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札記:中國餐館的生存法則

2021-02-07 投資埃塞

文案 I 龔芬妮 I 埃塞投資集團

「傾國」中餐廳老闆王怡明和她的先生

 

美國華人在紐約創辦的「傾國」米其林一星中餐廳終於在2020年8月中旬關閉了。

從華爾街投資銀行走出的老闆王怡明為「傾國」三十多名員工在店裡搞了個派對,然後穿著旗袍,戴著口罩在門口拍了張集體照,曲終人散,她找了個沒人的角落哭了。

「租金貴房東一分都不肯讓,客人又少了很多,我們撐不住了,」王怡明說。

曲終人散前夕

始於1849年的美國中餐行業,以其在語言和技術方面的低門檻,養活了一代又一代白手起家的華人新移民,也是過去一代許許多多留美學生在美國的第一份賴以生存的課餘工作。

中國留學生從2010-2011學年的15.7萬人增長到了2018-2019學年的36.9萬人;2012到2018年,美國每年發放的一萬個投資移民綠卡有80%都給了中國移民。

在迅速發展的中國長大的一代人來到美國讀書或工作時,美國中餐文化不可避免的開始發生轉變。以現代中國人的品味打造、裝潢時尚、價格比唐人街的中餐館高出很多倍的餐飲新流派,在美國,特別是紐約這樣喜歡「嘗鮮」的大都市迅速興盛起來,人們把它叫做「新中餐」。

龔芬妮個人微信號

微信號 : Gongfannie

郵箱:fygong@gmail.com

美國的「舊中餐」總是與左宗雞、芥蘭牛、宮保雞,描龍畫鳳加招財貓聯繫在一起的。我在華盛頓DC讀書時也在中餐館打過工,快餐店裡的中國廚師大多是到了美國後才改行勉強勝任的,生計艱難無暇他故,學會幾樣炒雜碎就足夠了。油鍋(負責油炸的二廚)一般由工資低廉的西班牙打工仔代替,做的菜都不是正宗的中國餐,而是適合美國人口味的中國菜。

最近五年裡,一大批像王怡明這樣在美國受過高等教育並且志存高遠的中國年輕人,進入了之前聽上去與他們完全不搭界的中餐行業。與老一輩華人移民普遍靠開餐館謀生的情況不同,這些年輕人走進廚房不是為了混碗飯吃,而是無法忍受中餐在美國多年停滯發展的現狀與中國的發展之間的巨大落差。他們夢想著改變中餐在美國長久以來低檔廉價的形象,在餐飲裡折射出一個時尚富足有品位的現代中國。

瀰漫著濃鬱中國風味的「傾國」中餐廳

 

這群創建「新中餐」的中國年輕人想用美食傳播中國文化,他們想通過餐飲講出的中國的故事, 讓美國人從中國的飲食中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將中國菜推上美國的主流美食論壇。

就在這群年輕而有文化的中國年輕人打算在未來五年裡打造出美國中餐的新形象,獲得更多主流獎項,奪回中餐話語權時, 2020年初開始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他們的夢想。

 

紐約唐人街的中餐館生意大跌,有的還被打砸,客人減少但房租照舊。紐約實行封城後,中餐館行業更是苟且殘喘甚至一蹶不振。剩下的人或者在辛苦掙扎或者已經調整了方向,他們曾經想把中餐引領上的那條高端之路現在看起來已是荒煙蔓草。

蟬聯七年獲得米其林一星的「傾國」飯店雖然倒閉了,但故事的主人翁王怡明對講故事這個事保持樂觀,疫情之前她在紐約時代廣場附近籤下了租約,本想打造一家新的餐廳,現在她打算把關掉的傾國和另一家租約即將到期的傾城在新店裡合併成一家,計劃明年初開業,也許就叫「傾國傾城」吧。

王怡明說,「中國人是很堅韌的,只要我們不放棄,堅持在這裡奮鬥,在逆境中呈現出最好的中餐和最好的自己,我們的存在就是故事。」 

與具有170多年歷史的美國中餐館對比,衣索比亞的中餐館簡直就是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從十幾年開始的第一家到今天的百家中國餐館,歷程僅僅十多年,但發展的速度卻是驚人的。

 

與美國的「舊中餐」對比,衣索比亞的中餐館屬於中國與當地「土豪」階層的美食城。這裡中餐的價格比本地餐貴,也不亞於正宗的西餐。食客們大都是思念家鄉口味的中國客,偶爾也會遇到各國的外交官和本地的上層人物。

 

2020年疫情在衣索比亞蔓延以來,政府從來沒有下達過封城令。在非洲,還有更多比新冠疫情更加嚴峻的事情需要解決,因此這一年以來,衣索比亞的中餐業並沒有像美國的中餐業那樣受到巨大的衝擊。

中餐廳的員工在打包

除了幾家酒店內的中餐館關閉外,其他的中餐館仍然繼續營業。雖然堂吃的客人減少了,但一些餐館卻通過多元化經營,增加服務項目求得生存,個別的餐館甚至比疫情前更加紅火。

 

火爆的外送

阿迪斯阿貝巴的一家網紅中餐館就是一個例子。目前的經營方式就是主打外賣外送業務,另外加上從中國空運過來的各種零食、飲料、和水果,將餐飲與食品零售綁在一起,讓客人盡享一站式購物飲食服務。

中國空運來的水果

另外幾家中餐館也增加了外送服務,有的餐館還開始銷售海鮮,增加了適合外送的各類菜系。比如烤雞、烤魚、燒麥、餃子、包子等。

準備外送的燒麥

 

疫情期間,大部分中資企業人員減少,當地的廚娘有的也辭退回家,中餐館就變成了部分中國人的食堂。因為衣索比亞的中餐館規模相對很小,生存的法則也能隨機應變,所受的衝擊也不如美國的中餐館那樣慘重。

中餐館也送海鮮

上周到阿迪斯阿貝巴的盧安達市場買菜,遇到一位戴著口罩正在往一家中國麵館奔去的朋友,他說,太想吃正宗的中國油條、豆漿和米粉了,在家憋不住就特意開車來光顧麵館了。

像這樣的吃貨朋友還不少,買完菜正要上車就接到一位老闆的電話,說是喊了幾個朋友一起過節邀請我一起聚餐,膽小我就只能婉言謝絕了。

夜裡老闆的兒子先吃了第二天外送的雞腿

衣索比亞的中餐館尚仍處於初級的發展階段,但與美國華人早期的混口飯吃時期有所不同,至少這口飯混的要比美國華人的藍領階層相對容易一些。但是衣索比亞的中國餐館除了極個別屬於高檔次外,大部分都介於食堂與餐廳之間。

 

希望衣索比亞的中餐廳與繼續留在這裡的華人們共度難關,更希望在疫情過後,有幾家正宗的中國餐館來衣索比亞傳播中國的飲食文化與中國的故事。


相關焦點

  • 海外華人的飲食福利,吳剛老師向我們講述海外受歡迎的中國餐館
    今天說的這部紀錄片《中國餐館》講述的內容稍微有些不同,這個將鏡頭對向海外的中國餐館,他們不僅將中國美食展現給外國友人,也將中國文化推向全球。《中國餐館》由吳剛老師來說旁白,他的聲音真的好有磁性,旁白聽得人身心舒暢,對,他就是《人民的名義》裡面的達康書記,《破冰行動》裡的李維民,也是《戰狼2》裡的何建國,吳剛老師還有很多優秀的作品,他的聲音真的很好聽,不急不緩,娓娓道來。
  • 海外中餐館力求轉型 打造「舌尖上」的華人餐飲
    立足傳統 挖掘特色  前幾年,華人自助餐館憑藉菜品齊全、價格低廉風靡海外,尤其在一些自助並不普遍的地域更是受到了熱捧,然而隨著依靠自助經營方式的華商越來越多,市場競爭也愈加激烈,經濟萎靡的西班牙已經有不少自助華人餐館陸續關門歇業。
  • 中國影視劇風靡海外華人圈
    原標題:藉助電視臺網絡平臺播出 覆蓋大量海外收視群體中國影視劇風靡海外華人圈近年來,隨著中國影視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影視劇製作愈加精良,並在眾多海外國家(地區)電視臺、網絡平臺發行播出,覆蓋大量海外收視群體。中國影視劇風靡海外,讓以海外華僑華人為主體的觀眾得以從一部部作品中了解中國元素,感受中國文化。
  • 內鬥成性的海外華人雪珥
    民族的內鬥,居然會造成一個特殊的市場,真是無處不江湖。也難怪亞非拉那些小國,想弄點錢花差花差時,就在兩岸間頻繁地玩「劈腿」的三角戀不倫遊戲。在一個連犯罪都基本形成了「內循環」的海外華人社會,與偉大祖國一樣,成了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典型。
  • 中國抗疫是對「人民至上」最好的詮釋 海外華人華僑:我們為祖國自豪
    海外華人華僑收看了習主席的新年賀詞後表示,在過去一年裡,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團結一心抗擊疫情取得的巨大成就,最好地詮釋了習主席在賀詞中提到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他們為祖國感到自豪。新加坡華人 杜志強:非常感慨,心潮澎湃。
  • 既暖胃又暖心,《中國餐館》找到了美食紀錄片另一種打開方式
    此次與Zoomin.TV攜手打造的《中國餐館》,獨闢蹊徑將鏡頭對準海外華人開的中餐館,成為平臺泛美食紀錄片的又一力作。愛奇藝泛文化自製小明工作室總經理王曉虎認為:「從內容緯度來講,《中國餐館》將美食、人文、海外獵奇、華人故事完美結合,再加上吳剛老師的加盟,讓內容無論從趣味性、可看性、厚度上都有了足夠的保證;同時,對於受眾和內容創作者來說,《中國餐館》是一個寶藏選題,也是在做一個很酷的事,希望能一直可以做下去。」
  • 海外華人餐館被曝用"人腳"做菜!55磅鮮肉來歷不明!一頓飯吃的差點給魂嚇掉!
    一間義大利的華人餐館竟然被指控用人類的腳掌做菜!此事一出,引爆海外媒體一片譁然!據悉,有一個名叫Slovenia的外國客人,和朋友一起前往位於義大利北部Padua的一間華人餐廳用餐,他們點了一道菜:熊掌。
  • 中國行動支付拓展海外市場 華僑華人同享便利
    中新社北京5月9日電 (記者 付強)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行動支付,近年來不斷拓展海外市場,受到華僑華人廣泛關注。多位受訪人表示,行動支付的出現,讓他們的日常生活更便利。  不久前,螞蟻金服(支付寶母公司)和孟加拉國最大的行動支付公司bKash達成戰略合作,旨在為當地消費者提供更方便和安全的數字金融服務。
  • 當「中國網際網路原住民」來到海外
    矽星人就和幾個生活在海外的中國網際網路原住民們聊了聊,來聽聽他們「絕不讓中間商賺差價」的故事。1矽谷淘寶拼拼俠在科技公司環繞的矽谷腹地,拼拼俠團長Windy以一己之力輻射400人大群。每周會有一個21公斤的空運大包,飛躍太平洋投遞到她家門口。買買買的都是華人主婦,下班開車來取包裹的都是華人工程師。
  • 「到華人餐館就餐」——澳大利亞著名媒體主持人發起聲援行動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澳大利亞社會的恐慌情緒也在滋長蔓延,出現了一些針對中國人和華人社區的歧視現象,澳大利亞中餐館和商店也鮮有人光顧,生意遭受重創。為此,澳大利亞主流媒體2GB、第九電視臺著名綜藝節目主持人及布裡斯班4BC電臺黃金時段主播本·福丹(Ben Fordham)發起了「到華人餐館就餐」聲援行動,呼籲社會各界幫助飽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山火影響的澳大利亞華人餐飲業和旅遊業。
  • 海外華人常遭搶劫 難道是因為「華人必富」?
    中國僑網10月21日電 題:華人喊話劫匪:我有沒有錢,和你有什麼關係!  「華必富」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海外華人,只是在世界各地謀生、奮鬥的普通人,或是因為勤勞、能吃苦,或是因為敢闖、能奮鬥,比當地人更快地積累了財富。更有海外華人,因為語言不通、環境不熟悉,還在溫飽線上掙扎。
  • 【新春特刊】舌尖上的新年:海外華人的年夜飯
    對身居海外的華人來說,年夜飯不僅包含對團圓的期盼,更有著吃不盡的鄉愁。而那些和中國一樣有著「過年」傳統的國度,人們也賦予了年夜飯無限的希冀和祝福。羊年大吉HAPPY 2015'S NEW YEAR這是本世紀最晚的一個春節。2015年2月18日,除夕。
  • 張志學:危機生存的組織法則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志學教授結合歷史事件以及新冠疫情給中國企業帶來的啟示,從組織行為與社會心理視角出發,提煉危機生存的八大組織法則。,在今天這個話題中,我主要探討企業組織和個人在面臨重大危機和災難時候的應對,所以我的題目是「危機生存的組織法則」。
  • 老四川餐館: 「全美最佳中餐館」第一名
    該網站表示,口味最接近中國原汁原味的美國中餐館,其實也不難找,而且大部分都集中在東西海岸大部分華人移民落腳安居的城市。自1998年首家老四川在芝加哥中國城創辦以來,如今老四川分店已經遍布芝加哥各城區、郊區,在康州、拉斯維加斯也有老四川。老四川餐館的創辦人、曉軍美食集團董事長胡曉軍表示,中國的改革開放提倡的是「與國際接軌」,但海外中餐的發展方向,應是「與中國接軌!」海外中餐不應刻意迎合美國人的口味,即要做出最具原汁原味的中餐,並以正宗的中餐美食為紐帶和橋梁,讓美國民眾了解中國文化。
  • 《我們的法則》: 中國第一檔野外生存挑戰類節目,條件越艱苦,內容植入越好玩?
    一群明星去到野外叢林真實生存,驚險刺激之餘,還肩負著娛樂大眾的使命,體現人和自然的坦誠相待,和諧博弈,這樣的戶外真人秀,能成為下一個風口嗎?事實上,作為「韓國模式最後的大餐」,這檔《我們的法則》由安徽衛視引自韓國SBS的一檔海外探險節目《金炳萬的叢林法則》。據悉,《我們的法則》由中韓聯合製作,由吳奇隆、李亞鵬、黃子韜、熊黛林等7人組成「叢林家族」,飛往馬達加斯加、瓦魯阿圖展開一段冒險之旅。
  • 義大利華人夫妻醉酒狂砸華人餐館 被判刑6個月
    中新網8月12日電 據《義大利新華時報》編譯報導,當地時間8月8日晚23點左右,52歲華人男子與其45歲華人妻子在義大利羅馬Vittorio廣場附近的一家華人餐館內喝酒用餐。幾瓶紅酒和幾杯白酒下肚後,醉醺醺的夫妻倆開始對華人老闆娘大呼小叫,並對餐廳內其他客人動手動腳,高聲呵斥。
  • 全球化、跨國公司與海外華人
    到二〇〇三年和二〇〇四年兩度召開最高規格的「海外印度人大會」,並正式修憲,承認雙重國籍,僑務政策發生了質的變化。在中國,原來認為至關重要的「華僑」、「華人」的分界日益模糊,聯用的「華僑華人」已經在媒體、學術研究和政策語言中成為固定用語。「族群」概念不僅在學術研究中廣為使用,也進入了政策思考。
  • 海外華人抗疫紀實⑨|知名演員趙燕國彰:佛系抗疫的瑞典 對老年病患...
    生活中的趙燕國彰其實是個性格溫和、愛家顧家,並且擁有一顆善良愛心的海外華僑。客觀的講,國內疫情開始的時候,身居瑞典的海外華人都是在掏心掏肺的支援國內抗疫的。幾乎是拼盡全力的在往國內籌集抗疫物資。但是後來國內有一些自媒體,發布一些對海外華人不太友好的文章,渲染一些負面情緒,讓這些華人心裡非常不是滋味,特別難受。
  • 2018「文化中國·水立方杯」海外華人中文歌曲賽總決賽開賽
    2018「文化中國·水立方杯」海外華人中文歌曲賽總決賽開賽 2018-07-27 20:07:3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單仁平:「骯髒的中國餐館」是一款骯髒的手遊
    單仁平一款名為「骯髒的中國餐館」模擬經營類手遊目前正在臉書、推特等多個社交平臺上宣傳,它由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家遊戲工作室開發,內容包括華裔廚師在餐廳裡供應貓狗和老鼠肉、偷稅漏稅、拿垃圾做食材和殺人等。北美華人社會對這款遊戲表達了反感,認為它的內容涉嫌「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