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臺灣作家廖信忠:我為何會參加上海一日遊,又為何不願...

2020-12-19 上觀

專訪廖信忠是在武康路安福路口的馬裡昂巴咖啡館,據說這裡是上海文青的聖地。屋內處處顯示法式左岸的調調,報紙糊的天花板,歲月泛黃它的邊角。猶如萬花筒般的地面瓷磚,盯久了,好像要把人吸入其中。

穿深藍色牛仔衣褲,腳踩鬼冢虎跑鞋,戴副黑框眼鏡,瘦高個的廖信忠簡單客套幾句後,坐到我對面。

「我們很多人讀過你寫的《我們臺灣這些年》。」我試著跟他拉近距離。

他似乎並不引以為榮:「這麼說好像我這些年什麼都沒幹。」

「那你想過那篇《上海一日遊野雞團》會刷屏嗎?」我接著問。

「有想過吧……但沒想到事情會搞這麼大。」

與他洋洋灑灑的文章不同,43歲的廖信忠話不多,聲音很輕,加之咖啡館背景音樂及鄰座紅衣紅褲紅鞋大叔的電話聲,有時我需要身子前仰才能聽清。但他又有高配合度,願意滿足我們攝影記者的種種要求。

「感覺你的生活比較無趣。」聊了一個多小時後,我冒出一句。

「你可以在文中這麼寫。但最好加一句,有趣全在文章中。」

碼字者

很多人再度關注廖信忠,是因為10月10日那篇發在他公眾號上的《我參加上海一日遊野雞團,套路太好玩了!!》

「只是當一個選題做而已,嘗試解答自己多年的疑惑。」廖信忠說之前已經了解野雞團有哪些套路,但還是想通過親身經歷,讓文章寫得「好玩」一點。

他說,寫的時候很開心,3天就寫完了,但他習慣「晾」一天後再發布,以便讓自己冷靜一下。自媒體寫作與寫書不一樣,更講求文章結構與節奏,一兩百字就要丟出一個包袱,「這篇的後臺點擊量有60多萬,不算太高啦」。

「內容要照實記錄,不能造假。」除此之外,廖信忠並不太關心這篇文章的後續影響,也不認為它改變了自己生活,只是笑稱自己去外地要低調點了,因為全國旅行團都會盯著他。

從2016年初開公號只想趕個流行,到如今看到別人出爆款就會焦慮,成為自媒體人的廖信忠花了很長時間找到一種「平衡」——討論一些細緻、現實點的問題,「大家喜歡,我也喜歡,還有廣告收入及增長的粉絲量,特別俗氣」。

《在東北,即使開咖啡店,也逃不過曬白菜傳統》《延吉的市場裡,處處是強烈文化衝擊》《南京西路商場廁所品鑑指南》《輕軌穿樓算什麼!重慶市中心大樓地下室藏著千年古墓》《義烏,一座來了就走不出去的商業聖城》《臺灣朋克邪教》……廖信忠的公號,用一種不加雕琢甚至有點粗糙的文字、「嘲唧唧」「蠻扎勁」的調調,以及一種平視卻帶獵奇性質的視角,寫成另類版的「走遍中國」。

廖信忠解釋,自己只是信息的「搬運工」。中國大陸面積與歐洲大陸差不多,不同地方風俗與習慣很不一樣。一些當地人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外人看來就那麼不可思議。「很多選題需要外力來發掘。」於是,這個臺灣口音的中年男人就在全國到處跑,過去鍾愛自帶流量的重慶和東北,現在攢了40多個選題。

「這些地域類選題是不是你與當地的合作?」廖信忠予以否認,目前這類選題沒有商業合作,但會不定期推出一些硬廣。「我畢竟靠寫公眾號賺錢。」他眯著眼睛,有點狡黠。

作為靠公號為生的自由職業者,他承認寫作的狀態很痛苦。跟大部分碼字人一樣,寫100多個字,會去玩會兒手機,然後再回來憋字,再去玩會兒手機。即便說得隨意,但感覺得出,廖信忠對他的網文還是有要求——「希望這些文章與視頻能成為一種文本,成為大家了解現實中國的有效途徑。」他說下一個「探秘」的地點,會選在雲南。

「我把寫作當成手藝,想保持個人風格。」廖信忠否認會做公號矩陣,也不想組成寫作團隊,用他的話說,「不想開工廠。」

觀察者

這些年很少在網上看到廖信忠的信息。他的解釋是,除了厭倦一遍遍回答相似的問題,以及與媒體、官方保持距離外,還有就是採訪地點的因素。「我這次肯答應,就因為不用去很遠的地方。」在他看來,從徐匯區安福路到靜安區威海路距離就很遠,既沒有直達的公交車,坐地鐵還要換乘。

即便在上海生活了13年,廖信忠生活範圍依然很小,大致以家為中心,方圓幾公裡內。他對上海城區的概念是以延安路高架為界的,如果房子租在高架北側,就基本不去南側,反之亦然,「每次走到高架下寬闊的車道,就感覺很不舒服」。

這和他在臺北的生活一樣,住在「臺北最美最富有」的士林區天母,日常生活幾乎不會去別的區,更不用提離開臺北。

但廖信忠在用自己的方式觀察上海。比如,他租過高樓公寓,也租過花園洋房,還租過弄堂房子。

「每次搬家都想死,後來就把搬家當成一個選題。」於是,這些未必太愉悅的經歷成了網文中的鮮活素材——「租房要怎麼找靠譜的中介店?除了決不要相信網上圖片外,一般來說,店裡面幾個老頭老太在抖腳打麻將,瓜子殼丟得滿地都是,看起來很墮落、人生沒有未來那種中介,會比每個人都很努力在打電話,每天早上都大合唱我要飛得更高,人人穿著西裝精神抖擻,正能量滿滿的店更靠譜 。」

目前廖信忠租住在安福路附近的老洋房中,70平方米的兩層復三層,據說房東是位50歲左右精緻的上海男人,「房東佛心,給我每月8500元的價格」。據說,其實這套房的月租市價在1.5萬元左右。

他否認了是因為「名人效應」,只是說彼此比較投緣,他也願意為這套老洋房做點裝修。當然,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廖信忠還是在朋友圈中屏蔽了房東。在魔都生活這麼久,他懂得以上海人的方式來拿捏分寸。

聽得出,他目前對這個住處比較滿意,白天像個網紅景點,傍晚5點遊客逐步散去,晚上6、7點後安靜得就像村子一樣。「平時在家裡寫『作業』(公號文章),中間出去買個麵包,然後繼續寫,或者在屋中看看書、彈彈琴、玩遊戲……」

除去外地積累素材,他說自己日常生活很無聊。有媒體跟拍他的一天,結果發現從早到晚就宅在屋中。「他們實在受不了了,問我能不能出去走一走?」說到這裡,廖信忠晃了晃腦袋,樂了。

參與者

「現在一個人的日子還挺舒服,能過得下去。」廖信忠回憶在上海手頭最窘迫的日子,只剩下買張回臺北的機票錢,還是那種要在香港轉機的低價票,所幸不久後稿費到帳,能繼續度日。

他承認現在還有些經濟壓力,「除了幾本書固定版稅外,不寫東西就沒有收入,但一寫就可以過得好」。他喜歡這樣的狀態——如果手上一點沒錢,別人讓你做什麼都要答應;但太有錢了,就會什麼事情都不願幹。「現在既有壓力,但也能讓自己來選擇。」

這種小富即安的生活,讓廖信忠在寫作之餘能以「撿老物件」的方式參與城市的變遷。前幾年,上海市中心不少老弄堂、老洋房動拆遷,即便是最不起眼的桌椅板凳,也成了他的心頭好。

他在某次演講中提到,「一開始就光憑好不好看,後來專門買書去研究老家具的設計,還跟家具商打過幾次交道。所以有時候就是走過路過瞄一眼,就可以估出東西值不值得搬回去收藏和修復。」

多年前,廖信忠撿到一個精美的雕花邊桌,上面有很多油漬,被人拿去當灶臺來用。「我拿去問古董商說能不能修,他們說無藥可救了。但是我還是很喜歡,所以把它拿回去,刷一刷當花架用,其實也很好看。」

廖信忠甚至自覺有了代入感,「看著這些老物件,有時我在想,這些東西之前是什麼人用過,有多少人用過?東西上面有什麼故事?然後就腦補很多故事。」

由此可見,說他只是一個觀察者,其實並不太準確。因為他既不打算只和臺灣人抱團,也沒把自己當作是個外來人,而是以一種很有煙火氣的方式,在和上海這座目前棲息的城市共同親歷變遷,進而體現在他的公號文章上。

「上海是全國治理環境最好的地方。」廖信忠不吝嗇對上海的讚美。他以共享單車為例:有人會定期清理,不像有些城市沒人管、隨便堆。「在上海生活上的不習慣,暫時還想不到。」

跟大部分直男一樣,他認準一家店,就會一直吃下去。最近他常愛去建國西路一帶吃飯,喜歡吃醬鴨、紅燒肉與鱔絲。

下一站

2007年10月,30歲的廖信忠因為愛情衝動來到上海,可惜緣分未到一場空。2008年,金融危機他又被裁員。不甘心灰頭土臉回臺灣的他,在天涯論壇上寫起臺灣普通人的故事。2009年,他的第一本書《我們臺灣這些年》在大陸出版,隨即成為當年暢銷書。「這本書趕上好時代。」當時馬英九在臺上,兩岸交流迎來好時期。

「如果那時候選擇回臺灣,現在就應該是中年危機、家庭失和、兒女青春期。」他說,聽父母的安排什麼都會有,但就是無聊。和這邊家長一樣,父母也要他考公務員,熱心給他介紹對象。廖信忠說,現在他依然是一個人。如果有女粉絲給他私信,就會回對方三顆愛心。

「你會跟朋友聊兩岸政治、臺灣政局嗎?」我忍不住問。他說,如果是投緣的朋友,大家不太會聊這類話題,「聊這個會聊不下去。我們也解決不了什麼。」比起他出書的2009年,現在了解彼此的渠道多了許多,但往往又陷入信息繭房中,只願看自己想看的那部分。

對於未來選擇,廖信忠說可能去美國看看。因為沒有過海外留學經驗,想去感受另外一種世界觀。「當然,有可能過了幾年,我又滾回上海。」

聽得出,故鄉與鄉愁在廖信忠身上已經被稀釋得很淡了,自己的家鄉臺灣,儼然已降為選題的一個方向。由於疫情緣故,他上半年待在臺灣,「臺灣沒什麼變化,半年繞了臺灣三圈,實在沒地方玩了。」他說自己與家鄉已經有了「隔閡」,周邊人聊的臺灣明星、當地軼事,他都不知道,因此選擇回上海隔離14天。當然,這段經歷也成了他公號中的文章。

曾經有出版機構聯繫他,希望將公號文章結集成書出版。「寫書的話,行文方式、敘述邏輯都要重新改變。」廖信忠顯然並不熱衷於此,「網上文章主觀性太強,要帶一點情緒。」在他看來,現在讀者好像都不太愛看「客觀」,「如果保持客觀,那兩邊人都會罵你。」

「還有,就是寫公號的誘惑太大。」廖信忠甚至直言更想「賺快錢」。對於當年那些暢銷書,他希望當作文本留著,留下一段歷史記憶。雖然自稱已經不會寫書,但他在交流中還是隱約透出「書生情懷」——這些現在讀起來讓人莞爾一笑的文章,若干年後能成為理解這個時代的另一個維度。當然,大前提是要能衣食足、倉廩實。

兩個小時後,我們的聊天結束。隔壁紅衣紅褲紅鞋大叔依然在談他的大生意。

「不好意思,耽誤你一下午寫作時間。」

「沒關係。跟人聊天也是一種體驗。」

我心頭一緊,不知道在他鍵盤下,這次有背景音的聊天會寫成什麼樣。

圖片攝影:董天曄

相關焦點

  • 嘲唧唧的「野雞團一日遊」,是這個臺灣人寫的……獨家專訪...
    10月,你一定被 《我參加上海一日遊野雞團,套路太好玩了》 刷屏過 作者付了130元「臥底」 某個上海一日遊團 因為不願意額外掏錢
  • 活動預告廖信忠對話網易雲音樂·暢談臺灣民歌四十年—— 《遇見臺灣·我曾聽過你的歌》杭城首發
    2015的最後,和最會聊臺灣的廖信忠來一場對話與最懂臺灣民歌的「網易雲音樂」一同傾聽40年往昔不管是冬夜細雨或者是月光皎潔相信你都不願錯過這樣直面交流的機會廖信忠對話網易雲音樂·暢談臺灣民歌四十年 ——《遇見臺灣·我曾聽過你的歌》杭城首發☊ [民歌四十]專題分享☊ 廖信忠對話網易雲音樂☊ 《仙劍奇俠傳》作者管平潮特邀參與☊ 《遇見臺灣》mook叢書主編談創作歷程☊ 臺灣音樂自由彈唱
  • 臺灣作家廖信忠:這些莞爾一笑的文章,未來可能成為理解時代另個維度
    來源:上觀新聞專訪廖信忠是在武康路安福路口的馬裡昂巴咖啡館,據說這裡是上海文青的聖地。屋內處處顯示法式左岸的調調,報紙糊的天花板,歲月泛黃它的邊角。猶如萬花筒般的地面瓷磚,盯久了,好像要把人吸入其中。「那你想過那篇《上海一日遊野雞團》會刷屏嗎?」我接著問。「有想過吧……但沒想到事情會搞這麼大。」與他洋洋灑灑的文章不同,43歲的廖信忠話不多,聲音很輕,加之咖啡館背景音樂及鄰座紅衣紅褲紅鞋大叔的電話聲,有時我需要身子前仰才能聽清。但他又有高配合度,願意滿足我們攝影記者的種種要求。
  • 露三大破綻 解析蔡英文為何不願參加「大選」辯論
    臺灣「大選」辯論從2004年開始舉辦,已成慣例,按理說比照之前舉辦即是,但為何今年卻如此難產?蔡英文為何一直閃躲?被外界稱為一路「躺著選」的蔡英文,對這「最後一裡路」可謂相當重視。   兩岸政策空洞 「維持現狀」說法經不起推敲  由於民進黨堅持「臺獨黨綱」及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其一直以來與大陸無法互動。
  • 「上海一日遊」低價團的背後,是老掉牙的玉石套路
    今年10月初,一篇名為《我參加上海一日遊野雞團,套路太好玩了!》的微信推文爆紅網絡,引發網友關注。其實,這個詐騙集團早已在上海浦東警方的偵查範圍內——說好的"純玩團",付完錢卻發現是極不專業的無證導遊,帶去"自貿區"玉石店購物,還出現"富二代"滿場忽悠,打著"上海一日遊"的幌子低價招攬遊客後行詐騙之實。
  • 臺灣暢銷書作家廖信忠手把手教你,超低成本改造出驚豔朋友圈的聖誕風
    那本上市三周,狂銷28萬冊的《我們臺灣這些年》,作者就是臺灣作家廖信忠。之後又與精選美宿平臺朋友家合作過一期「朋友家實驗室」,點擊《我們想出錢幫你爆改出租屋》可以回顧活動信息,或者也可以點開《臺灣作家廖信忠3天爆改風水先生出租屋,現在手把手教你改造》看改造結果。而這次,閒不住的廖作又開始動手了,這次他把自己家改造成了聖誕風。只要學到一丁半點,拍個照馬上就能驚豔你的整個朋友圈了。
  • 廖信忠專欄:臺灣「頭家娘」
    廖信忠/文臺灣閩南語歌曲天后江蕙最近正在辦告別演唱會,一票難求。
  • 「松社讀庫」廖信忠: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
    3月1日(周二)晚上19:00,猴年第一場「松社我來講」邀請到了臺灣著名作家廖信忠,今天請讀者們跟隨我們的「松社讀庫」先一起去感受廖老師如何在臺灣
  • 廖信忠: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
    於是我們便覺得臺灣像是一頓快餐,匆匆吃過就好其實臺灣也是一壺值得文火細燉的老湯,各色食材洗好切塊放入,隨著湯麵咕嘟咕嘟冒著氣泡,一匙羹,回味著的,是慢溯的時光,也是濃鬱的人文氣息……以下文字摘自廖信忠《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基隆·中元祭這是全臺灣最有名的中元節祭典,加上這期間的活動,已經成為民眾熱衷的民俗嘉年華會
  • 廖信忠:拉近兩岸人心的是電視劇,是淘寶
    主講人:廖信忠(臺灣作家)時間:2015年10月10日地點:南京先鋒書店五臺山店主辦:先鋒書店、群學書院臺灣作家廖信忠 資料圖【編者按】《我們臺灣這些年》讓大陸同胞了解了臺灣普通民眾的真實生活。2014年,廖信忠又相繼出版了《臺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和《我們臺灣這些年2》。2015年10月10日,廖信忠攜最新著作《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做客南京先鋒書店,與讀者暢聊一個臺灣青年心目中真正的臺灣。廖信忠認為,原來能夠把兩邊的人心拉近的事情,不涉及意識形態,而是一些最生活化的事情,讓大家產生了共鳴。
  • 廖信忠:別因為懷念民國風而意淫臺灣!
    >文/廖信忠,作家,代表作:《我們臺灣這些年》、《臺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我跟幾個朋友討論起這件事,恐怕很少臺灣人會真的認為,臺灣社會所謂的「溫良恭儉讓」真的是中華文化在臺灣 得到良好繼承的結果。這篇文章,可能會引來某些朋友的不爽拍磚,挑戰某些的觀念,但我還是就現在這個流行的說法做些深一點的思考。不能代表所有臺灣人,至少能代表某些部份人的想法,就簡單說一下我的感想。
  • 網友「上海奇葩一日遊」刷屏!這坑,還是N年前的老套路……
    這兩天 網友廖先生 參加冒牌「上海一日遊」的經歷 在朋友圈裡火了 ……
  • 獨家專訪丨張惠春:擺脫姐姐光環,讓大家重新認識我.
    提到今年參加《好聲音》,張惠春坦言,是想為自己打氣:「大家都一直稱呼我為』張惠妹的妹妹』,好處就是大家都認識我了,壞處就是大家都記不住我的名字。因為我和姐姐的感情非常好,我也不介意這個稱呼,但這次想讓大家重新認識我。」當天,姐姐張惠妹通過VCR對Saya深情告白,憶起妹妹的一路成長,表示全家人會一直伴她左右,姐妹情深讓Saya感動落淚,直呼「不能太認真看,我從小就愛哭,特別是聽到朋友、家人鼓勵的時候。」
  • 獨家專訪李小冉:鄢頗還好 我會堅強盼兇手落網
    獨家專訪李小冉:鄢頗還好 我會堅強盼兇手落網   電影網訊(圖文/上海電影節報導組) 6月12日,李小冉出現在了上海電影節開幕式的後臺,與其他明星笑容滿面不同的是
  • 廖信忠專欄:臺灣人的「菜市場名」
    圖自網絡看天下微信號:vistaweek我叫廖信忠,常常有人看了我的名字會說「怎麼臺灣男生取的名字都那麼大氣」,我只能嘴角抽搐,敷衍地苦笑一下。你從一個臺灣人的名字,大概可以猜出他是什麼年代出生的,就拿我父親那一輩的人來說吧,男的屬「雄」字輩居多,什麼「正雄」、「武雄」、「文雄」的,頗有些東洋味,因為當初臺灣受日本殖民統治的影響,父母取名講求好記,又符合當年大男子氣概的社會風氣;而女生的名字,除了「秀蘭」、「秀琴」、「玉蘭」這些一直為大宗外,很多是直接延用日本名字,什麼「明美」、「美惠」、「成美」之類的。
  • 獨家專訪 Mike Williams | 疫情期間來臺灣演出是什麼感受?
    🚄列車長廣播室🚄電癮快車「獨家專訪」系列,立志於尋覓電子音樂界好手的背後故事。從新晉新人到叱吒多年的電音老玩家,近距離接觸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面!最近,因為疫情許久未在中國露面的Mike Williams發布Instagram故事稱正在飛往中國臺灣參加在9月5日-6日舉辦的S2O!(詳情點擊右邊連結:疫情後國內首場有國際藝人的音樂節,他們是如何做到的?)想必大家和我們一樣,腦海中有數不清的問題例如隔離生活怎麼樣,再次在觀眾面前表演是什麼感受等等。
  • 獨家!芮甜甜曼妙舞姿獨家放送!帥總解釋為何沒有參加小福婧生日會,竟是因為這個原因!
    抖音推薦人:崔阿扎獨家!芮甜甜曼妙舞姿獨家放送!帥總解釋為何沒有參加小福婧生日會,竟是因為這個原因!近日小福婧的生日會,帥總並沒有現身,昨晚帥總主動給小福婧發去匹配解釋此事,帥總表示自己之前的時候就曾經公開表態以後自己不辦活動也不參加活動了,如果自己這次去了你那裡之後再有主播邀請自己,自己不去的話難免會有一些節奏,所以自己沒有參加小福婧的生日會,而小福婧也為帥總澄清,表示帥總已經私下給自己送祝福了,但是因為帥總不方便出鏡所以才沒有來自己的直播間,帥總坦言,自己絕對不會欠任何一位主播的禮錢
  • 「遼寧艦護臺」女星:我是中國人後代,為何不能跪中國人?!
    遼寧艦經過臺灣海峽那幾天,批踢踢簡直炸了,臺灣網民都很緊張地問,真的打過來怎麼辦?有人甚至問,解放軍登島會不會強姦臺灣女生?我同時也看大陸新聞,大陸這邊沒有一條新聞說遼寧艦會打臺灣啊,我不相信遼寧艦會這麼小人,說不打,用偷襲的方式。因為我們不是日本人。所以我就在臉書上寫了幾句感慨。
  • 圈圈獨家專訪梁漢文 | 他竟是被人甩的人設?!
    他於1991年推出首張專輯《想著你等著你》,1994年發行專輯《不願一個人》,唱片中的歌曲《纏綿遊戲》成為他的成名作。他的一曲《七友》在「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上,一舉奪取4個獎項。不用多說,大家便猜到「他」是誰了吧!粵語歌壇實力唱將、香港著名歌手——梁漢文。前不久,梁漢文驚現廣州並參加了珠江頻道《粵講越掂》的節目錄製,熱情獻唱《隨時行樂》。
  • 《獨家專訪》讓歌仔戲與時俱進!睽違16年 國寶楊麗花為何復出?
    2019-09-05|天下雜誌還記得霸氣英武的臺灣歌仔戲第一小生嗎?睽違16年,74歲的歌仔戲國寶楊麗花重出江湖,從9月底開始在臺視推出新劇《忠孝節義》。已達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紀,為什麼選擇電視復出,且為戲寒冬跪墳?楊麗花與得意門生陳亞蘭接受《天下雜誌》獨家專訪,娓娓道來與歌仔戲結緣的深刻情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