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是天壇公園應有氛圍,禁放風箏禁輪滑保護世界文化遺產

2021-01-18 北晚新視覺網

噪音幹擾影響他人遊覽,遊園環境需要市民愛護。

新華社資料圖

天壇公園昨日發布新規:從7月9日起,將全面禁止放風箏、核心文保區禁止合唱等活動。此外,輪滑滑板禁止帶入公園園區,園內禁止「赤膊光膀」,不得違規引誘動物投餵拍攝。

說起來,天壇公園裡合唱隊唱歌、票友唱戲、打把式練功的場景,各種花式踢毽子抽陀螺抖空竹的技藝,以及在丹陛橋等場地放風箏,多年來已經成了景兒。天壇公園出臺的禁令,也許出乎很多市民的意料,但只要認真對照《北京市公園條例》和《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就可以發現,這些司空見慣的活動,確實不符合既有規定,不少遊客都有意見。

比如,某些合唱隊自帶的高音大喇叭發出的聲音,早已超過70分貝的管理規定,若幾個隊伍互飆高音,此起彼伏,遊人一路行來幾乎難得安寧;此外,合唱屬於典型的聚集扎堆,影響遊人通行,更有違防疫要求。放風箏更是危機四伏,早前已經有不少行人被風箏線割喉的報導,也有大人孩子在公園放風箏不留神掉進湖裡溝裡或者被絆倒的情況;尤其天壇古樹林立、古建眾多,要是風箏線刮到古樹和古建上,非但有礙觀瞻,也極易造成破壞。還有輪滑、滑板,孩子們踩著行進如飛,遊人就要時刻防範、避讓……公園本來是放鬆休閒的場所,焉能成為喧囂的鬧市,且存在種種安全隱患?

放風箏、合唱、輪滑,都是個人愛好,甚至是值得提倡的文體形式,但是,天壇公園不是放風箏的場子,也不適宜做大合唱的舞臺。公園,顧名思義,是大家的園子,遊必有「方」,不可以恣意玩耍罔顧他人。嚴格公園的管理,是對更多的遊人負責。其實不只是天壇公園,很多地方的公園也都推出了禁放風箏、禁止輪滑的規定。開始時可能有市民不理解,但獲得了更安寧、安全的遊覽體會後,絕大多數人還是支持這些舉措的。

天壇公園發布的新規,更是對天壇負責。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更應該強調其作為皇家祭天場所天然具備的莊嚴厚重、寧靜和諧的氛圍。這麼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園林,其間的活動理應與文化遺產的格調一致。不一定全是陽春白雪、黃鐘大呂,也絕不能膀爺出沒、嘈雜不堪。所以,無論是從文化還是安全的角度考慮,天壇公園推出的新規,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倡導、有益的嘗試。北京市民一向知書達理,本著對古都文物的愛護,本著對法律法規的尊重,希望市民換一種方式鍛鍊和娛樂,把一個靜下來的天壇公園還給自己和遊人。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張麗

流程編輯:TF024

相關焦點

  • 天壇公園禁放風箏、合唱,園方:建議唱歌市民移步西北外壇
    天壇公園又一次對不文明遊園行為「出手」,公園將全面禁止放風箏,同時核心文保區禁止大合唱。園方表示,喜歡唱歌的市民可移步西北外壇,工作人員也將加強實時監測,確保為遊客營造一個安靜愜意的遊園環境。「公園園區將禁止聚集合唱,希望大家能理解並配合。」公園工作人員正在發放宣傳單進行宣傳。「這兒不讓唱了?」「唱歌怎麼成不文明行為了?」正在合唱的市民停下來,趕緊詢問工作人員。「我剛打完球,準備在這兒溜溜彎兒,喊兩嗓子然後回家。」市民趙先生對這一新規十分不解,「之前不讓接大音響,我們也沒製造大噪音。而且咱這合唱唱了多少年了,已經形成一景了。」
  • 天壇公園聯合城管專項治理不文明遊園行為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5月29日,天壇公園在圜丘南門廣場舉辦「天壇文明我守護」文明行為主題宣傳活動,呼籲廣大遊客文明遊園,自覺參與垃圾分類。同時,公園聯合城管工作人員向遊客市民發放主題宣傳折頁,並在古建區、月季園等區域開展巡視。下一步,公園將針對塗寫亂畫、翻越護欄、娛樂噪音、攀折花木、踐踏草地、亂扔垃圾、吸菸和隨地吐痰等不文明行為開展專項治理。
  • 天壇原總工徐志長回憶天壇往事:英國女王來訪,沒看夠祈年殿
    申遺趣事:下回再來,我是「朝聖者」新京報:天壇是何時考慮申遺的?徐志長:1987年,故宮,長城,周口店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當時我們想,為了天壇得到更好地保護,它也得爭取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98年12月,在日本召開的世界遺產保護委員會全委會上,天壇以全票通過,被接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新京報:天壇申遺後,逐步收回被佔用的土地,這些工作有一定難度,為此你做了哪些努力?徐志長:天壇申遺後,進入了新世紀。
  • 角樓圖書館線上直播 講述北海、天壇等地文化故事
    中新網北京4月24日電 記者獲悉,23日,由文化學者、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李爽主講的「北海登團城說奇景」正式開播,拉開了北京東城區角樓圖書館世界讀書日特別策劃「2020讀城」活動的序幕。  這是角樓圖書館繼去年世界讀書日推出「讀城行動」之後,在今年世界讀書日再一次開展「2020讀城」活動。角樓讀書館世界讀書日「讀城行動」直播現場。
  • 北京天壇公園旅遊攻略:近距離接觸「小平樹」
    #為什麼是北京天壇公園呢?是因為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中共的第四課中的《鄧小平爺爺植樹》,鄧爺爺曾經連續三次去北京天壇公園植樹,現如今這些柏樹已成了天壇公園的風景,下面就帶大家去尋找「小平樹」。北京天壇天壇公園概況天壇的遺產名稱叫北京皇家祭壇,是明清時期的帝王祭天、祈求五穀豐登的場所。
  • 鳥瞰世界文化遺產
    ,以保護全球範圍內的各類文化或自然遺蹟。其制定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和《實施世界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並以「突出普遍價值」作為一大核心衡量標準,以給下一代更好地呈現這些自然和文化遺蹟。一項文化或自然遺產一旦要正式載入名錄,其需要滿足相應的「突出普遍價值」,並符合十項篩選標準中的至少一項。
  • 2018"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北京推系列惠民活動助非遺宣傳
    人民網北京6月8日電 (李易)高考結束後,即將迎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從2017年開始,每年6月9日正式定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為「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
  • 這倆人連續三年在天壇公園老牆磚上刻字
    據遊客吳先生介紹,他最近去天壇遊玩的時候,在天壇公園成貞門附近的老壇牆上看到不少遊人亂刻亂畫。「多珍貴的明代嘉靖年間城磚呀,卻被一些遊人刻畫得讓人心疼。而且有的人還一年來刻一次,真是可氣!」4月27日,北京日報從天壇公園管理處了解到,這段「老壇牆」建於1420年(明永樂18年),1538年(明嘉靖17年)進行過局部改造,是天壇祈谷壇、圜丘壇之間的界牆,牆磚多有明代落款,是體現天壇早期風貌有代表性建築。
  • 全國人大代表黃小玲:對煙花爆竹加大政策支持,將禁放煙花爆竹改為...
    「煙花爆竹也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理應依法受到保護。」全國人大代表、醴陵市醴泉窯藝陶瓷有限公司總設計師(藝術總監)黃小玲說。然而,近年來各地紛紛出臺「一刀切」的禁燃禁放政策引發了爭議。黃小玲認為,保護煙花爆竹產業對復工復產、穩定就業、打贏脫貧攻堅戰有積極意義。
  • 世界遺產在中國,一場全是乾貨的直播
    截止到2019年7月 中國已有55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項 世界自然遺產14項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
  • 案例:各地依法保護世界遺產
    2020年4月9日,重慶市檢察院發布《重慶市人民檢察院關於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的指導意見(試行)》,明確提出在「4+1」之外,拓展辦理涉及公共安全,網際網路公益保護,文化遺產和國家尊嚴保護,未成年人、婦女權利保護,消費者、投資者權利保護等領域的公益訴訟案件,進一步將「文化遺產和國家尊嚴保護」細化為文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公序良俗及核心價值觀保護、國家尊嚴和英雄烈士權益保護等具體內容
  • 杭州打好世界遺產保護「組合拳」 讓千年古運河「經典永流傳」
    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決策部署,也是杭州展現城市魅力的重要工程。市運河綜保中心多措並舉,助力推進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積極推進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精神,今年以來,市運河綜保中心牽頭編制《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空間專題研究》,做好與國家、省、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範圍的有機銜接,為《杭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
  •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唐帝國幅員遼闊,國力強盛,文化燦爛,兼容開放。大唐首都長安,是享譽世界的國際大都會,以規模宏大、布局規整、宮室制度完備、人口百萬著稱於世,是當時東方乃至世界的文明中心。而被稱為「萬宮之宮」、「東方聖殿」、「中國宮殿建築的巔峰之作」的大明宮更是中心之中心。
  • 天壇圜丘壇泰元門復原修繕完工
    泰元門上安裝了防鳥網,用以保護彩畫。  隨著北京市中軸線整體申遺工作啟動,泰元門住戶搬遷騰退和文物保護修繕工作被納入重點任務。去年8月,天壇園內住戶騰退籤約順利完成。今年6月,泰元門復原修繕工程啟動。  外壇仍大面積被佔,將逐步騰退  1998年,天壇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按照申遺時的承諾,天壇要在2030年前恢復其完整性。
  • 浙江出臺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浙江出臺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2020-10-13 1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遇見天壇》開啟文化盛典 天壇或將在2030年實現「完整」
    Yes娛樂11月1日綜合報導 北京衛視大型文化體驗節目《遇見天壇》文化盛典將於今晚21:05在北京衛視播出,並通過芒果TV、優酷視頻與觀眾見面。從盛夏到深秋,《遇見天壇》用「職業體驗」+「影視復現」的方式揭開六百年天壇神秘面紗,陪伴無數觀眾度過了近百個日夜,如今將迎來收官。
  • 被廣電總局樹為文化綜藝範例的《遇見天壇》,做對了哪些事?
    《遇見天壇》就像是當代人的一次文化+綜藝的特殊體驗經歷,同時也是以天壇為載體,對思想、建築等歷史、文化的一場回溯,在古今交融中,讓天壇「火」起來,也讓傳統文化「活」了起來。來源:傳媒內參—廣電頭條文/彤彤「文化節目創作是一個把書讀厚再讀薄的過程。」北京廣播電視臺《遇見天壇》總製片人、總導演郝競波如是總結這檔熱門文化節目的創作思考。
  • 文化|中國55處世界遺產的「全景實拍」,一次逛完!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蹟及自然景觀。在類別上,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遺產和文化景觀四類。世界遺產主要分為三類,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遺產(複合遺產)。
  • 澳門教堂匯總|世界文化遺產專題
    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一個影響人類文化與自然遺產命運、改變全球文化觀念的世界性公約誕生,「世界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等概念由此成為世界熱門的關鍵詞。世人開始認識到,世界遺產是全人類文明歷史的精華,是極其罕見和不可再生、不可複製的,在它們受到威脅之前,就應該建立一個制度,把它們保護起來。
  • 雲遊37處世界文化遺產!
    今天推薦的中國文藝網「相見不如上線 展覽雲上見」系列線上展覽,為您呈現37處世界文化遺產,足不出戶雲遊萬裡。如果您還覺得不過癮,給您同步推薦一部《中國世界遺產影像志》,屏幕與字裡行間同步,暢遊祖國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