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旱塬不適合種莊稼,百姓靠種地增收難。為了改變貧窮面貌,在渭南的省人大代表們想方設法發展特色農業或養殖業,在旱塬上養出「金蛋蛋」,種出富硒小米、百畝菊花,帶領農民脫貧致富。
旱塬上養出「金蛋蛋」 百姓脫貧有保障
蒲城縣堯山鎮地處旱塬貧瘠區,不適合種莊稼,群眾增收難,85後女代表王文娟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琢磨著為群眾開闢新的致富路子。
幾年前,她辭掉了醫院的工作,回到家鄉成立了蒲城縣金粟山養雞專業合作社,組織群眾大力發展養殖業,建設蒲城縣金粟山30萬隻現代蛋雞產業園區,以「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模式帶動群眾增收。
為了提升雞蛋品質,她充分利用專業優勢,聯合多所高校和專家,研發「寶寶蛋」、富硒蛋等特色蛋,得到市場良好反饋,經常供不應求。
2017年起,王文娟主動參與精準扶貧,建立扶貧養殖基地,通過貧困戶入股分紅、「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輻射帶動更多的鄉親脫貧致富,直接帶動201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2017年至今共發放扶貧分紅50萬元左右。
除了入股,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還可以在園區務工,堯山鎮草地村五組村民趙銀娟就是其中之一。趙銀娟一家六口,老人常年生病、兩個孩子還在上學,僅靠丈夫在外打零工,一家人的日子過的緊緊巴巴。趙銀娟說:自從自己進入園區務工後,過起了在家門口掙錢的日子,一個月下來能領到3000來塊錢的工資,一家人的日子也有所緩解,工作之餘還可以回家照顧老人孩子,可謂一舉兩得。
「作為人大代表,脫貧攻堅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王文娟說,她會繼續努力發展蛋雞產業,依靠現代化、規模化、智能化的養殖,帶動周邊更多群眾致富。
讓曾經無人種植的穀子作物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雷媛媛的願望是,讓無人種植的穀子作物走進千家萬戶,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如今,她的願望實現了。
省人大代表雷媛媛的家鄉合陽縣位於渭北旱塬,十年有八年都是乾旱,這裡沒有工業,農業的先天條件也不好,玉米、小麥等收成都不好。但是這裡的海拔和氣候條件卻很適合種穀子(去皮後俗稱小米),小米市場價格高,更具經濟價值。
雷媛媛看準了這個產業,成立了合陽縣雨陽富硒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種植富硒小米,「我的願望就是希望我們的小米能夠走進千家萬戶,帶動農民脫貧致富。」雷媛媛說,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有80個貧困戶社員,後來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吸收的貧困戶越來越多,2017年達到320戶1120人,覆蓋王村鎮山陽村、金峪白家莊、雁村、浪後、坊莊、城關街道辦南樓、馬莊村、安家莊村等三鎮九村。
為了更好地幫扶貧困群眾,合作社制定並實施了「一優先、二免費、三貼補、四服務」的產業幫扶措施:一優先:優先貧困戶種植富硒穀子。二免費:免費給貧困種植戶提供谷種(畝均補助13元),免費給貧困種植戶噴硒溶液(畝均補助120元);三貼補:肥料貼補(給貧困種植戶每畝肥料貼補35元),價格貼補(農產品收購高於市場價),幫扶貼補(給貧困戶年終進行收益分紅);四服務:種植管理服務(測土與配方施肥、解決技術難題),產品銷售服務(建立電商平臺、開展農產品銷售),勞務用工服務(引薦貧困戶進廠務工、增加其收入),農技培訓服務(聘請專家積極開展培訓活動)。
同時,貧困戶每年度享受收益分紅,2016-2019年雨陽合作社共給320戶貧困戶分紅116.2萬元(其中:2016年貧困戶均分紅1391元,2017年戶均分紅1554元、2018年戶分紅2400元、2019年戶均分紅2047元)。
67歲的王村鎮山陽村村民王孝民前些年要供兩個娃娃上學,家裡負擔很重,在雷媛媛的帶動下他開始種植穀子,家裡十多畝地一年能賣2萬元左右,王孝民也於2018年順利脫貧。
經過幾年的發展,曾經幾乎無人種植的穀子作物被縣政府列入了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合作社開發的「好家米」牌富硒小米,取得了國家綠色食品證書,榮獲陝西省名牌產品稱號,產品遠銷全國各地。雷媛媛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不僅讓好家米走進千家萬戶,而且帶動了廣大穀子種植戶增收致富。
百畝菊花 開闢脫貧致富新路子
百畝菊花,美了鄉村,也開闢了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華陰市孟塬鎮馮池村地處旱塬,傳統的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產量小、收成少,群眾靠種地很難致富。為了讓村民早日擺脫貧困,省人大代表、華陰市孟塬鎮馮池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馮勇軍前往各地考察學習,結合塬區乾旱少雨日光充足的優勢,決定引進菊花種植,把菊花產業確定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2016年,馮勇軍成立了村集體經濟公司,採取「黨支部+公司+貧困戶」模式,流轉560畝土地、吸納37戶貧困戶入股分紅。為了引進種苗,他總是開著自己的車,多次深入河南開封、安徽靈璧菊花等地引進菊花品種。他還多次到相關部門匯報爭取到124萬元的扶貧資金,建起了村集體經濟——佔地20畝的日烘烤4噸乾貨廠房一座。
秋季正是菊花收穫的季節,村裡百畝菊花盛開,村民們有的在地裡採摘,有的在公司分揀、包裝,廠子裡的機器則日夜運轉加工,一斤菊花能賣到45元錢,小小的菊花給了村民增收開闢了新的渠道。
40歲的村民苗春玲家裡4口人,兩個孩子要上學,自己身體又不好,2016年被認定為貧困戶。村裡種菊花後,她有了在家門口賺錢的機會,摘菊花、包裝、烘烤,一天能掙60元錢,每年收入七八千元錢,基本夠家用了。
貧困戶劉秋俠家中3口人,老伴患有心臟病等病,一月就吃藥都要成千塊錢,她自己還患有腦梗。馮勇軍就讓她到合作社務工,平時在菊花地裡鋤地,一天能掙50元,10月份左右到了摘菊花的時候,一斤兩塊錢,摘得多就掙得多,通過在菊花地裡打工摘花,她一年能掙3000多元錢。
為了能讓群眾多增收,下一步,馮勇軍還準備帶領大家建設菊花觀光示範園,依託華山旅遊,開發建設集農業觀光體驗、農業科研示範、林果花茶加工交易、休閒度假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帶動馮池村和周邊群眾共同致富。
文/圖 華商報記者 趙瑞利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相關熱詞搜索:脫貧小米菊花