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忠:拉近兩岸人心的是電視劇,是淘寶

2021-02-07 澎湃新聞
主講人:

廖信忠(臺灣作家)

時間:

2015年10月10日

地點:

南京先鋒書店五臺山店

主辦:

先鋒書店、群學書院

臺灣作家廖信忠 資料圖

【編者按】

《我們臺灣這些年》讓大陸同胞了解了臺灣普通民眾的真實生活。2014年,廖信忠又相繼出版了《臺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和《我們臺灣這些年2》。2015年10月10日,廖信忠攜最新著作《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做客南京先鋒書店,與讀者暢聊一個臺灣青年心目中真正的臺灣。

廖信忠認為,原來能夠把兩邊的人心拉近的事情,不涉及意識形態,而是一些最生活化的事情,讓大家產生了共鳴。

以下是廖信忠的演講摘錄,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經主辦方授權,整理刊發,以饗讀者:

現在臺灣2300萬人,可能就有2300萬個不同的看法,我寫書只能代表我自己的觀念。

我2007年來到上海工作,到現在剛好8年,這8年經常來往於臺灣跟大陸之間,所以很多觀念,社會習慣經常會轉變,變來變去。

我等下運用幾部這幾年比較有名臺灣電影,講一些故事,聊一下為什麼從1895年以後到現在兩岸人的觀點、思考差異會越差越多,我們有什麼辦法慢慢重新開始。我小的時候,我家隔壁有一位老先生,他只有一隻手臂,另外一隻斷了,我小時候問:「您為什麼斷了一隻手?」他就跟我說:「戰爭時期空襲的時候炸斷的。」我那時候年紀小,生氣說日本人太壞了,轟炸我們臺灣人,他什麼也沒跟我講,笑一笑,後來等到大了一點,再多讀一點書以後,就更震驚地發現一件事,顛覆我一些價值觀的事情,當年轟炸臺灣的不是日本,是美國人。我就想,抗戰的時候,美國人不是我們的盟友,為什麼偷襲臺灣,甚至國軍也派飛機轟炸臺灣,現在大家可能比較能理解,那時候臺灣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的時候,沒有要空襲臺灣,因為臺灣有很多日本的基地,所以美國必須要空襲臺灣。

第一個影片,是電影《海角七號》最末的一個片段,可能有人看過,很多臺灣人在碼頭邊,送一些日本人回家,日本投降之後,他們要遣送日本人回家。

這部電影前幾年也在大陸上映,這段沒有被剪掉,很多人不能接受,會覺得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對臺灣來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會去碼頭歡送日本人,這個片段爭議主要在這裡。大家也知道,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割讓臺灣,突然之間被割讓,那時候臺灣人當然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在1895年,其實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反抗,被日本殖民政府慢慢平復了。甲午戰爭之後又是日俄戰爭,打敗了兩個強選手之後,日本覺得可以跟歐美老牌帝國主義平起平坐了,臺灣當時作為日本第一塊海外殖民地,他們覺得要好好地積極建設臺灣,後來又把臺灣作為向南侵略的重要基地,進一步建設臺灣,現在不能否認臺灣現代化基礎建設是在日軍殖民統治時期(建設起來的),日本人當然也會防著臺灣人,那時候對於臺灣人來說,鼓勵你學醫,學文,一些理科的東西、一些政法的東西不太允許去的。1895年之後,來臺灣的日本人不僅僅是日本軍人,各階層老百姓都跟著來臺灣,臺灣花蓮有很多以前日本的漁民村,貨櫃什麼的,都是日本那時候遺留下來的。一些日本百姓來到臺灣,他們的第二代,包括第三代,可能是在臺灣出生長大的,那50年裡,臺灣人身邊有日本的鄰居,可能會有日本老師、同學,包括有日本的同事,你如果有日本朋友的話,自然會歡送,如果你討厭日本,自然就不會去歡送日本人。

1895年之後,臺灣跟大陸分開了,前幾年讓我更意外的一個事情,我看到一個文件,南京政府從1931年到1938年,也就是對日抗戰爆發的時候,在臺北設有中華民國總領事館,我看到的時候特別震驚,怎麼可以在臺灣設領事館,但是我後來再想一下,其實那時候臺灣已經是日本的領土,所以才會設一個總領事館。1895年之後,臺灣相對來說是一個和平的環境,除了太平洋戰爭末期遭受了一些轟炸,那個時候有3萬人拿著中華民國護照,住在日本統治之下的臺灣。

我剛才說到1895年的時候,臺灣有各種大大小小反抗,有些反抗是基於日本人的壓迫,最知名一次反抗,大家也知道,前幾年有部電影叫《賽德克·巴萊》是一部反映賽德克族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電影影片。一個人賽德克族的酋長,還有一個日本人特別培養他受高等教育,然後把他送回來的,我們現在來看他們的對話。

(電影片段播放)

剛才的對話裡面的命題,就是說現在臺灣人在討論1950年代的時候,日本人為臺灣帶來了很多文明的事物,雖然他們是殖民者,但是他們為臺灣帶來了現代文明。

我也想到日本殖民初期,那時候有個長官在臺灣進行了一番科學性的考察,得出了一個結論,臺灣人的特性,就是愛錢,死好面子,他其實在批評中國人的習性。他們說要把臺灣人儘快改造,改造成像日本人一樣,所以那時候特別強調奉公的精神,後來這種奉公精神慢慢到了太平洋戰爭,對於很多臺灣人來說,尤其一些望族來說,他們會教育他們下一代說,你一定不要忘記我們都是中國人,不要忘記我們是從哪裡來的,甚至他們會請一些以前的私塾先生來教孩子四書五經這些東西,你會看到那時候家裡比較有錢的年輕人,會跑到大陸留學,甚至有一些年輕人跑到大陸參與後來的一些共產革命。對於一般老百姓,只要生活過得下去,其實並不在乎是誰統治,但是對於知識分子來說,他們對於祖國是有一定期望的,辦了很多活動教育臺灣人,倡導學國語,說普通話的都是知識分子。

再看《悲情城市》這部電影,裡面有一個片段講那時候的臺灣知識分子對祖國的一些看法、期望。

(電影片段播放)

其實剛才片斷裡面,幾個臺灣的知識分子討論,他們會特別關注大陸的一些東西,剛才他們說的《流亡三部曲》,故意唱跑調,那時候臺灣知識分子特別模仿祖國的一切東西,他們對祖國來的東西特別喜歡,但是我們也看到,他們也在討論一些事情,那時候國民黨很腐敗,到臺灣的一些國民黨官員要把臺灣豐富的農產品運回大陸支援國共內戰,慢慢造成很多問題。1945年來接收臺灣的國民政府,他們剛打完八年抗戰,一個士兵來到臺灣,一定會覺得老子好不容易把日本鬼子打跑,可一來到臺灣,看到那麼多臺灣人穿著和服、講日本話,心裡當然不會爽。那時候很多官員、士兵,從心裡看不起臺灣人,覺得臺灣人受到日本人影響太多。那時候臺灣人在碼頭迎接國軍士兵,發現這些國軍士兵穿得破破爛爛,相比之下,站在旁邊的瘦小日本兵,每個人穿得整整齊齊,日本投降之後,他們把鍋碗瓢盆都列得一清二楚,相比之下,他們又看到國民政府一些官員、士兵做什麼亂七八糟,什麼都很隨便,他們就開始產生一些懷疑,難道這就是我們的祖國嗎?再接下來就看到那些官員貪汙腐敗,短時間之內,很多人開始產生不滿,從1945年到1947年累積了那麼多民怨,剛才影片中那幾個臺灣知識分子在「二二八事件」之後討論臺灣的時局。

(電影片段播放)

他們剛才就是在討論,國民政府來臺灣接收這些人,一方面臺灣人看不起國民政府,產生了很大矛盾,包括後來一連串的恐怖事件,包括那時候很多「二二八」事件之後去協調的一些知識分子,他們50年之後,好不容易回到祖國懷抱,沒想到又發生這些事情,又讓他們對祖國感到失望。

到1949年之後,臺灣的人口200萬了,突然增加了五分之一。那時候蔣介石覺得有一天要打回大陸故鄉去,他1949年以後的教育,與之前有很大不同,一些意識形態影響到了教育,要為反攻大陸做準備,所以1949年之後出生的小朋友,因為受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想事情又跟1949年前這批有很大不同。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學校裡面,音樂課教的民謠可能會唱一些「萬裡長城」這樣的大陸民謠,教的是一些大陸的歷史,包括我一開頭就說了,他必須要把以前臺灣被日本殖民統治這段時間的歷史完全抹殺掉,所以我小時候的歷史課從19世紀建設臺灣開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之後,臺灣史消失了,臺灣史重新出現已經是1945年了,像我們這些1985年以前受教育的一些人,他們完全不知道這50年臺灣發生了什麼。開始有些人會挖掘那50年之中發生的事,當然每挖掘一次就刺激既有的價值觀。

我們再來看一個片段《多桑》(1994年,吳念真導演作品),講的是幾個兄弟姐妹在1960年代受的教育,跟他們在日本統治時期受教育的父親,兩代人之間的思想差異。

(電影片段播放)

1949年之後的一切教育,其實是為了黨國,為了反攻大陸,所以他們的想法跟他們的爸爸想法不太一樣,他們家三個兄弟姐妹,完全就沒有想到,他爸爸那一代經歷了什麼。

其實這部電影蠻有趣的,就是兩代受不同教育,不同政權影響下,兩代人思想差異,造成家庭的一些故事。

所以1895年之後,臺灣跟大陸真正有連體只有1945年到1949年,大部分臺灣人並沒有機會來到大陸,不知道大陸是什麼樣。對於大陸不了解,那時候的教育可能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對我們的教育都是要反攻大陸,那時候很多小朋友害怕書,這些書寫得太可怕,讓很多小朋友害怕共產黨,造成了他們對大陸的看法跟後面幾代人對大陸的看法又不一樣。

從2000年開始,兩岸交往越來越頻繁之後,很多人開始對大陸看法慢慢有了一些轉變,包括我個人,1999年之後第一次到北京,那之前我還沒有到過大陸,對北京的印象是大家穿著藍色的中山裝,一片藍色海洋。我那時從北京機場高速出來,進入東三環之後,看到特別不能接受,北京竟然有高樓大廈,而且建得比臺灣漂亮,那時候就有點崩潰了,因為我那時候腦子裡面的北京,只有像天安門那樣的宮殿式建築,只有巨大的蘇聯式建築,北京的現代化辦公大樓讓我感到震驚。

近幾年,兩岸交流越來越頻繁之後,很多臺灣人來到大陸,兩岸有了更多交流,這是好事,因為從1895年到現在,兩岸真正的實質性交往,只有近20年,過去我們都不了解對方,對對方的理解,其實是從政治宣傳慢慢想像出來的,而且這種想像慢慢成為了一種刻板印象。

1895年到1949年,兩三代人形成了一種對整個時代的看法,因為他們的歷史經驗,塑造了他們對這個時代的歷史記憶,我覺得兩岸要慢慢化解對對方的一些刻板印象,肯定不是一步達成,肯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覺得,現在兩岸最缺少歷史經驗的對話,我們也許不能認同對方一些看法,但是我們有必要尊重一下,先聽聽看,他為什麼這樣講。因為我覺得只有經過對話,才能慢慢塑造出一種新的共識,這種新的共識,可能在慢慢影響我們下一代,下兩代。

我覺得可以在一個平臺上,代表全國不同階層四個大組織,成立一個全國對話大會,在這個對話大會平臺之上,不同立場的人,不同階層的人,他們可以經由這個平臺,在上面公平地對話,慢慢產生共識,影響下一代。兩岸這幾年交流越來越頻繁,可是在政治上好像還是沒有共識。怎麼辦?我覺得這其實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這可能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今年過年的時候回臺灣,我看到我的小侄子唱歌跳舞,我聽了很久之後,竟然發現他唱《小蘋果》,我震驚了,你怎麼會唱小蘋果,我妹說他們同班同學家長都是大陸去的,他就跟著唱。後來我又看到臺灣電視上到處在放,大家學跳《小蘋果》,又讓我很震驚。以前臺灣人對於大陸來的,電視上出現的大陸的(文化),都覺得是文化挑戰,文化侵略,大家心裡警惕。可為什麼突然之間《小蘋果》在臺灣很少有人去排斥,去反對。後來我想了很久,特別找了一下這幾年大陸的一些影響臺灣最深的事物,我發現是連續劇,很多臺灣人會覺得大陸一些綜藝節目雖然很宏大,但還是蠻粗糙,影響最深的還是連續劇,比如《甄嬛傳》、《蘭陵王》。尤其《甄嬛傳》,那時候在大陸和臺灣同步播出,很多大陸網民在論壇上跟臺灣網民討論熱烈,完全沒有以前針鋒相對,非常和諧,原來能夠把兩邊的人心拉近的事情,不涉及意識形態,而是很多人腦子裡面認為最俗氣的事情。

前兩年有個笑話,如果統一臺灣,三大法寶:淘寶,順豐快遞、電視劇的字幕,我深有體會,有時候回臺灣,去菜市場,發現菜市場老太婆拿著Ipad看韓劇,下面有中文字幕,包括淘寶剛進臺灣的時候,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如果你選中國臺灣省,包郵,大家都選了,來了一個包郵,大家都不在乎了,還產生了熱烈的討論。

我覺得正是一些最生活化的事情,讓大家產生了共鳴,就像1895年以後50年日本殖民統治,日本人跟臺灣人在同樣的社會下生活,一起經歷一些社會的事情,慢慢產生共同的意識。1949年之後,外省人到了臺灣之後,在這50年當中,其實也共同經歷臺灣社會發生的一些柴米油鹽的(事情),包括物價飛漲、經濟危機,岌岌可危的事件,影響到生活的一些事情,產生的利益共同體。

我覺得從這20年開始,兩岸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因為我們交流越來越頻繁,我們可以從這些最生活化,最柴米油鹽的事情當中找到一些共鳴,過去幾年,我一直不太喜歡提這些,很多人會比較喜歡這些帝王將相的歷史事情,但是對於大部分老百姓來說,我們在所謂的歷史洪流當中都不是那些大將軍,我們在歷史洪流當中,在戰亂中,我們會被歷史洪流無情碾壓過去,雖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我覺得對話是唯一可行的事情。

很多人會跟我討論說,解決臺灣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打一場,打得臺灣人乖乖聽話,如果世界上很多事情靠打一場就能解決,那太容易了,其實很多事情,世界局勢發展到現在,不管大陸、歐洲、其實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包括臺灣也是,我覺得用和平的方法,靠我們慢慢地對話,雖然不能同意對方,但是我們能理解對方,從這邊再慢慢取得共識,慢慢影響下一代,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獨家】專訪臺灣作家廖信忠:我為何會參加上海一日遊,又為何不願...
    穿深藍色牛仔衣褲,腳踩鬼冢虎跑鞋,戴副黑框眼鏡,瘦高個的廖信忠簡單客套幾句後,坐到我對面。「我們很多人讀過你寫的《我們臺灣這些年》。」我試著跟他拉近距離。他似乎並不引以為榮:「這麼說好像我這些年什麼都沒幹。」「那你想過那篇《上海一日遊野雞團》會刷屏嗎?」我接著問。「有想過吧……但沒想到事情會搞這麼大。」
  • 臺灣作家廖信忠:這些莞爾一笑的文章,未來可能成為理解時代另個維度
    穿深藍色牛仔衣褲,腳踩鬼冢虎跑鞋,戴副黑框眼鏡,瘦高個的廖信忠簡單客套幾句後,坐到我對面。「我們很多人讀過你寫的《我們臺灣這些年》。」我試著跟他拉近距離。他似乎並不引以為榮:「這麼說好像我這些年什麼都沒幹。」
  • 活動預告廖信忠對話網易雲音樂·暢談臺灣民歌四十年—— 《遇見臺灣·我曾聽過你的歌》杭城首發
    我知道你一定聽過:我和我最後的倔強,握緊雙手絕對不放……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不知道你還是否聽過:最早的一個故鄉 最早的一件往事 是太平洋的風徐徐吹來 吹過所有的全部你愛音樂,愛101大廈,愛環島騎行,愛康熙來了更有一些聲音在海峽的兩岸徘徊不止
  • 兩岸聚焦丨「淘寶臺灣」下架?蔡英文又挖坑了
    但是沒想到如今臨近雙11,蔡英文又狠狠切了一刀,「淘寶臺灣」被迫下架,目前平臺已經將商家入駐及商品上架功能關閉!「淘寶臺灣」面臨下架其實如今並不單單只有「淘寶臺灣」遭到了臺灣下架,還有很多APP,比如愛奇藝、騰訊視頻也被迫下架,甚至很多活躍人群帳號也被迫關閉,這些皆是民進黨的所作所為。
  • 厝祥飄來咖啡香 聯結兩岸聚人心
    厝祥飄來咖啡香 聯結兩岸聚人心 2020-12-15 1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好故事兩岸講!《幸福一家人》榮獲「最受兩岸觀眾歡迎的合作電視劇」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促進兩岸影視繁榮。作為兩岸影視界交流合作的盛會,第十一屆海峽論壇·海峽影視季頒獎典禮於昨日在廈門舉行。頒獎典禮上,海峽影視季組委會對2018年在兩岸播映的優秀影視作品進行了表彰。其中,由恩喬依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馮凱執導,董潔、李立群、邱澤等主演的暖心親情大劇《幸福一家人》獲得第十一屆海峽論壇·海峽影視季「最受兩岸觀眾歡迎的合作電視劇」。
  • 從日月山到日月潭 大美青海臺灣行將兩岸距離拉近
    從日月山到日月潭 大美青海臺灣行將兩岸距離拉近 2010年03月17日 08:13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廖信忠:別因為懷念民國風而意淫臺灣!
    小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可立即關注臺灣電影文/廖信忠直到我往下探探這些流過老房之間的小水道,發現河床上成堆的垃圾,我知道這整治是怎麼整都整不好了,這垃圾都是兩岸居民直接往下扔的,而且丟得很自然,因為他們的父輩祖輩都是這樣丟的。我想這種現象肯定不僅僅只發生在福州,費孝通的《鄉土中國》講「差序格局」這章一開始就提到,當年蘇州的河道,就是家庭垃圾人畜糞便任意傾到的地方,看來這種現象老早就有,但幾十年過去了,依然存在於現代中國。
  • 「煲劇」「淘寶」增臺民眾對大陸好感
    此外,儘管兩岸關係倒退,但連英國媒體也注意到,大手筆華麗製作的中國大陸電視劇在過去一年讓臺灣大眾對大陸的好感增加,像是《瑯琊榜》、《後宮甄嬛傳》、《蘭陵王》等。據英媒《每日電訊報》網站6月30日報導,社會學專家、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莊佳穎表示,能接觸更多的大陸流行文化及製作精緻的歷史劇,以及大陸具前景的經濟,是臺灣民眾對大陸好感增加的原因。
  • 兩岸將合拍電視劇《王道劍》
    2015年第一屆海峽兩岸影視節目展26日在臺北開幕,大陸九洲文化傳播中心與臺灣吉富文創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籤署合作協議,宣布兩岸將合拍電視連續劇《王道劍》。小說於2014年出版發行,在海峽兩岸熱銷。據九洲文化傳播中心副主任王傑介紹,電視劇《王道劍》將重新演繹書中的廟堂、江湖和王道思想,預計2015年3月開拍;男主角將為大陸演員,女主角為臺灣演員;預計拍攝40集,每集預算1000萬元新臺幣,創兩岸合拍劇新紀錄。
  • 【案例】鄉愁縷縷、情牽兩岸,廈門衛視特別節目《回家》的背後
    剛剛過去的2017年,是海峽兩岸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周年。12月31日晚,廈門衛視推出2小時特別節目《回家》,廈門衛視與臺灣華視深度合作,兩岸記者歷時3個月,行走廈門、漳州、平潭、金門、臺北、高雄、北京、上海八地,尋找兩岸開放交流30年來的見證人、親歷者和講述人。特別節目從臺灣老兵的「回家路」切入,用11位兩岸人物的「小故事」做串聯,縷縷鄉愁貫穿始末。
  • 淘寶特價版滿百天了,竟然出了一首陽間版《小白船》慶祝?
    雖然當時被人誤認成了「山寨版淘寶」,在阿里系哥哥姐姐們的正名下才得到官方認證。但淘寶特價版還是靠著「又醜又土」的獨特氣質,很快吸粉無數。而且,為了維持自身熱度,剛出生的淘寶特價版,營銷也步步緊逼。不僅出生要一鳴驚人,還不放過任何一個成長節點的曝光機會。滿月的時候,在全網徵集代言人,蹭了沈騰、黃渤、孫紅雷、宋小寶等一眾明星的熱度。
  • 觀察|大陸電視劇「霸屏」寶島電視臺 大陸亞文化崛起「反哺」兩岸三地文化圈
    這就是小編這幾天在臺北酒店所看到的電視劇,70%電視熒幕被大陸電視劇所佔據,即將開播的電視劇預告是去年在大陸開播的《幸福一家人》,為現實主義題材劇,故事發生在上海。來臺北第一天走到西門町的炸雞店門口,店家放著隔壁老樊在抖音唱紅的《我曾》,小編還以為走在王府井大街呢!隨著內地流行文化走強,寶島臺灣隨處可見兩岸文化交流的盛況。
  • 琅琊榜紅了,「康熙」走了,兩岸娛樂能不能一起愉快玩耍?
    還記得那些年霸佔著我們電腦的電視劇嗎?而「錢」「景」兩個字,恰是臺灣綜藝和電視劇不能承受之重。邊拍邊播的臺灣偶像劇和本土長壽劇、坐以論「道」的談話類綜藝和政論節目盛行,就是因為「性價比」高。事實上,「臺灣製作」「大陸製作」早已悄然變成「兩岸製作」或「兩岸合作」——不管是借大陸劇紅回臺灣的吳奇隆、林依晨、黃維德,還是被大陸真人秀重新包裝的林志穎、林志炫、林志玲,這些臺灣明星讓兩岸觀眾耳目一新,不就是「兩岸合作帶來雙贏」的絕佳案例嗎?
  • 兩岸社會文化交流融合的年度觀察
    原標題:阻割不斷的情緣 生生不息的盼望--兩岸社會文化交流融合的年度觀察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 題:阻割不斷的情緣 生生不息的盼望——兩岸社會文化交流融合的年度觀察  新華社記者 查文曄、陳鍵興、尚昊  即將過去的2016年,儘管臺灣政局變動使兩岸關係陰霾再現,但兩岸民間往來、文化交流與社會融合勢頭不減,諸多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為
  • 兩岸開放交流30年,這11個故事讓人淚目......廈門衛視《兩岸新新聞》 年終特別節目《回家》今晚開播
    >交流交往30周年從兩岸交流的大門開啟到今天兩岸的親情回歸漫漫回家路灑滿了多少骨肉至親的辛酸淚?回顧兩岸開放交流三十年又給予我們怎樣的啟示?△廈門衛視記者林懿琳上海專訪《我們臺灣這些年》作者廖信忠、上海麥可將文創園區總經理連泰瑞、網紅臺灣小哥JEREMY我們用珍貴的影像
  • 白巖松、廖信忠…聽他們口中臺灣音樂的秘密往事 咪咕悅讀匯
    歡迎閱讀《遇見臺灣:我曾聽過你的歌》,讓白巖松、廖信忠、阮義忠、馬世芳、師永剛等兩岸名家娓娓道來,這四十多年臺灣音樂、唱片公司、音樂人不為人知的秘密往事。點擊封面,即可閱讀▼
  • 第九屆海峽兩岸電視藝術節側記:兩岸情牽 視界融合
    圖片從上至下依次為:第十二屆海峽兩岸電視主持新人大賽現場;海峽兩岸藝術家書畫作品;彩排中的選手;認真準備比賽的選手 深秋的南國,依然葉綠花紅。11月20日至25日,第九屆海峽兩岸電視藝術節在福建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