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財報
作者:白曉旭
從2019年5月第一創業上市至今,第一創業在短短一年內發布22次減持公告
進入7月,A股有青雲直上之勢,上證指數連續突破過3000、3100、3200、3300、3400點五大整數關口。在資本市場迅速升溫的同時,券商股優先受益、暴力拉升,Wind券商指數7月以來漲幅超30%。
業內人士對此表示,當前註冊制為主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改革正穩步推進,作為重要中介機構的證券公司改革引發廣泛期待。
然而,就在證券行業頭部化效應凸顯、行業競爭分化加劇、牛市起步之時,面對股價暴漲,多家券商卻紛紛祭出減持計劃。《每日財報》注意到,第一創業就是其中之一。
股價拉升VS股東減持 重要股東跑步「出場」
回顧第一創業公布的六月份財務信息,公司2020年上半年營業收入達10.61億元,淨利潤為3.80億元,6月份內創收2.08億元,佔前6個月收入的20%以上,業績比較可觀。
第一創業的股價表現也十分「討喜」。進入7月份之後,第一創業連續放量大漲,最高漲幅高達58.8%。
與業績水平可觀和股價高調表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第一創業大股東的連連減持。
《每日財報》注意到,2020年1月16日,公司披露持有本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東華熙昕宇投資有限公司計劃自公告日起的6個月內減持本公司股份不超過2985.76萬元。7月3日,華熙昕宇表示完成減持計劃。
根據《每日財報》觀察,華熙昕宇於今年3月24日、3月25日和7月2日減持第一創業共計2985.76萬股,其中7月2日減持2735.76萬股,佔比逾九成,也就是說減持計劃主要是在進入今年7月份之後完成的。
而距離前一批次減持計劃完成僅一天時間,華熙昕宇再次發布減持公告,並於7月14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本次減持計劃已經完成,通過大宗交易和集中競價方式共計減持2105071973股,佔總股本的3.00%。
華熙昕宇的減持行為直接改變了第一創業的股東結構,截至2019年6月底,華熙昕宇還是第一大股東,減持後下降至11.56%,首創集團被推上了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7月6日,第一創業公告,公司第三大股東浙江航民集團將在6個月內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第一創業股份不超過3502.4萬股,佔第一創業總股本比例不超過1%,減持理由是主業升級、產業布局調整。
從2019年5月第一創業上市至今,第一創業在短短一年內發布22次減持公告,重要股東華熙昕宇、航民集團、能興控股7次減持公司股票,合計減持數量4.5億股,佔總股本比例12%。航民集團全額減持完畢後,第一創業的前三大股東將依次為北京首創集團,華熙昕宇和浙江航民集團,三者或分別持有第一創業總股本比例13.27%,11.56%和4.97%。
牛市成為減持套現良機
相對中小散戶,大股東的減持行為通常被認為是對於公司未來發展的不自信、或者眼下市場情緒過度高漲趁機套現落袋為安。
我們再來看看這位套現的大股東。
回顧第一創業的發展史,第一創業的前身為1993年成立的佛山證券。
2008年9月,華熙昕宇認購2.7億註冊資本幫助第一創業完成一輪大額增資擴股,同時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華熙昕宇的掌門人趙燕以生物醫學起家,華熙國際投資公司的建立則是以2019年上市的「玻尿酸第一股」華熙生物作為基礎。
一家主營體育文化和生物醫藥,一家是證券公司,「門不當戶不對」的結合顯示出了極為明顯的不相關性。
加入第一創業之後,華熙昕宇在第一創業董事會僅僅保留兩個席位,這樣不走心的處理方式也在無形中預示華熙昕宇在加入第一創業之後是實際上「去意已決」。
首創集團2008年促動首創證券借殼ST前鋒,集團公司對持有券商股權須滿足「一參一控」的監管要求,首創公司拉著華熙昕宇入股、稀釋自己的股權比例或許也是滿足監管要求的無奈之舉。
綜上,華熙昕宇加入第一創業「動機」不純,雙方未來發展不相關性過強意味著分開是遲早的事,如今第一創業股價暴力拉升,原本強勢佔據成本優勢的大股東減持套現欲望勢必膨脹。
固收業務前景堪憂,子公司公募發展不利
第一創業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25.83億元,同比增長45.96%,實現歸母淨利潤5.13億元,同比增長312.58%;銷售淨利率增長超一倍,達19.86%,加權淨資產收益率為5.83%,較去年增長4.42個百分點。
豐收得益於資產管理業績高增對於整體盈利能力的驅動。2019年,公司資管業務營收增長43%至8.55億元,利潤增長101%至3.95億元,依然是公司第一大收入及利潤來源,利潤佔比達57.49%。
第一創業的業務開展以固定收益為特色,以資產管理業務為核心。截至2019年,管理規模39.77億元,增長307.06%,在知識產品證券化、儲架式類REITs等產品上實現項目種類拓展。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以固定收益類業務為例,債券承銷和股權承銷業務受國內監管政策影響非常大,而國內相關政策變化頻率高、複雜性強,一個政策出臺,持續性可能一年也達不到,不僅難預測,而且難招架。
此外,這類業務專業性強,受人才、管理等因素影響大,券商公司的固收投研能力優勢離不開優秀的人才,而留住人才往往對公司的運營機制構成挑戰。
眼下監管機構正在不斷優化審批流程,相比IPO審核周期,優質債券項目完成全部流程的周期大大縮短,看似是好事,但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券商開始涉足固定收益業務。
特別是中小券商,依靠債券項目在短時間內提高營收和行業地位,競爭環境對原有公司不利。因此,以固收為主的第一創業似乎面臨「逆風」。
今年5月財務數據顯示,第一創業母公司5月營業收入-582萬元,淨利潤-3585萬元,這一業績表現與5月債市大幅調整引發自營盤虧損密切相關。
子公司創金合信手持公募牌照,但公司業務卻純靠「私募」。創金合信2019年實現淨利潤6722萬,同比增長近4倍,但業務結構仍以機構委外和通道業務為主,主動管理業務和權益資產管理成績並不樂觀。
據第一創業發布的一季度報告,公司2020年第一季度創收7.18億元,同比減少11.51%;淨利潤為2.35億元,同比減少17.84%。
隨著銀行,保險自主理財,資管子公司的興起,機構委外業務前景並不明朗。第一創業主動管理能力是否能夠提升,未來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此大股東減持行為背後,或許是對第一創業未來發展持悲觀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