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首屆世界教育論壇在巴黎經合組織會議中心召開,來自全球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政商領袖、教育部長、政府官員和著名學者共同列席了論壇。
在論壇中,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受邀演講,他表示:
今天50%的職業將在未來消失,到時候我們將會擁有怎樣的人生,我們的孩子將會面對怎樣的世界,這些是我們亟需討論的問題,因為我們的未來是由教育決定的。
古語有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保持學習是不被淘汰的唯一辦法。
01
2018年,唐山市政府撤銷了各個路橋收費站,令人沒想到的是,這起地方性民生新聞事件竟然引發了全網關注。
其實造成轟動的並不是「撤銷收費站」這件事本身,而是收費站撤銷後,一位女員工的哭訴,她說:「我已經36歲了,我的青春都獻給收費站了,我現在啥也不會,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36歲,正是人生的黃金年華,你怎麼知道自己學不了東西?你只是不願學罷了!
不願學、不想學,那就只能被社會淘汰了。
時代的車輪不會因為某一個人故步自封就停止轉動,當今社會,原地踏步就等同於退步。如果你想和時代保持同頻,就必須要持續學習、終身學習。
02
紀錄片《Becoming Warrent Bufett》(成為沃倫·巴菲特)向觀眾闡述了一個事實:一個人一生中想要獲得過人的成就,註定與讀書和終身學習形影不離。
一個人只有嚴格要求自己,長期專注於做好一件事,並且堅持讀書學習,才能獲得成功、榮譽和財富。成為世界首富並沒有什麼秘訣和捷徑,就像巴菲特也是通過不斷地學習,才達到了現有的高度。
終身學習的另一個好處,是它可以培養我們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而良好的思考習慣又能幫助我們更高效地學習,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學習好比蓋房子,每天添磚加瓦進步一點點,長期堅持下來,勢必建成一座高樓。
03
學習固然重要,但不能只是一味地埋頭苦學,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之前媒體報導過一則新聞:
湖南的一位17歲「神童」以總分第二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院高等物理所,成為碩博連讀的研究生,但三年之後卻被學校退學,連學位證都沒有拿到。因為離開了母親照顧的他連天冷穿衣、天熱脫衣的常識都不知道,常常一個人窩在寢室看書,卻忘了要參加考試和撰寫畢業論文。
我們學到的知識,不是為了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可以高談闊論,而是為了將其運用在實際的工作、生活當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實際操作,我們可以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也才能夠在後續的學習過程中加以補足。
21世紀已經進入學習型和創新型時代,當今的商業環境沒有打不破的鐵飯碗,我們的職位在今天看來或許不可或缺,但不意味著明天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我們必須要有危機意識,不斷學習,防患於未然。
學習帶給一個人的滿足感、充實感、成就感和意義感,能夠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明天比今天更加充滿希望。而這,正是一個人不斷成長精進的標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