了。道士一聽,仰天長嘆:「天意呀!可惜我多年的心血竟被你這庸人毀於一旦!」葦地主人道:「別矯情了,錢沒湊齊,就寬限你幾天,反正這葦子也跑不了!」道士怒道:「你就知道錢,錢,錢!你知道嗎?葦子要到九月初九才能長成,你竟在初五就給砍了,還有什麼用處?現在不要說給你銀子,你就是白給我,我也不要了!」

葦地主人一聽傻了眼,五千兩白花花的銀子就這樣被自己弄丟了,腸子都悔青了。道士看他一臉沮喪,心一軟,說道:「本來天機不可洩露,可事已至此,就實話對你說了吧!在這文安城的地下,有漢朝馬武將軍留下的一艘金船,多少年來,多少能人異士都想把它弄走,可基於弄不到撐船的金篙。這金篙要一千年才能長出一棵,沒有金篙,大羅神仙都沒辦法讓它現身。多少年來,我一直在尋找金篙的下落,直到今年清明,才發現金篙原來就在此地。這金篙在地下孕育千年,已經破土而出,只需等到九月初九就可成熟收割。可你不守承諾,未等精脈灌足就把它給砍了,精脈不足,如何能撐出巨大的金船?」

一番話把葦地主人驚的目瞪口呆。道士嘆息一聲,轉身就走,葦地主人一把拉住道士的衣襟,苦苦哀求,無論如何要把金篙的用法說出來。道士無奈,說道:「唉!要說這千年一遇的機會,錯過了還真可惜,你想試一試,倒也無妨,但千萬別太貪心了,要是不行,可別勉強,不然會有生命危險!」葦地主人一聽心花怒放,點頭如同雞啄米。道士道:「一定要等到九月初九更深人靜,雞不叫狗不咬的子時,肩扛金篙,進南門,去東門,點三篙;去北門,重重地點三篙;然後去到城西門,聽到水聲響後就趕緊跑到城中心,在十字街頭站穩腳,重點三篙聽聲音,聽到船動水響,用篙撐住別鬆勁。如果撐不動,立馬放棄,切記切記!」 葦地主人聽得入了迷,恨不得馬上就把金船弄到手,連連給道士磕頭作揖,起身一溜煙跑了。道士高聲唱道:「人心不可貪為重,貪財過重害性命……」,飄然而去。

再說葦地主人,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寢食難安,急盼著九月初九快快到來。三等四等,終於等到了九月初九這一天,天剛蒙蒙亮就做好了一切準備。好不容易挨到了子時,立馬按道士的指點順次操作,在十字大街重點三篙後,果然聽到腳下「吱呀呀」一聲巨響,地面開裂,射出萬道金光,露出半條金船。葦地主人喜出望外,立馬把金篙插入裂縫,拼命撐住金船,金船慢慢分開地面,向東南方駛去。就在金船離城過半時,葦地主人嫌船行進太慢,猛地用力一撐,就聽「喀嚓」一聲,金篙斷為兩截,受了驚的金船立刻像衝山而下的碌碡一樣,向城中飛速退去。這下可急壞了葦地主人,隨手把兩隻半截金篙一扔,跳入水中,用肩膀扛住金船,怎奈回天無力,幾經掙扎,終因一時貪念,被金船擠入水底,永遠被壓在文安城下……而那兩隻被拋向空中的半截金篙,正好落在東城外靈集寺後,瞬間長成兩棵高聳入雲的檜樹,成為後來著名的文安八景之一;受驚潰退的金船硬生生地把文安城大街撞裂,錯開幾十米,從中折斷。

漢檜凌霄
大圍河清真寺

(二) 大圍河清真寺

大圍河清真古寺始建於明朝(1403)永樂年間,清乾隆年間重修。古寺經過歷代修繕,尤其是最近重新大修後,更加氣勢雄偉、富麗堂皇。迎門大殿中六柱聳起,四面挑角做為脊樓。脊角梁頭鑲有龍頭等獸頭裝飾,花紋絢麗,玲瓏剔透,基本保持了乾隆年間的建築風格。

據寺中碑文記載,乾隆妃子霍卓氏,維吾爾族人,很受乾隆寵愛,賜號「容妃」,傳說她「玉容未近,芳香襲人,奇芳異馥,沁人心脾」,故被人稱為「香妃」。有一年,她隨駕出巡路過大圍河,見此處河水潺潺,人們圍河而居,宛若回疆,不覺見景生情,憂思難忘。回宮後便委派回族曹姓太監到此監建清真寺。乾隆皇帝親書「正大光明」,並製成藍底鎏金字匾,掛於大殿正門。後曹太監定居圍河,死後葬於此,墓碑尚存。

鹿町龍潭

(三) 鹿町龍潭

在文安縣鹿町村村北,有一水塘,豐水年面積達300畝。因其坑大水深,即便大旱之年,也從不乾涸。據傳潭心有一海眼,與東海龍宮相通,東海龍王每年都要通過海眼到這裡巡視,故人稱「龍潭」。潭裡的大粘魚仗著一身蠻力,經常跳出水面,欺蝦霸蟹。潭邊飲水的大黃牛看不憤,便經常與它較力。神奇的傳說吸引了民國大總統、北洋軍閥馮國璋,於是趁從北京返於河間之機,專門到鹿町水塘察看,見水面一望無際,水清見底,傳說中的「仙人島」浮於潭中,四周柳蔭茂密,淺水處荷花盛開,風景如畫,確是「臥龍藏仙」之地,便想買下來據為己有。當地士紳為此事還專門赴京商談,後因馮很快倒臺,此事也就沒了下文。

行宮

(四) 一窪十行宮

行宮分為帝王行宮和泰山行宮兩種:帝王行宮是指封建帝王離京外出進行巡視、狩獵、遊覽和封禪等活動時暫時居住的宮殿;泰山行宮,一說是姜子牙封神時,將泰山頂封讓於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降旨,從西地長安到泰山每500裡建一行宮,供其歇息;一說是泰山聖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或「泰山老奶奶」)「庇佑眾生,靈應九州」,所以各地都建有祭祀碧霞元君的道場,一般都叫做「碧霞宮」、「聖母廟」或「奶奶廟」,山西人多叫「娘娘廟」。又因碧霞元君的主道場是泰山,所以各處的碧霞宮也稱「泰山行宮」。

泰山行宮

一個小小的文安窪,地處九河下梢,水患頻仍,人民困苦不堪,竟興建5座帝王行宮,5座泰山行宮,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蹟。

文安最早的帝王行宮是金章宗完顏璟的行宮,建於金明昌年間(1190—1195年),地點在縣城東北的潘平村西南。當年金章宗剛剛繼位,「正禮樂、修行法、定官制」,躊躇滿志,時常從事狩獵活動。文安潘平行宮就是他狩獵時的駐蹕之地之一。因年代久遠,行宮早已蕩然無存了。

我和神醫老哥哥在潘平村口

其餘4座帝王行宮有兩個共同特點:一、都是為清高宗(即乾隆皇帝)所建;二、都建在大清河沿岸,分別為太堡行宮、蘇橋行宮、左各莊行宮和石溝行宮。

之所以將行宮都建在大清河沿岸,是因為文安窪的水患多由大清河水泛濫所致。每到雨季,瀝水順河而下,波濤洶湧,河水漲溢,堤潰壩垮,給沿岸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清高宗是一個體恤民情、加意黎元的君主,在文安遭遇水災時,曾多次沿河巡視災情,並傳諭發帑修堤築壩,蠲賦賑災。每次巡視,便駐蹕沿河諸村,足跡踏遍大清河沿岸。這4座行宮就是他巡視災情的見證。

蘇橋行宮建在蘇橋鎮長村街(疑指今下碼頭長街)中間,和石溝行宮均創建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直隸總督方觀承和文安知縣馮履鹹請帑興建。具體規模和建築風格都沒有文字記載,民國本《文安縣誌》只有「遂成一邑大觀」之句,足見其宏偉。

太堡行宮創建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繼澱神祠之後又一次大規模的建築。地點在太堡村(今太保莊)西北約一華裡處的澱神祠旁。行宮由主殿、東次間、西次間和行館八景構成。宮中殿堂樓閣、軒亭池廊,應有盡有;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美不勝收。其主殿仿故宮殿堂建築,雖沒有故宮那樣富麗堂皇,但僅從殿門前兩側站立至今、保存完好的兩座高大的石獅子,便可透視出當年主殿的宏敞;東次間和西次間在主殿兩旁,是皇帝的寢宮。而行館八景則是供皇帝賞玩和伴駕人員居住的場所,典雅別致,饒有風趣。行宮主殿和東、西次間都有清高宗的御書楹聯。主殿門額上書有「澄清鏡治」四個遒勁的大字。行館八景均為清高宗命名並手書,名為「靜寧齋」、「頤慶堂」、「惠暢樓」、「互鏡軒」、「問源亭」、「延清閣」、「澄淥池」和「引薰廊」。筆者感嘆,如果清高宗將行宮的花費省一些出來?文安窪會有多少人改變流離失所的命運?

經過100多年的風風雨雨、波噬浪齧,到民國時,蘇橋、石溝、太堡村和左各莊的四座行宮有的「皆成隙地,舊跡猶存」,有的被「擅伐樹木,削平臺池,漸次開墾,頓為糧田」。

據民國本《文安縣誌》載,文安有泰山行宮五座:一座在永定門外(古城西門外),一座在柳河,一座在勝芳,一座在京頭村(今分為大、小京頭兩個村莊),一座在程家屯( 今分為前、後程屯兩個村莊)。具體方位、建築時間和規模樣式等不詳。據考證,五座泰山行宮均建於明代。把碧霞元君從泰山請到文安來供奉,無非是祈禱諸神,保佑莊稼免遭蟲災、旱災、水災,人民免受瘟疫的傷害,過上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神醫老哥哥在尋找行宮殘片

完顏璟行宮殘片

(五)文安三寶

文安有名順口溜:文安窪三宗寶,地梨兒、苲菜、三稜草。

歷史上文安窪十年九澇,洪水頻仍,每遇洪災,常常是顆粒無收。在政治清明的年代,尚可指望賑災糧款接濟一二;遇上政治昏暗的年代,缺衣少穿、食不果腹。文安三寶支撐窪澱的窮苦百姓度過了最艱苦的歲月。因此,文安三寶成了文安人血脈傳承的靈魂。

地梨兒

地梨兒

地梨兒一撮毛,好吃不好刨。地梨兒呈圓形,皮黑,肉白色,球狀體頂端長著一撮毛。地梨兒是「三稜草」的地下莖,富含澱粉和糖分。由於文安窪常年被水淹泡,到處長著茂密的三稜草,三稜草下面的泥土裡,則埋著許許多多的地梨兒。水旱地刨打方法不同,吃法也有多種,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了吃,但更多的是曬乾了,磨成粉,貼餅子、蒸窩頭吃。

苲菜

柳葉苲

柳葉苲

苲菜種類很多,生長地域廣,繁殖快,最常見有柳葉苲和羊毛苲。柳葉苲可以吃。年頭不好,人們就把它撈上來,曬乾,剁碎,拌上點麩子或棒子麵,蒸熟了吃。這東西很難吃,一股子腥味。所以,柳葉榨更多的是做飼料,用來餵豬。羊毛苲不能吃,但採一兩棵放在魚缸裡,金魚點點、湛清碧綠,煞是好看。

三稜草

三稜草

三稜草開春發芽,秋天結果。這東西有個特點,不管水有多深,它都會長出水面,有的甚至可以高出水面兩米多。前兩寶解決的是吃,這一寶解決的是用。三稜草的用途甚廣,可以編成蒲團、蒲扇、蓆子、帽子、各種小工藝品和過冬用的暖草鞋,而且比棉鞋更暖和,穿上它,多冷的天也不凍腳。

「吱兒」的傳說

說起拔三稜草,還有個典故,據說乾隆皇帝巡視文安窪,恰巧碰到一個拔三稜草的,只聽「吱兒」一響,三稜草拔下來了。乾隆皇帝心生一計,想考一考身邊的紀曉嵐,就問:「紀愛卿,這個『吱兒』怎麼寫呀?」紀曉嵐略一思忖就說:「一個提手旁,一個草字頭,下面一個水字。」」 「怎麼講?」 「用手一攬水中的草,用力一拔,就聽見『吱兒』了。」乾隆皇帝當場哈哈大笑,直誇紀曉嵐聰明。

(六)偉大的犧牲

1963年秋,正當文安窪一片翠綠,豐收在望之際,河北省西南部大雨滂沱,山洪暴發,千裡堤告急,天津市危險,為保衛天津市和津浦鐵路的安全,文安窪人民顧全大局,做出巨大犧牲,遵照省委、省政府決定,先後在白洋澱小關、灘裡閘、隔澱堤、趙王新渠小垛村和子牙河的王口、姚馬渡分洪,再加滹沱河3處決口,共有九路最高峰達17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湧向文安窪。到8月30日,全窪水位達最高值,大趙水位8.63米,文安城南關水位8.81米。這場特大洪水比民國六年(1917年)大洪水時的南關水位高出0.77米,比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特大洪水時南關水位僅低0.13米。文安窪滯洪量達37.2億立方米,使全縣除牛角窪以外的其餘18個公社、5個國營農場、339個大隊遭受嚴重災害,其中331個大隊被水圍困,有96個大隊全部進水,有78個大隊部分進水。大窪一片汪洋,街上行舟,釜底遊魚,房倒屋塌,橋站衝毀,直接經濟損失一億多元。

相關焦點

  • 走近文安|璀璨奪目的窪澱文化|人物故事
    劉六、六七起義大清河邊新鎮的保定軍,有「先有小保定,後有北京城」之說;廣陵一帶楊家將的歷史傳說。在大清河上,縣大隊多次打日寇包運船,繳獲大量日軍物資,為抗戰所用;在東澱葦塘裡,駐紮著冀中十分區首腦機關,是冀中抗戰的主要根據地;在文安窪深處,打響過敵我傷亡20比1的姜莊子斧頭戰,受到八路軍延安總部朱總司令的通令嘉獎。這些紅色記憶都已載入歷史,成為窪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 走近文安|璀璨奪目的窪澱文化|兇波惡浪
    據民國本《文安縣誌》記載:「文安受六十六河之害,其最巨者,西北則大清也,西南則瀦龍也,東南則子牙也。」「文邑災異自漢迄今唯水為甚,水災之迭起環生幾於無歲無之」。文安窪地處海河流域的下遊,也就是常說的「九河下梢」。
  • 走近文安|璀璨奪目的窪澱文化|豐富多彩的地名文化
    飽經滄桑的文安人民天性聰明、智慧,善於把苦難和幸福用詼諧的手法表現出來,哪怕是厚重的歷史,他們都能用單純、可愛的詼諧演化成地名,把時代的變遷娓娓道來。(一) 移民文化據不完全統計,文安窪有60%的村莊由外來人口遷徙本地,佔產立村。
  • 走近文安|文安八景
    從而成為我國獨有的文化現象。古人以偶為美,故八景多以四字短語命名。文安古八景也是如此。文安古八景分別為:勝水荷香,文潭灝影,漢檜凌霄,唐碑吐霧,九川雪浪,萬柳金堤,蘇公勝跡,孟母高臺。勝水荷香勝水荷香此處原為勝芳澱,過去多栽植蓮藕。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映襯盛開的荷花,微風吹拂,清香四溢,綿延數十裡,燦如雲錦。
  • 一部難得的冀中人文地理圖冊 ——陳有柱攝影集《我的文安窪》讀後
    而從某個方面說,這些恰好構成了冀中平原的文化特點。        這些年,我們常說的「西澱」,即白洋澱文化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尤其隨著雄安新區的成立,越來越多的專家把研究視線轉移到這裡,這「千年大計」的文化研究也確是件重要的課題。需要提醒的是在歷史脈絡中,冀中平原上和西澱並存的大的水域還有東澱,以及文安大窪,他們是一個關聯整體,忽略哪方面都不是完整的。
  • 每天一個武清故事 第1215期 老龍鳳閘與牛角窪
    20世紀30年代初,華北水利委員會為解決因永定河匯入海河導致的航道淤塞問題,在今北辰區屈澱村修建了北運河節制閘和新引河,將永定河水往東導入了澱北塌河澱一帶窪地。由於永定河為多沙河流,塌河澱很快被淤高,永定河便經常會發生回流和倒灌現象,而與永定河在屈澱匯流的北運河,也因此受到影響,一到夏季,就會因宣洩不暢,進而形成漫堤現象。
  • 廊坊十大網紅打卡地——文安古城牆等您來
    為進一步挖掘我市文化旅遊資源,展示城市品質內涵不斷躍升的嶄新面貌、增強廊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打造廊坊特色網紅文化,豐富市民節日生活。各縣(市區)推選出本轄區具有代表性、人氣旺盛的特色點位或消費新場景進行評選,日前,廊坊十大網紅打卡地活動順利落幕。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十大網紅打卡地之一的文安古城牆。
  • 【文安天氣】
    【文安天氣】 2020-12-24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安天氣】天氣早知道
    【文安天氣】天氣早知道 2020-12-22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