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1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林世銓(左)一邊衝泡咖啡一邊和記者講述創業的故事
自從和咖啡結了緣,原本青山黛瓦,綠樹掩映的古樸村落——金井片區厝祥村,便多了一股文藝與時尚的氣息。一顆小小的咖啡豆,不僅給村裡帶來了新的商機,而且進一步拉近了和臺胞心與心的距離……
結緣咖啡 輾轉各地潛心學習雨無聲咖啡,是林世銓給自己的咖啡起的名字,出自詩句「潤物細無聲」,好似咖啡的香氣。林世銓是福建沐春食品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也是第一個在平潭設立起咖啡烘焙廠的咖啡愛好者。
十幾年前,林世銓前往東南亞一帶從事貿易工作,就在這種機緣下他接觸到咖啡。「很神奇,第一口喝下不覺得苦,反而覺得很香。」對於咖啡的初印象,也註定了他往後的創業路。隨著貿易工作的擴大,他從東南亞輾轉到臺灣,那一年正值「海峽號」直航臺北。
林世銓是平潭北厝人,基於對新事物的探索,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決定全身心從事咖啡事業。「漫步在臺灣街頭發現這裡的咖啡文化很深厚,咖啡館比比皆是,我便萌發了把咖啡帶回平潭的想法。」林世銓表示,本著對咖啡的熱愛,2016年至2018年,他隻身一人前往上海,開始學習咖啡豆的挑選、烘焙和製作。
學習的道路是辛苦的,也是執著的。在他眼裡,只有咖啡才是自己最大的事業。「我在學習的時候,通過網絡看到家鄉的變化,一心想著要快點把咖啡帶回平潭,讓平潭的街頭巷尾也四處飄起咖啡香。」每天除了不斷學習和練習,他最大的愛好就是研究如何對接咖啡豆廠商,為接下來的事業提前謀劃。
重振旗鼓 設廠招徠兩岸同胞憑藉著一腔熱血,林世銓在前往上海學習前,大膽地在平潭城區開了一家小型的咖啡館,想藉助酒店的人氣帶動咖啡在平潭的發展。「夢想被現實打敗了,一年賣不出20杯咖啡。」一夜間林世銓仿佛白了頭,他的臺胞合伙人只能安慰他:「興許是平潭還沒適應這個新事物。」
如何讓咖啡變成一個小產業,迅速讓更多人接受呢?學成之後的林世銓心裡也有了答案,設廠,就這樣,雨無聲咖啡廠於去年在厝祥村落地生根。
得益於「臺北快輪」的固定往返,林世銓的咖啡事業也慢慢步入正軌。目前,平潭城區的酒店以及部分咖啡館都選擇他的咖啡豆。「他懂咖啡,也對咖啡很著迷,我覺得和他合作很放心。」悠嵐(平潭綜合實驗區)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誠說。
除了烘焙咖啡豆,和臺胞朋友一起喝咖啡也是林世銓的最大興趣。每周一次的咖啡沙龍會上,都聚集了很多在嵐創業的臺胞。「很難得在平潭會有這樣的地方,這裡就像小小的臺灣街頭咖啡館,讓我們喝到了家的味道。」臺胞江彥偉說。
「接下來,我們還會藉助平潭高鐵開通的契機同高校合作,開啟咖啡在平潭更長遠的發展。」林世銓表示,平潭海運優勢充足,很多咖啡豆的原產國都可以和平潭進行海運合作,相信咖啡這條路,也將會是平潭新崛起的產業「弄潮兒」。(平潭綜合實驗區融媒體中心 何燕/文 江信恆/攝)
關鍵詞 >> 金井片區厝祥村,咖啡烘焙廠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