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春暖花開的時節來了,卻依舊感到無比寒冷。這就是剛剛破春的風,帶著幾絲潮溼和幾絲寒意,但寒冷之後就是春天,《立春》時節總在冬寒之後,堅持下去就有盼頭。嘗過生活酸苦的人,看電影《立春》都會被勾起內心的幾處潮溼,觸動不已!
觀眾喜愛它,因為仿佛看到的就是自己,電影人喜歡它,因為無論情節、色度和演技都是難得的電影佳作。顧長衛最後一部讓我記憶深刻的電影是《最愛》,第一部是《霸王別姬》,跨度了十八年,歲月在變,風格不變,顧長衛一直都在努力的尋找和深挖著更多關於人性和社會現實的作品,赤裸裸、血淋淋,「同性戀」、「愛滋病」、「小人物」諸多如此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元素。
《立春》亦是如此,王彩玲是一個不安分的人,追逐著自己巴黎大劇院演出的夢,說不清是充實了半生還是蹉跎了半生,最終這種不安分依舊敗給了現實,在路邊賣著豬肉的王彩玲,望著收養的孤兒,不再憧憬!最後的那場歌劇院演出,是夢是幻?
過去的四十年,是突變的四十年,念書的時候,總會背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很赤裸,幾千年的文化壓抑和洗禮,但凡不合時宜、格格不入的新事物出現,則一定會被唾棄和排擠!
在過去的四十年時間裡,類似的電影還有著很多,著手於社會上一些不被人們注意的角落,描述農村「傻子」的樹先生,描寫拐賣兒童的《親愛的》,總有一部可以讓我們潸然淚下。
「同性戀」舞者被人們無情的嘲弄,最終通過一場「強姦」鬧劇,拔了喉中的那根魚刺,無奈又可笑,無知卻又現實!黃四寶最終也沒有考進自己夢寐以求的美院,轉身扎進下海浪潮,開了一家婚介所,做起了騙人的勾當。開著被人砸了爛碎的麵包車,卻自得其樂,一個文藝青年,終究也被現實給打磨成了混混!
「身患癌症」的女孩貝貝,為了在「生命最後的時刻」,圓自己的唱歌夢,渴求王彩玲的幫助。王彩玲為了貝貝放棄了自己的北京戶口,當夢想實現的貝貝在舞臺上敘述著自己的不幸,轉身卻又懇求王彩玲的原諒,多麼的現實,多麼的扎心,究竟哪句是真哪句是假!顧長衛擅長選擇社會的陰冷麵,展現一個個觸及心底的酸苦故事。種種這些,我相信,並不是讓我們沉淪和唏噓,而是為了讓我們勇敢的活下去、堅持下去,王彩玲最終帶著孩子快樂的佇立在北京大街上,「同性戀」舞者終於在他覺得最可以放飛自我的地方翩翩起舞!
我們需要看到的,是整個社會的進步,文明的推進,《立春》裡那些曾經被人們嘲笑和唾棄的事物,在今天,都已經敞亮在陽光下,他們所期望的世界,其實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