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層」(MiddleClass)通常是社會學家在進行社會分層研究使用的一個概念。「中產階層」一般是指介於資本主義結構上層的資產階級和下層的工人階級之間的社會中間階級。這一階層通常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並能夠通過自己的知識獲得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和優厚待遇。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德國中產階層成員的結構相對複雜和廣泛。從「職員集團」講,中產階層的成員主要是被稱作「白領階層」的受僱者,這些受僱者主要來自於從事第三產業服務行業的執行者:如餐廳服務員、商店售貨員、郵局郵遞員以及企業中的參與者:如會計、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工程師等等。
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這個「職員集團」中的「白領階層」不僅在人數上得到了增長,而且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也在不斷擴大。從1882年至1907年期間,他們在總人口的比重中從1.9%上升到了5.7%。同時,中產階層的成員還有來自「公職人員集團」的政府僱員和知識分子,這一集團主要是由中下級官員和各級教師組成。隨著國家的統一,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教育對社會的重要性的凸顯,他們逐漸成為了德國社會政治、經濟中的中堅力量。這一時期包括德國政府的各級官員、教師、郵遞員在內的政府文官數量也在不斷增長。
根據德國1907年人口調查的材料,號稱文官的人數約有100多萬……從狹義上講,包括法官和檢察官在內的文官也有約39萬人。從1907年至1930年間,這些依靠政府財政撥款、拿國家薪水的人,一直較為穩定地維持在總人數的5%左右。
從19世紀後期開始,德國政府為了加強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其政府開支也在不斷增加。例如,德帝國內政部的開支由1890年的800萬馬克增加到了1914年的108百萬馬克。這一方面說明了國家官僚機構的日益龐大,同時也說明了國家公職人員工資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同時,區別於中產階級的社會上層主要以資產階級化的容克貴族為代表,這一傳統精英階層則利用他們手中的權力和財富迅速發展成為資本主義金融業、農業和工商業的翹楚。他們不僅通過投資工礦企業賺取巨大的財富,同時也維繫著貴族傳統的政治特權。因此,權與錢的結合不僅使他們成為了富有的社會上層,同時這些貴族在生活消費上也逐漸資產階級化。奢侈消費也就成了他們最明顯的外在表現。
因此,在19世紀中後期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以及社會財富的增長,中產階級的收入也在不斷增長,他們也不滿足於富足的社會生活,向資產階層奢侈消費看齊已經成為了中產階級的群體內部一種常見的現象。高品質生活和奢侈性消費已經成為了包括中產階層在內的資產階級人群的一種時尚。
在這一時期,包括金屬品加工、珠寶首飾、絲織品等在內的傳統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同時,在一些新興崛起的工業產業中也有著大量的中產階級從事著經營和生產活動。作為社會的有閒階層,他們在語言、衣服、飲食、休閒活動和消費行為等方面普遍具有相似的心理狀態。他們在生活品味和消費行為上極力追求和模仿上層社會,他們既羨慕上層階級的財富和品位,又有著「向上爬」的欲望。
同時與產業工人相比,他們有著較為穩定的中等收入,生活狀況也相對優越,「與民眾相比,他們可謂精英,但在那些宮廷貴族眼中,他們仍屬於下等人。」因此,中間階層不得不花費大量的勞動時間獲得足夠的收入來維持其一定的消費水平、體面的生活和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