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愛與恨:人類出行史上最狂野的奏鳴曲

2022-01-27 36氪

來源 | 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

文 | 程瀟熠

編輯 | 吳巖

圖片來源 | pixabay

跨年夜的前兩天,一輛黑色的2016款特斯拉Model S駛離美國加迪納91號高速公路,在高速狀態下闖了紅燈並撞上一輛2006年產的本田思域。本田車內兩名乘客當場死亡,特斯拉車內兩人被送往醫院,沒有生命危險。 

幾小時後,一輛特斯拉Model 3撞上了一輛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高速公路左側車道上的消防車,車內的夫妻倆一亡一傷。

雖然美國警方尚未確定事故發生時是否有自動駕駛系統參與其中,但以往的教訓,讓質疑之聲再次對準自動駕駛。據彭博社報導,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調查後認為,包括2019年12月7日特斯拉追尾美國警車在內的13起特斯拉汽車事故,可能都是司機在使用Autopilot系統時發生的。

2018年1月特斯拉Model S碰撞事故  來源:KCBS-TV

人們一面試圖勾勒解放雙手、自由出行的美好畫面,一面對方向盤脫離掌控充滿猶疑和擔憂。接二連三的致命事故,更是讓這種對未知事物的恐懼被放大到了極致。 

美國汽車協會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71%的美國受訪者害怕乘坐自動駕駛汽車,近90%的受訪者擔心自動駕駛存在技術問題。受訪者中,只有7%的人「非常熟悉」自動駕駛汽車。

但這仍然擋不住人們對自動駕駛的好奇和熱情。1月3日公布的銷量數據顯示,特斯拉2019年全年交付約36.75萬輛,同比增長50%,佔美國電動車市場75%的份額,也是荷蘭最暢銷的車型。蔚來汽車CEO李斌則在2019年10月表示,已有60%的蔚來車主開通NIO Pilot駕駛輔助系統。

自動駕駛成了一項讓人又愛又恨的功能。以至於很多人不禁捫心自問——人類是否需要自動駕駛?

年近花甲的周成是駕駛輔助系統的資深用戶。作為福特福克斯L2級自動駕駛車型的首批車主,他已經習慣了在高速公路上使用ACC自適應巡航功能。 

他是老朋友中第一個願意嘗試自動駕駛汽車的人,別人都是開了幾十年車的老司機,「讓他們信任開車時間沒多久的機器非常難」。他身邊大多數人覺得自動駕駛只是玩笑話,「有生之年不可能實現」,但周成仍滿懷期待。他覺得到七八十歲時,自己應該能買到一輛自動駕駛汽車。

但他也承認,「現在技術確實不可靠」。 

周成只敢在路況簡單、標識清晰的高速公路上使用駕駛輔助功能,因為自動駕駛尚未有明確量化標準,這讓他很不放心。比如人的反應速度在0.2-0.8秒之間,百公裡的剎車距離為40-60米,換成自動化系統,「誰知道它能快多少」。

在他看來,目前的自動駕駛在特定場景或試車場上「玩玩可以」,但面對複雜路況和突發事件,還達不到人腦的反應速度。

他的焦慮並非杞人憂天。 

近年來,特斯拉在自動駕駛模式下已發生多起致命事故。谷歌Waymo在採取多種安全措施之餘,仍將無人駕駛商業化的計劃延遲。Uber自動駕駛汽車在2018年3月發生過一起致命事故,原因是自動駕駛軟體檢測到一位橫穿馬路的女性後,判定為無需避讓。

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車型  來源:Waymo

但鮮為人知的是,相比起致命事故,自動駕駛救了更多人。 

一位百度自動駕駛資深工程師向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坦言,特斯拉的Autopilot以及市面上的同類產品,目前只能定義為輔助駕駛。雖然輔助系統使用不當曾導致事故,但它其實也避免了很多事故,救了更多人。「每一次AEB(自動剎車輔助系統)的觸發,基本就是避免一次碰撞的發生。」 

特斯拉2019年第三季度安全報告顯示,在Autopilot參與的駕駛活動中,平均每434萬英裡(約合698萬公裡)行駛裡程報告一起交通事故,頻率遠低於人類駕駛時的每270萬英裡報告一起事故。NHTSA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平均每49.8萬英裡(約合80萬公裡)行駛裡程,即發生一起碰撞事故。

目前主流車型搭載的L2+級自動駕駛屬於駕駛輔助,技術已趨成熟。它雖然無法徹底接管汽車,但能像「駕校教練」一樣,提醒駕駛員調整車道或跟車距離等。 

尼克森2018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消費者體驗亟待改善的場景主要是停車位和低速擁堵路段,L2+級駕駛輔助功能中的ACC及自動泊車功能,可基本滿足需求。

不過,這只是治標不治本,難以根治出行痛點。要想找到降低交通事故、解放人類的終極方案,還得靠L5級完全自動駕駛。

來源:尼克森2018自動駕駛市場與消費者洞察白皮書

目前,自動駕駛所面臨的難關,仍然是L3級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難以落地。 

按照自動駕駛對於車輛操控的接管程度和駕駛區域劃分,自動駕駛可分為L0-L5六個級別。從L2級往上,自動駕駛研究分為兩種路線。 

美國汽車工程協會(SAE)2014年制定的自動駕駛分級標準 

以特斯拉為代表的大多數整車廠商,選擇攻克L3級技術難題,按分級順序循序漸進地拾級而上。另一種,是以谷歌旗下Waymo為代表的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它們選擇跳過L3級,直接研發L4級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 

L3級自動駕駛汽車可行駛在複雜路況上,並由自動駕駛系統進行駕駛操作。這意味著人類司機的角色將會出現轉變——從手動控制到監督。 

然而,在谷歌最初的自動駕駛項目測試中,這項看似簡單的監督工作非常難完成。 

當時,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團隊將部分自動駕駛汽車分配給了谷歌員工,讓他們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進行測試。據《紐約時報》報導,每輛車上配備兩位專業司機,每人拿一份類似飛行駕駛清單的文件。坐在駕駛座位上的人需要時刻保持警惕,準備好在發生異常情況時接管汽車。

但車內監控視頻顯示,這些被委以重任的測試員很容易在車上被其他事情分心,比如回復手機信息、看電影甚至睡覺。有網友在Twitter上吐槽,「告訴我不用自己開車,但又不能放鬆警惕,這本身就是個悖論,我還不如自己開車。

面對難解的分心問題,2014年,谷歌的自動駕駛工程師決定,將人類完全排除在駕駛過程之外。

2019年1月,福特也以「不知如何負責任地管理L3級自動駕駛系統控制權的轉移」為由,宣布放棄L3級研究,直奔L4級自動駕駛汽車研發。 

但即使L3級落地困難重重,奔馳、一汽、北汽新能源、長城、奇瑞、小鵬、威馬等諸多車企,還是決定在2020年推出具備L3級自動駕駛功能的量產汽車。此前,奧迪A8已成為全球首款L3級自動駕駛量產車型。 

「奧迪做了L3級以後,之前說要跳過L3的某些國際車廠就著急了。」恆潤智能駕駛事業部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薛俊亮,2018年在公開場合提到,因為奧迪L3級汽車已經出來搶佔市場,而L4的落地至少要往後推3-5年,其他車企擔心奧迪會搶佔整個空檔期。

薛俊亮認為,L3和L2.5其實都是「中間過渡狀態」,是立法者或者行業協會給車廠的緩衝期。但是一定要教育消費者,「這不是自動駕駛,要悠著點開」。

和簡單的駕駛輔助功能相比,L4級及以上的無人駕駛汽車對於普通人,還顯得十分遙遠。 

在百度無人車從事研發工作的韋立,如今已完全適應在無人車上工作,但仍然對第一次的乘坐時的經歷印象深刻。「跟第一次坐飛機的心情一樣,手腳出汗,既緊張又害怕。

智行者CEO張德兆感受到更多的,則是掌控汽車的興奮感。「我調個參數它就會跑快一點,調別的參數還能轉向。」張德兆告訴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當時他在汽車後排用代碼開著無人車從清華大學一路跑到北清路,再開回清華大學。因為長時間在移動狀態下低頭看屏幕,他在車裡就吐了。 

韋立告訴未來汽車日報,現階段難免會有很多猛起步跟急剎車,為了測試系統能力,車輛行駛也不會很平穩,測試時強烈的暈車反應在真正商用後一般不會出現。 

目前,國內已有多家自動駕駛公司在園區、港口、礦區等特定場景跑馬圈地,如智行者、圖森未來、馭勢科技等。在無人駕駛計程車(Robotaxi)領域,Waymo率先撤去安全員進行純無人駕駛試運營,中國自動駕駛初創企業小馬智行去年11月起對加州爾灣的數百名居民開放無人駕駛出租試點服務,AutoX則計劃今年在深圳、上海規模投放無人駕駛計程車。

小馬智行在美國加州爾灣的BotRide無人計程車服務  

無人駕駛正以飛快的速度進入人們的生活,但這一切可能只是個開始。 

「如果要做車規級標準的軟硬體,必須要在數學以及結構上進行證明,確定這個東西本身是可控並且穩定的,才能真正在工業上進行應用。」北京理工大學無人車隊的胡晨向未來汽車日報表示,目前的無人駕駛技術還談不上人工智慧,大多是機械地依附於傳感器和晶片。無人車的碰撞事故恰恰證明,光靠單車感知是不夠的,道路也需要多車感知系統。

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向來無法劃等號。

在實驗室條件下成功的產品,往往需要數十年才能成熟應用。第一臺蒸汽機早在1712年就已出現,但它直到95年之後才出現在輪船上。

「馬斯克曾說過一句話,雷射雷達的出現,讓大家有了技術進步的錯覺。」百度無人車前資深產品經理謝萊告訴未來汽車日報,過去雷射雷達主要用於測距,雷射雷達公司並未想過產品可以用在自動駕駛行業,所以並沒有統一的零部件標準。

無人駕駛汽車的零部件如果要實現量產,需要供應商制定嚴格的標準內參,這是實現量產化的必要條件。但在現實中,線機到百度無人車團隊手中,還需要自行標定標準和組裝。在謝萊看來,這個行業還需要他們一層層推進產業鏈改變。

另一個制約自動駕駛行業快速發展的因素,是零部件昂貴的價格。 

以百度自動駕駛方案使用的雷射雷達為例,百度曾透露使用了1個Velodyne的64線雷射雷達HDL-64,價格約為7.5萬美元,3個Velodyne的16線雷射雷達VLP-16,每個價格8000美元,總計9.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7萬左右。

過於高昂的成本,讓L4級以上自動駕駛汽車量產面臨很大挑戰,甚至讓部分初創企業開始動搖研發路線。

「現在很迷茫,再不商業化可能會撐不下去了。」國內一家小有名氣的L4級自動駕駛初創企業高層向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透露,因為L4級自動駕駛商業化遙遙無期,公司已開始考慮從頭開始研究L3級及以下自動駕駛技術。

但小馬智行CEO彭軍認為,L4級以上自動駕駛才是初創企業的機會,L3級(比L4級)更難做,L2級技術已經相對成熟,現在考慮的是供應鏈成本控制、質量保障,大規模生產。「這件事情是大公司、Tier 1、OEM整車廠的菜,創業公司沒有機會。

從業者堅定地相信無人駕駛一定會實現,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撐得下去。 

一位自動駕駛產業鏈投資人表示,資本仍然看好自動駕駛,只不過一些小的公司不會再去看了。「投資人手裡也沒那麼多錢了。」

自動駕駛究竟何時實現商業化,成了一個懸而未決的敏感問題。 

麥肯錫在2018年的一篇報告中預測,基於對自動駕駛底層技術成本曲線的估算,2025-2027年將是自動駕駛的拐點,因為此時將是自動駕駛與人類駕駛的經濟平價點。這意味著,自動駕駛每公裡的總成本將與司機駕駛傳統汽車的成本大致持平。

May Mobility自動駕駛公司CEO埃德溫·奧爾森(Edwin Olson)通過其總結的自動駕駛摩爾定律計算,由於無人駕駛汽車如今的性能僅相當於人類駕駛員的0.01%,按每16個月性能翻一番的勢頭計算,自動駕駛系統想和人類駕駛水平相當,起碼得到2035年。

埃德溫·奧爾森總結的自動駕駛摩爾定律  來源:May Mobility

10年的發展周期,不論對頭部企業還是初創公司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因此,合縱連橫、抱團取暖或成趨勢,跨領域合作將成為自動駕駛商業化發展的主旋律。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認為,未來的自動駕駛商業化模式大致如此:由整車企業負責量產,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技術服務,服務運營商搭建大數據平臺,負責車隊的管理和運營,為終端用戶提供服務。其中,服務運營商將施行輕資產運營,由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 

Waymo走的正是這條路。在Waymo的商業化合作布局中,有整車廠捷豹路虎和菲亞特克萊斯勒,車輛維護公司安飛士和AutoNation,保險公司Trov,以及服務運營商沃爾瑪、Lyft和DOR。 

自動駕駛顛覆的將不僅是汽車本身,而是人類的出行習慣。 

2018年加州大學-戴維斯交通研究所的一份報告顯示,自從打車軟體提供更方便的「點到點」服務,芝加哥的公交系統使用率下降了6%。隨著私家車數量減少,麥肯錫認為,未來僅美國地區可減少停車位面積需求約57億平方米,機場、辦公樓等停車場的收入將顯著下降。

多倫多大學自動駕駛研究報告 來源:AITechYun

自動駕駛使汽車成為智能終端,意味著,人類將享受更便捷的出行服務。 

但2018年,魯特.布裡奇斯在新書《我們自動駕駛的未來:天堂還是地獄?》中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

美國平均一輛車坐1.06個人,按照這一數據推算,到2027年(不考慮無人車帶來的車輛、車程和空車率增量),需要1.144億輛車來搭載1.213億人。但目前,高峰期的9900萬輛車已經讓公路系統擁堵不堪。

無人駕駛的出現,將讓「單人獨佔一輛車」的出行習慣更加根深蒂固。老人、殘疾人等原先行動不便的人加入,將使出行大軍更加龐大。解放雙手和更自由的駕駛時光,讓人們的居住地不再拘泥於公共運輸發達的城市中心,無形中增加車輛行駛路程。更何況,魯特還作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因為無人車的成本極低,一些人可能會頻繁地讓「空車」自行取物接人,增加空車率。

魯特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免費的超級無人公交車(eSAVs)。

按照他的設想,eSAVs將在專用車道上,像魚群一樣整齊劃一地快速移動。車隊可以同時加速、轉向和制動,所有車在1/1000秒內重複領頭車的動作。他預測,這種車隊的客流量是目前公交系統的7倍。到2027年,不到5%的eSAVs,將在高峰時期運載40%的乘客。

如果這個瘋狂的設想真的實現,到2027年,美國只需要6050萬輛車,比1.144億輛少了28.6%。 

更艱難的局面,存在於自動駕駛面臨的倫理困境。

倫理學領域有一個知名的思想實驗,叫「電車難題」。一輛失控的電車一路向前狂奔,即將碾壓軌道上的5個人。你可以用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那條軌道上也有1個人。這個1967年由英國哲學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的難題,在自動駕駛領域衍生出了新的意義——

自動駕駛汽車是否應該為了躲避跑到路中央的5個孩子,而選擇開到人行道上撞死1個成年人?

自動駕駛的出現,讓這個至今仍存在分歧的難題,從純粹的設想和瞬間的抉擇,被放大為普世的道德困境。如果工程師選擇「更小的惡魔」,真的是正確答案嗎?

這當然只是一種猜想。無人車未必是未來交通的終極形態,純電動飛行車也許會開拓更多可能性。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科技的發展向來都是一把雙刃劍,解決舊問題的同時,還會帶來新的風險。

天使還是惡魔,答案全都藏在人類的一念之間。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周成、韋立、謝萊、胡晨均為化名)

(我是36氪未來汽車日報作者程瀟熠,關注出行黑科技、自動駕駛等行業動態,隨時歡迎交流及爆料。請加微信tuanzi_C,添加請備註姓名、公司、職位。)

相關焦點

  • 新潮出行高科技,廣州車展『自動駕駛』體驗來了!
    >首次引入自動駕駛技術展館以及自動駕駛體驗區,現場還可以免費試乘!印象君率先替大家來體驗下這項出行高科技,到底有多炫酷。這次廣州車展,如祺出行與文遠知行聯合,帶來國際領先的L4級自動駕駛技術,成功打造了廣州車展史上首個自動駕駛車輛試乘體驗項目。這次可以體驗到的是L4級別的自動駕駛車,L4級自動駕駛是指在具備高精地圖、經過自動駕駛測試的區域內,可以實現完全的自動駕駛,無需人類駕駛員。
  • 特斯拉L5自動駕駛操之過急 馬斯克你這次吹得有點狂野
    用咱們中國網友能聽懂的話來講,就是一個字:狂野!特斯拉L5自動駕駛操之過急然而,比特斯拉股價更狂野的,是馬斯克對於L5自動駕駛的豪言壯語。在2020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馬斯克宣稱特斯拉有望年內實現L5自動駕駛基本功能開發。但這更像是一次資本炒作,真正的L5自動駕駛還很遙遠。
  •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鳴曲sonata
    喜愛古典音樂的人,對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這些名詞都不會陌生。奏鳴曲(sonata)作為最常見的音樂體裁,不但在音樂會的曲目單中經常出現,還伴隨著琴童們每個階段的練習。尤其是彈鋼琴的學生,只要說起貝多芬的「月光」「熱情」「暴風雨」「黎明」(標題都是後人起的)奏鳴曲,總有一兩個「在手上」的。
  • 貝多芬《熱情》奏鳴曲
    創作了32首鋼琴奏鳴曲,其中,《熱情》奏鳴曲是他傑出代表作之一,這首奏鳴曲充分展現了貝多芬獨特的音樂風格和高深的精神內涵。關注公眾號  進入曲譜商城        二、創作背景        《熱情》奏鳴曲創作於1806年,是貝多芬中期創作的奏鳴曲
  • 【音樂百科】奏鳴曲(sonare)簡介
    16世紀時泛指一切器樂曲,與聲樂曲相對。   17世紀早期,由五段或更多段對比性樂段組成的器樂合奏作品一般被認為是奏鳴曲,由此發展成巴羅克式的奏鳴曲,三重奏鳴曲是當時的重要體裁,通常有兩種形式:「室內奏鳴曲」和「教堂奏鳴曲」。
  • 如何演奏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奏鳴曲之一,是他初期鋼琴奏鳴曲的頂峰之作。在這首奏鳴曲中,莫扎特和海頓的影響已經完全消失。 在貝多芬的筆下,奏鳴曲的宗旨和精神開始轉變,他的每一首奏鳴曲都為聽者揭示了一種個人感情――英雄的、歡樂的或悲劇性的。在他的創作中,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傾向,表現個人的體驗和思想,他希望通過音樂達到與人們溝通感情的目的。他說:「音樂應使人類的心靈迸發出火花」。他在奏鳴曲的內在涵義上所形成的變化,在他最早出版的奏鳴曲中已經形成,其中他對海頓、莫扎特的傳統公式賦予了新的意義。
  •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下) ——奏鳴曲sonata
    在上一期的音樂理論科普中,劇小院帶大家初步了解了「奏鳴曲」及「奏鳴曲式」的區別,那麼它們在實際的應用中,有什麼具體的體現呢?在今天的小課堂中,劇小院將會繼續這一主題的講解~很多人認為「奏鳴曲式」就是「奏鳴曲」,其實奏鳴曲≠奏鳴曲式。
  • 《秋日奏鳴曲》:我對任何和愛相關的東西都很無知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導演的《秋日奏鳴曲》(Autumn Sonata)。| 《秋日奏鳴曲》電影劇照這部電影由兩位女演員擔任主角,一位是出身於瑞典的國寶級明星英格麗
  • 《奏鳴曲》奏鳴曲
    奏鳴曲(sonata)就是獨奏。所有黑幫回到自己的故事線,就像被看不見的線牽動著一樣去完成一段劇情,走向戰鬥,走向死亡。只剩下那個女孩孤獨的在海邊一個人放著煙花,沒人再陪她遊戲。這與之前他們玩遊戲時的無憂無慮、歡快形成鮮明對比。社會好似熱鬧,其實卻並不讓人真正的消除孤單。每個人為了生存或者別的原因都在構建自己的身份,這個身份推動著人的行動,給人套上面具,牽上線。
  • 小牛電動布局未來十年城市出行 自動駕駛電摩TQi成起點
    今年,小牛電動在CES上首秀,並提出要用科技引領未來十年城市出行,而發布的首款自動駕駛三輪電動摩託車TQi,便是未來十年城市出行的起點。  開啟自動駕駛電動摩託新時代  TQi不僅是小牛電動首款自動駕駛三輪電動摩託車,也開啟了整個電動摩託領域的自動駕駛時代。TQi採用L2級自動駕駛技術,以車距雷達配合ADAS控制車輛的巡航、剎車和轉向。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導讀: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創作的音樂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可以說是古典主義樂派向浪漫主義樂派過度的橋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的創作中心永遠是人、人類社會、生活和大自然,另一個特點是以極其統一的題材為構思,在《月光》奏鳴曲中,我們自始自終地看到器樂的戲劇性形象連貫不斷的發展。正如當時有位評論家所描述的那樣:「樂聲猶如瀑布傾瀉而下,出神入化的觸鍵竟能奏出那麼強有力的音響,隨後又變得如泣如訴,接著樂聲又激昂起來,象徵著戰勝人間苦難的凱旋。」
  • 小牛電動發布首款自動駕駛電摩TQi,引領未來十年城市出行
    其中一款搭載L2級別自動駕駛功能的出行工具吸引了大批觀者的駐足,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它並不是一款汽車,而是電動車,這就是小牛電動發布的自動駕駛三輪電動摩託車——TQi。  TQi是小牛電動發布的首款自動駕駛三輪電動摩託車,同時也是全球首款自動駕駛電動摩託車。那麼小牛電動為什麼要在個人城市出行工具上布局自動駕駛?其實跟小牛電動對未來十年城市出行的新思考有關。
  • 聆聽肯普夫及其貝多芬奏鳴曲全集
    (以下整理轉自古典音樂公眾號)第1號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1 Op.2.1 1795 F小調第2號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2 Op.2.2 1795 A大調Sonata No.6 Op.10.2 F大調第7號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7 Op.10.3 D大調第8號鋼琴奏鳴曲(悲愴)
  • T3出行:投30億推進網巡一體化戰略,加速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
    成立生態運營聯盟 加速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如果說「T3新享出租」代表T3出行對網約車2.0時代的戰略布局,那自動駕駛商業化生態則是T3出行對移動出行3.0時代的卡位。據麥肯錫預測,中國自動駕駛規模將突破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市場。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 | 青春的悸動與詠嘆
    而那些最壯觀,最成功的東西人們反而可能會視而不見,見而不全。我時常在傍晚時,看著一抹夕陽,猶豫地緊握雙手,絕望而謙卑,就像是一個陌生的小孩,被從廣袤的孤獨之鄉的邊緣地帶招來,被帶到了難以置信的遠方。為了保持對音樂的敏銳,為了不寂寞,時不時,我會回到貝多芬32首奏鳴曲裡聆聽,這裡有我曾經探尋過的記憶。音樂不同於文字,古典而鮮活,每次都是不同的感悟。這一晚,是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
  • 「最著名的奏鳴曲」金文彬鋼琴獨奏音樂會
    12歲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獲全額獎學金免試考入了耶魯大學音樂學院成為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建校以來最年輕的鋼琴表演碩士獲耶魯大學音樂學院藝術家文憑金文彬是中國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在中國文化部認證的中國三大國際鋼琴比賽全部名列前茅的鋼琴家, 也因此獲得了由文化部特殊獎學金,他榮獲了上海國際鋼琴比賽首獎,最佳委約作品演奏獎和最優秀中國選手獎,中國國際鋼琴比賽第二名,深圳國際鋼琴協奏曲比賽第三名, 美國南密蘇裡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亞洲柏斯音樂比賽第一名。
  • 從技術之爭到運營平臺之爭,T3出行升級自動駕駛競爭門檻
    T3出行CEO崔大勇將網約車的發展分為3個階段,最開始的1.0時代是以C2C、撮合交易為主的共享出行階段,流量和資本是行業決勝的關鍵,在這一階段,網約車雖然為大眾出行帶來了便利,創新了大眾的出行方式,但由於主流的叫車方式是手機對手機,從而產生了一個很大的行業痛點,就是手機與車是分離的,手機持有人的不確定性,讓安全隱患難以從根本上解決。
  • 《奏鳴曲》:有人才有世界
    《奏鳴曲》:有人才有世界劉強愛電影兩種電影最難拍。一種是高度寫實的,說人話就是看起來非常真實的;一種是高度寫意的,說人話就是看起來特有範兒的。真實和有範兒確實是相反的,只要給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觀察,所有的範兒都能被庸常泡發成真實。
  • 《奏鳴曲》視角 View|雙面北野武的「奏鳴曲」
    《兇暴的男人》展現了冷酷的警匪鬥爭90年的⽇本電影⽆疑是屬於北野武,《3-4x10⽉》(1990)、《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A Scene at the Sea, 1991)、《奏鳴曲殘暴下的純真笑顏將這兩種極其突出但截然相反的元素結合得最為⾃然的是北野武的第三部導演作品《奏鳴曲》。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是在描繪「月光」嗎?
    導讀:《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又名《月光奏鳴曲》和《月光曲》,是貝多芬1801年為他的戀愛對象所作,這首奏鳴曲不僅優美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