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魔都上海買一套學區房?這畫面太美,不敢看。
步入中年的人,上有老下有小,面對生活「腹背受敵」。如果你開始考慮學區房,那你真的要慎重,你的生活由此可能進入到一列高速列車,不到終點絕不能停,不能玩急剎,甚至慢一點都會成為事故。
管軒徐幸主演,陳曉鳴自編自導,2019年上映的電影《學區房72小時》,無大牌、無特效,就像是扛著一部攝像機原汁原味的記錄下來一樣,所以票房慘敗,一點也不出人意料。
影片故事背景設在上海,男主大學老師,年齡四十左右,滿頭白髮;女主銀行職員,患抑鬱、嗜睡,長期在家休養,還有一個即將上小學的女兒,琴棋書畫,奧數外語,外加跆拳道,能文能武,絕對是照花木蘭培養的。
上海,中產階級,一家三口,72小時內,圍繞一套學區房的故事就此展開。影片場景始終穿梭於昏暗的樓道和雜亂的弄堂間,絲毫不見十裡洋場的繁華和奢靡,只有路人甲不時冒出幾句上海話才讓人恍悟:「哦,是上海」。
「超便宜的學區房」
一、中產階級幸福指數最高?
這個上海的土著家庭,算是比較殷實的中產人群(傳說中幸福指數最高的一類人),可每天一睜眼看到的不是初升的太陽而是各種無能為力的煩心事。自家車位被搶、單位同事暗算、老婆抑鬱奢睡、家中保姆偷懶,孩子周圍又是成群搗蛋鬼……大人事已至此,剩下的方向就是該給孩子創造好的條件,於是先從學區房開始。
有人說,在國內,中產階級是最沒有壓力的,理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就是個笑話!說這話的人,一定是那種一覺起來發現昨天比前天少賺了一個億的那種人。
高校樓道,通往哪裡?
中產難在哪兒?
中產之上的人,人家起點就在半山腰,你窮極一生能到一半就算祖宗顯靈;中產之下的人,三頓無憂無慮、無欲無求,幸福指數高出不知多少倍。而所謂的中產,不恥於下,又汗顏向上,為面子而活而累,只能靠一個能屈能伸安慰自己,麻花般曲折向上。
中產之真相:買不起房的都是中產家庭,賣房、離婚、貸款,還待...疲於奔命,惡性循環。
抱著孩子奔波
二、不要和中產聊誠信,因為聊不起
男主為買學區房而自賣現居房。先是和自家保姆達成協議,以200萬遠低於市場價成交。雙方達成口頭協議,並籤有合同,保姆第二天提60萬首付款上門。未曾想,男主所看中的學區房坐地起價,原因就是有買家願意出高價拿下,賣家願意給男主20萬賠償款。手足無措之時,一女學生家長、上海一大商會主席聞風上門,一次性帶來250萬現金,急購。
靠知識、靠為人師表的大學老師,也只能隨波逐流、出爾反爾,和自家保姆翻臉不認帳,鬧到律師所。但知識就是力量,男主很快找到「合理」疑點,串通好妻子一口咬定,房主之一的妻子不知情,合同無效,保姆情急之下搶走男主家房產證,坐上陽臺,以死相逼,當然無濟於事。
而保姆要在上海買房的原因是,兒子談了一個上海本地姑娘,姑娘家在上海地圖上畫了一個圈,第一天圈內買房,第二天就能領證。保姆覺得兩百多萬買一個上海戶口,值!當然,是為兒子。因為女方還提出,房產證上除了保姆兒子外還要加上女兒和丈母娘的名字。
為孩子,依然值。
在保姆眼中,上海的中產就像是一個黑洞,穿過這個黑洞就將抵達極樂淨土。可他不知道,他的僱主至今未能上岸,而且在黑洞中越陷越深,
厚德載物的背景成了莫大諷刺
三、一不小心就會粉身碎骨的中產
時值期末,學生到處在給老師塞紅包求綠燈。在這一點上,男主很有原則,深知知識無價。同事「善意」提醒,有匿名信舉報說有老師私收紅包為學生改分,男主不以為然。
某天深夜,學校後門,男主的車開啟靜音震動模式。對方是自己班上的女學生,其母正是250萬買他房子的女商會主席。男主無奈之下告知女學生,賣家坐地起價,急需四十萬。女學生輕描淡寫,第二天居然頗具浪漫地將40萬現金擺放在男主辦公室書櫃裡。
面對學校紀委,男主合盤託出,戀情是真,此錢為借;面對家長,男主強調是自由戀愛。自己早已離婚,為孩子才同居屋簷下,女主席一巴掌相送,留下一句話:末考必須95分以上...72小時內,婚姻家庭、師生戀等事宜,全部敗露,好在學區房終於拿下。
這就是上海的中產,連自由戀愛都是一種奢望。
正片結尾,男主開車帶著女兒回家路上。中介突然打來電話:&34;黑屏,只傳來一陣急剎...
影片彩蛋是一組真實的調查採訪:
1、你們家買學區房了嗎?
2、你們家每年教育投入多少?
3、你們家是怎麼理解「贏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的?
男女兩位主角,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卻沒有一丁點坊間傳說的上海人的調調,有的就是壓得喘不了氣的吃穿住行。上海人是務實的,他們不會用「一地雞毛」這種戲謔的方式來形容自己的生活,無暇顧及,每一份力都要用在刀刃上。
所以上海人是冷血的,也是無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