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膠捲迷俱樂部快速關注,這裡是膠捲迷們堅實的陣地
所有內容均為原創,配圖來自群友和網絡,所有水印保留
最下方為微信自帶廣告,支持本號點一點
8-ELEMENT
如果大家經常看我的文章會了解徠卡開發135規格35mm的順序和步驟,由於M3相機0.92的取景倍率,35mm鏡頭並不是徠卡一開始開發的重點,在圍繞M3展開的鏡頭開發裡也沒有35mm的身影,L39時代徠卡的35mm鏡頭也是點綴風格。如果你認為徠卡在35mm上有底蘊,可能是不明真相了。至少30-60年代,135到大畫幅,蔡司都是最有力道的,福倫達是有名的,徠卡就還欠缺一點點。其實關於徠卡老鏡頭的傳說,很多是因為90年代徠卡M特別厲害而倒推的,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1958年徠卡推出了第一代35/2的鏡頭,一般的說法就叫第一代35/2,35/2 V1等等,日本人在80年代-90年代炒作徠卡老鏡頭,於是這枚鏡頭就被叫做了八枚玉。
徠卡50年代的鏡頭價格都不貴,至少不能和90年代非球面以後的比(但是比同時代的其他牌子鏡頭要貴不少),卻唯獨這枚第一代35/2貴得嚇死人。
這個第一代35/2到底有多貴呢?在現在大陸基本已經炒作到了3萬左右一枚,一些原裝黑漆更是要8萬以上。而性能超群的非球面版本35/2隻要1萬出頭。
對八枚玉的炒作是世界性的,不只在中國。
在日本,一枚八枚玉的價格已經達到50萬-60萬日幣,換成人民幣是3.1萬-3.7萬實際上比中國還要貴。
在美國,這枚鏡頭的價格大約是3500-4000美元,也到了2.3萬-2.6萬人民幣。
中國二手相機一般受到國外二手市場影響,換句話來說關於八枚玉的炒作主要是從境外吹進來的。而亞洲的確又明顯比歐美要更狂熱一點,特別是在日本。
比較奇怪的是第一代35/2即使在當時也不是徠卡比較貴的鏡頭,為什麼會炒作呢?又是誰在炒作呢?又要以什麼理由炒作呢?又為什麼可以炒起來呢?
Ken Rockwell介紹這枚鏡頭是在2011年,當時的價格是900-1200美元,而各代35/2.8的價格是900-1000美元,而那個時候七枚玉也就是第三代的價格是1900-2200美元,至少在10年前八枚玉的價格遠遠低於七枚,換言之這枚鏡頭就是這幾年炒作起來的。
繼續研究網絡信息可以發現七枚玉也就是第三代價格的起伏,1900-2200美元已經是七枚開始下降了,在大概徠卡M8推出的2006年,七枚玉的價格大概是3000多美元,而那個時候非球面版本35/2已經面世10年了。
炒作七枚玉的口號耳熟能詳「KING OF BOKEH」,BOKEH這個詞來自於日語,那麼大概可以知道最先炒作徠卡的應該是日本人,不然不可能把焦外成像這個非常基礎的傻瓜概念搞成BOKEH的玄學名字。從Ken Rockwell對七枚玉的焦外之王專門論述和對八枚玉素質一頓MOSTLY POOR來看,至少那個時候八枚玉還沒有炒到歐美。不過香港,大陸顯然已經受到影響,2008年人人網的陳芝麻爛穀子裡已經能找到讚美八枚玉的文章,但當時還是校園網的許多日誌留檔裡依然能看到更多吹捧七枚玉的文章。
因此我們就能摸出另一條線索,就是日本人是先炒作第三代35/2,再炒作第一代35/2的,時間大概就是這一代35/2開始以後。
珍貴的鏡頭因為稀少而昂貴,而不珍貴的鏡頭價格高昂就是因為炒作了。炒作的奧妙之處是調動人的虛榮心,產生自欺欺人的感覺,而炒作的另一層含義自然就是東西的價值不符合價格,或者說完全不符合價格。
你說徠卡50/1.2,為什麼貴,因為少嘛,蔡司原版HOLOGON 15/8為什麼貴?因為就造了幾百個嘛。你看那個灰色的M2,一買幾十萬歐元,和普通M2有啥功能區別?沒有啊,因為稀少嘛。那麼八枚玉產量有多少呢?
因為第一代35/2出的時間比較早,所以有給M3用的(帶眼鏡),給M2用的和L39等等多種,根據編號統計一共製造了38000枚。主要生產時間是從1958年到1969年,69年之後還有一些生產。
相比之下,各種第一代35/2.8的產量是52000左右。
六枚玉前後期加起來,一共是27000左右。
七枚玉生產了快20年,大約是53000左右。
所以你光看數量,八枚玉總數不算少,但是因為其中有不少眼鏡鏡頭,不能直接插在M3以後的機器上,所以總數相較還是略少,但絕對沒有稀有到賣3萬多的價格。
徠卡50/1.0這麼傳奇的鏡頭才賣4萬上下,從1976年到2008年最終停產,歷代一共才製造了17000枚,都是有編號的,清清楚楚,要是按照八枚玉這種炒法,那50/1.0還不得炒到10萬一個?
炒作這麼高憑什麼呢?憑素質肯定是不行了,只能憑感覺,憑故事,你看以前很多選秀節目需要的不是實力,而是一個能讓評委和觀眾感動的故事。
毫無疑問,八枚玉是一本玄學的辭海。如果你是一顆樸實無華的白玉光,你一定要研究一下八枚玉,特別是各種說辭,它瞬間會讓你成為了不起的PLAY BOY,滔滔不絕,大師風範。
八枚玉的魔力在於哪怕你不擁有它,你只是討論它似乎就能顯得自己不凡,這就是炒作者的高明之處。
我感覺這怪不得人做冤大頭,因為有的人就喜歡這種感覺,而更多時候則是不太了解就上當了。
通過MACROCAVINA的專業分析,第一代八枚玉是一枚設計非常倉促的作品,採用了廣角鏡頭常見的全對稱設計,並不顯得高明。這種設計除了帶來難以忍受的變形,畫質也比不上同時代的BIOGON 35/2.8大屁股,儘管大屁股光圈小了一些。
這是LSHA,國際徠卡協會拿出來的原版35/2的MTF圖,說句實話,光看這個MTF圖,第一代35/2的焦外表現還是不錯的,但這畫質真的非常爛,想想都是1958年的東西,那個年代計算機都剛剛起步,你用現代眼光去審視它簡直是有病。如果你看了這個還硬要說第一代35/2素質拔群,還是那句話,別看眼科,去看神經科。
問題就在於,我們承認這玩意兒質量差,卻又炒作很貴,而且產量又不小,那就很呆了。照相機鏡頭本來就是使用的,如果它的使用意義缺失了又不是那麼稀有,或者需要通過自欺欺人的玄學來使用,那無疑是本末倒置。畢竟鏡頭不是花瓶,古董,只是工業化量產的產品。
乾隆時候的花瓶,全世界就這麼幾個,精工細作,哪怕是當代仿製,材料人工成本也是驚人的,那個時候的民窯花瓶,放到現在也不貴。大家也看到了中國就有人可以仿造這個鏡頭,還搞得差不多。
如果你買了一樣東西,不僅僅不太容易裝逼成功,還很可能被人罵傻逼的時候,你該思考的不是買不買,而是東西本身的價值。
如果什麼都用「你不懂,只有我懂。」的阿Q精神來自我安慰,那損失的就不僅僅是錢包,而是智商了。
徠卡M口頭裡除了ELCAN這種收藏品級別的,民用頭比較貴的是50/1.2,35/1.4雙非,15/8M口,這3枚,價格都比較驚人,產量也的確是小,50/1.2的產量只有2500多枚,雙非是4000多枚,蔡司的15/8大概是300枚左右。
要我說,炒作第一代35/2真的是缺心眼,量這麼大,後面價格估計要崩盤的。徠卡其實有很多頭都值得炒作,我覺得其中最有炒頭的肯定是50/1.0,獨霸天下。我們可以用各種文章給你講解第一代35/2實際上和尼康35/1.8差不多,但我不可能說50/1.0和尼康老的50/1.1差不多,因為徠卡50/1.0不僅是那個年代光圈皇帝,更是一段漫長而悠揚的傳奇,是本身就具有收藏價值的頭。缺點就是個頭太大,缺點旁軸味兒。
像徠卡老的28/5.6,也完全可以炒作,產量低於1萬枚,徠卡自己都官方復刻。
如果說真的要買徠卡的35mm,我摸著自己的良心告訴你買這一代35/2,絕對不虧的,這一代非球面35/2已經歷經20多年考驗,質量上乘,體積小巧,因為產量越來越大,價格也越走越低。要知道當年徠卡推出的35/2.5入門鏡頭都要1萬多,現在35/2這樣一個非球面頭才1萬多,還有銀色可選,何其爽哉,你還要什麼自行車?你以為掛這個你就不夠裝逼了嗎?照樣牛逼哄哄!你掛的還是徠卡!
但是有的朋友說,那我真的很想體會老鏡頭的感覺,那還不容易,你不就是想體會光學素質差,鍍膜垃圾造成的畫面感嗎!買福倫達啊!滿足你所有不甘心!
福倫達的35/1.4,分分鐘教會你玄學霸王二線性,其稀爛的素質,完全照搬50年代的設計,2000,3000的白菜價,模仿徠卡,還把LOGO搞得很小的造型,完全可以滿足你想要玩老鏡頭的各種想法。
當然,如果最後說,老子錢多得花都花不完,愛馬仕,阿瑪尼穿一次就扔垃圾桶的大爺,那買啥都隨意,因為對這種大爺來說,這個鏡頭1萬也好,3萬也罷,就像我們的1塊,3塊,你會因為一包方便麵漲價2塊而罵買的人傻逼嗎?我想不會吧,真是這種大爺就無所謂了,Money?come and go!
當然,如果你有朋友真的買了,我們也不要去嘲笑人家,人家已經被騙了,你還落井下石,拿著你的35/2 ASPH去顯擺,這個我感覺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